引言
1949年,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即將于4月展開渡江戰役,蔣家王朝搖搖欲墜,看到大勢已去的南京政府,提出“劃江而治”的構想。幸好,毛澤東主席識破了他們的詭計,一聲令下,“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值得驕傲的是,我的父親楊小亭參加了渡江戰役。
2023年9月20日上午,我和韓吉祥、李新縣、成光華等一行4人結伴駕車,行駛在宿州市去合肥市的路上,追尋父親的戰斗足跡。父親楊小亭(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第十一軍三十二師直屬山炮連副排長,曾在安徽省樅陽縣參加過渡江戰役。
車外陽光燦爛,道路兩邊秋色正濃,車內激情澎湃,一路歡歌,一路笑語。《渡江戰役紀念館》張開雙臂,迎來了遠道而來的北方客人。
一、參觀《渡江戰役紀念館》
我們參觀了位于合肥市濱湖新區最南端的《渡江戰役紀念館》。紀念館主體建筑體現了水與戰艦的主題,主館猶如兩艘乘風破浪的巨型戰艦,行駛在水面上,艦首指直南方長江。
走進諾大的紀念館,我們才了解到:
渡江戰役,自1949年4月20日起至6月2日止,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華東、中原軍區部分地方武裝共100余萬人,以及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組成的先遣兵團12萬人。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及總前委的密切配合下,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陸海空三軍聯合組成的長江防線,奪取了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攻克了全國經濟中心上海,解放了杭州、武漢、南昌等城市,以及蘇南、皖南、浙江大部,閩北、贛東北、鄂東南的廣大地區,殲滅國民黨軍共43萬余人。渡江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政府“劃江而治”的迷夢,宣告了國民黨在大陸反動統治的覆滅,大大加快了全國解放的進程。
二、父親的回憶歷歷在目
淮海戰役勝利后,部隊在安徽省阜陽西南的倪莊進行休整、整編,為進軍江南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1949年2月,父親楊小亭所在的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旅直屬山炮連,整編為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第十一軍三十二師直屬山炮連。陳錫聯為第三兵團司令員,曾紹山為第十一軍軍長,何正文為第三十二師師長。渡江戰役的軍事部署、物資準備等全面展開。
父親所在的第三十二師首先進行了渡江作戰的動員。打完了淮海戰役后,一些同志產生了回家的想法,認為我們的任務完成了,幾年來辛辛苦苦、拼死拼活的,該回家種地娶媳婦了。當時流行諺語: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父親當時也產生了回家種地的念頭。山炮連通過開展訴苦“三查”(查思想、查斗志、查紀律),提高覺悟,使全體官兵意志高昂,一致表示不管是和是戰,我們都要“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
肅清江北之敵,開辟渡江陣地。國民黨第四十六軍及安徽省土匪一部,控制安慶及其北和西的潛江、太湖等,伸出警戒部隊,企圖阻止我軍接近江岸,并破壞、劫持江北船只阻止我軍渡江。
第二野戰軍劉鄧首長命令:第十一軍為先遣軍,于3月6日從阜陽出發,4月1日,占領了安徽省樅陽縣樅陽鎮至前江口段,是渡江進攻陣地,為渡江掃清了障礙。
陽春三月,正是鶯飛草長、鮮花競放的美好時節,位于長江下游北岸,安徽省中部的樅陽大地,處處呈現出綠樹含煙,如詩如畫的無限風光。
這一天,通往樅陽縣沿江地帶的道路上突然熱鬧起來了:戰馬奮蹄奔馳,炮車、輜重車川流不息;徒步行軍的戰士們身背鋼槍,唱著嘹亮的戰歌闊步向前;成千上萬的民工們推著小車,抬著擔架,浩浩蕩蕩地跟著大軍向南挺進。
父親和戰友們對這一帶比較熟悉。一年前,當時第三縱隊跟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就在這一帶作戰,現在整編成第十一軍后,補進了大批新參軍的戰士,充實了武器裝備,加強了各級黨的組織建設,可謂兵強馬壯,勢在必得。
抓緊臨戰訓練,苦練水上作戰本領。父親的戰友們北方籍戰士多,進抵江岸后,看到滔滔長江水“無風三尺浪,有風一丈高”,部分干部戰士產生了畏難和恐懼心理。部隊開展了“談水、學水、練水”活動,組織干部戰士到江岸“看水”,了解長江真實面目,打破長江的神秘感。在內湖、夾江中進行游泳、登船、乘船和練習在船上開炮等“試水”活動。
炮兵編組,組織有效火力保障。第三兵團組織各軍、師的榴彈炮、山炮共100余門,統一組成炮兵群,統一指揮,確保火力保障。
加強觀察和偵查,掌握敵情、了解水情。父親所在的山炮連,派父親帶領觀察員觀察長江對岸敵陣地情況及變化。
當時船工和水手,面對對岸敵人有大炮、水雷、飛機、軍艦等武器裝備,產生了畏懼情緒。江水無風三尺浪,我們船小不能過江。總之對渡江失去信心,死的危險威脅著每個人。有一天,敵飛機在我軍藏船的內湖轟炸掃射,許多船民抱頭大哭,連飯也不吃了。
父親的戰友們和船工同吃、同住、同練,對有特殊貢獻的船工,給他們立功、授獎,送喜報;給船工家中送糧、送菜;給患病的船工家屬看病、送藥。深深感動了廣大船工。他們紛紛傳技術、出主意,決心把部隊送過長江去。
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21日16時,第二野戰軍集中300余門火炮開始轟擊南岸。父親所在的炮兵陣地射出的炮彈,直撲對岸的安慶市陳家墳敵陣地碉堡群,1號暗堡、5號暗堡、7號暗堡被消滅,每發炮彈都打在敵人的暗堡上。
17時,我第十一軍三十二師突擊隊的船只從鐵板洲出發,向對岸登陸地點大壩渡口急速前進。
這一帶江面寬1500多米,從軍事角度上看不適宜于強度,上游的前江口江面較窄,便于強渡,但國民黨軍在南岸設防嚴密,北岸又受到安慶敵軍的牽制,所以不能選為渡江突破口。而大壩渡口是敵軍兩個建制部隊的結合部,因江面寬,敵軍只擺了一個連的把守。
經過多次偵查,我十一軍曾紹山軍長決定出奇制勝。
炮擊開始后,我十一軍在前江口擺上十幾艘小船,敵人誤認為解放軍將從這里渡江,集中炮火向前江口射擊。我十一軍三十二師在鐵板洲登船,沿夾江進入長江主航道。當敵軍醒悟過來,已經來不及改變部署,我十一軍三十二師突擊隊迅速過江,在炮火的掩護下,只用了15分鐘就到達了南岸,占領了大壩渡口。
說老實話,在渡江之前,有些干部戰士的心情是相當緊張的,畢竟渡江作戰是生平第一次,在江面上無處隱藏,也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起初把渡江看得非常神秘,夸大了困難,此次快要過江時,還有的干部思想上沒有扭轉過來,說什么“砂鍋搗蒜一錘子買賣”。當船進入長江,敵人的機槍開始向我方射擊時,百十只船毫不紊亂。船行半江中,敵人炮火稍猛烈一些,大家的情緒越發高漲起來了,沒有一個怕死的,沒有一只船改變方向,我們每只船上的機槍都向對岸猛烈掃射。以前信心不足的干部戰士被這些場面所感動,信心增強了,突擊隊意外的順利登岸,占領了陳家墳敵陣地。
父親所在的三十二師直屬炮兵連也緊跟其后,在鐵板州登上回來的船。船身上彈痕累累,留下許多光榮的創傷。船老大和水手們滿面紅光,勝利地笑著招呼大軍繼續登船,冒著敵人的炮火,橫渡長江。
戰至21日夜21時,第三兵團已有16個團過江。守備安慶的國民黨第四十六軍一七四師,棄城南逃,已潰退到殷家匯附近。
我十一軍曾紹山軍長要求:要做到三猛(猛追、猛打、猛沖),三快(眼快、手快、腳快)的戰術指導思想。命令:三十二師和三十一師協同作戰,加快追擊速度,形成鉗形之勢,圍殲敵一七四師。
敵一七四師是國民黨的一支嫡系部隊,也是我十一軍的老對手,當年第三縱隊挺進大別山時,與其有過多次交鋒。此刻,官兵們聽說要追敵一七四師,根本用不著動員,大家頂風冒雨,跋山涉水,向著殷家匯奮勇追擊。
22日傍晚,追擊了70多里山路,在一個叫雞公崗的鎮子將敵一七四師包圍。
戰至23日拂曉,我三十二師后續部隊相繼趕到,一起展開猛攻,除少數敵人漏網外,大部被殲,俘敵副師長以下官兵5200余人。
父親的戰友們高興地說:“仇敵相逢眼更紅,一鼓作氣打沖鋒,消滅了一七四師,多年的恩怨一掃空!”
不凡的表現,使得父親楊小亭榮獲解放軍第三十二師渡江作戰戰功一次。
三、尋找父親渡江的渡口--鐵板洲
我們一行駕車,沿著父親渡江作戰的足跡,從阜陽去葉家集、桐城、安慶,到達樅陽縣樅陽鎮,在長江北岸大堤上行走,看到寬闊的長江,波濤洶涌的江水,滾滾向東流去。
我們冒雨來到樅陽縣鐵銅渡口,乘船渡過長江的夾江,進入長江中的江心洲鐵板洲。
我們登上江心洲,進入崇陽縣鐵銅鄉政府,一位姓陳的同志接待了我們。自我介紹:“我們是河北來的,來尋找父親第32師解放軍戰士,1949年4月強渡長江的出發地鐵板洲。”老陳同志說:“我們腳下的這個江心洲就是鐵板洲。是一個鐵銅鄉,東西約4公里,南北約2.5公里,有4個村,1.1萬余人。鐵銅鄉位于樅陽縣西南,距縣城1公里,由鐵板洲、銅板洲、玉板洲構成了長江中下游泥沙沖積而成的江心洲,以境內的鐵板洲、銅板洲兩洲首字得名,又稱鐵板州,今玉板洲由于崩岸基本消失。鐵板洲洲頭是鐵銅沙灘,旅游勝地。聽前輩人講,解放戰爭時,第二野戰軍就是從這里強渡長江的。”
我來到了父親打過長江去的渡口鐵板洲,心情非常激動!
我們還來到鐵銅沙灘。長江滾滾東流煙波浩渺,很奇怪,它在洶涌前行時,卻要不時的擱下幾個小沙洲,我們所在的鐵板洲就是其中之一。
沿途楊樹參天聳立,灘邊還有幾棵老水樺,三兩人家,粉墻黛瓦的民舍。
我們在鐵板洲洲頭(鐵銅沙灘)的沙灘上尋覓,仿佛看到了75年前,父親和他的戰友們乘著木船,冒著炮火“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這沙洲也很懷舊吧?曾經的繁華、熱烈和成熟,全沉淀在這沙子里,淡化成流逝的歲月。
我已年過花甲,高興得居然像個孩子,脫掉鞋襪,在這千頃沙灘上跑出一串連綿的腳印,也算是沿著父親的足跡留下了我的印記。
我們追尋父親的足跡,尋找父親的軍魂。充分感受到了父親一代老八路身上具有的革命忠誠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無私奉獻精神,這四種精神歸納起來,本質就是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就是父親的軍魂!軍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