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望京的繁華地帶,三座宏偉的建筑宛如三條巨大的帆船,錯落有致地矗立在這里,這就是著名的望京SOHO。它們以獨特的造型,成為這一地區新的地標性建筑。在北京的豐臺區,一座高聳入云的圓柱體建筑——麗澤SOHO,以其挺拔的身姿成為豐臺區的最高建筑。這座豐臺區的新地標仿佛被常年不息的北風侵蝕成了兩半,風吹過的痕跡如同懸崖般矗立在這座高樓中間,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建筑美感。來到北京的大興區,一座現代化的建筑奇跡——大興國際機場,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巨鳥,象征著中華民族騰飛的雄心。
從北方的京城跨越到南方的珠江河畔,廣州大劇院以其棱角分明的造型,坐落在碼頭與城市之間。它不僅是一座藝術的殿堂,更象征著城市文化迎來了新篇章。



盡管這些建筑造型獨特,卻能夠奇跡般地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這些形態各異的建筑杰作,皆以其流暢而又富有規律的曲線,在不同視角下展現出變幻莫測的身形,這也在隱約之中透露了它們之間的微妙關系——它們有著共同的設計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師扎哈·哈迪德。

哈迪德的建筑作品,雖然是由我們熟知的鋼筋和水泥構成的,但是那些幾何體形態的龐大建筑卻仿佛擁有了“生命”,它們的表面如同肌肉般微微起伏,呈現一種動態的美感。從建筑內部觀察,簡單的幾何形零件則如同血管一般,在空間中緩緩流動,為建筑賦予了生機。這些建筑的形態變化,不斷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應接不暇。哈迪德仿佛使用了什么“魔法”,讓她的建筑作品以水泥為“身體”、以鋼筋為“筋骨”,“活”了過來,展現出“生命”的韻律。
哈迪德的“魔法”到底有哪些玄妙之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魔法”中使用了哪些“秘方”。
融入“抽象”“幾何”和“曲線”
這位享譽世界的建筑大師其實還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位具有強烈藝術追求的藝術家。她曾坦言:“我非常癡迷于抽象藝術,并且十分渴望用抽象的藝術語言打破傳統的建筑思維?!痹诮ㄖI域嶄露頭角之前,哈迪德就已經開始用畫筆捕捉并記錄自己的藝術思考。

哈迪德的平面繪畫作品,是對至上主義這一現代藝術流派的崇高致敬和全新詮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她融入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在2010年的個人展覽中,她一共展示了四個主題,即“抽象”“畸變”“破碎”“漂浮”。從她的平面繪畫作品到建筑設計圖,我們不難發現她頗具代表性的“魔法風格”。抽象的構圖、多變的幾何形態、規律的曲線,這些都是她“魔法”之力的具體體現。
哈迪德的第一個將抽象設計圖完美轉化為現實的作品,是位于德國萊茵河畔的維特拉消防站。哈迪德的藝術傾向鑄就了這個“巨獸家族”的外貌基因。盡管維特拉消防站的整體色彩顯得樸素無華,但這種灰色調并未減弱其蓬勃的活力與動感。這座建筑剛好位于一個狹長的三角形地帶,因此,哈迪德選擇了裸露的現澆混凝土作為建筑墻面和屋頂的材料。為了確保視覺上的純粹性,她剔除了所有非必要的裝飾和細節。沒有屋檐,也沒有外漏的建筑部件,整體建筑呈現出一種極致的簡潔感。在陽光的照射下,維特拉消防站的屋頂和墻體投下了如同刀削般銳利的影子。這些光影的變化,仿佛是消防站警覺、緊張氛圍的視覺化表達,展現了建筑與環境之間微妙的互動。
維特拉消防站被稱為“凝固的運動”。這個名字恰如其分地詮釋了哈迪德賦予其建筑“生命力”的獨特藝術表現手法。




適量“數學”,配若干“參數化”與“模塊化”
哈迪德在建筑領域的成就,不僅源于她的藝術造詣,還得益于她扎實的數學功底。在就讀于倫敦的建筑聯盟學院之前,哈迪德曾在黎巴嫩首都的貝魯特美國大學攻讀數學專業。良好的數學基礎讓她比其他建筑師多了幾分對數字的敏感。對數學規律的詮釋是她的另一個重要的藝術追求。在長達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哈迪德始終致力于推動數字技術在建筑設計領域的應用。作為一個具有理科思維的“技術派”,她陸續用“參數化”“模塊化”等計算機算法來幫助“建筑巨獸”成型。
位于韓國首爾的東大門設計廣場,是哈迪德運用數字技術展現其建筑設計“魔法”的典范。在建筑設計的初期階段,哈迪德采用了將三維建筑信息模型數字化的技術,這一強大的計算工具通過數據模擬和精確計算,確保了設計方案在工程施工方面的可行性,為設計師的構思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例如對東大門設計廣場“肌膚”的選材,就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協助完成的。這座龐大建筑的表面覆蓋了45000多塊看似相同,實則形態各異的“鱗片”。這些拼接起來的“鱗片”經過了大規模定制系統的精確計算,在確定了每塊“鱗片”的形狀、尺寸、曲率和弧度后,才實現了無縫拼接的效果。這張充滿科技智慧的“肌膚”,還可以根據季節和時間的變換,像變色龍一樣展現出不同顏色和圖案,體現了數字技術在建筑領域的巧妙應用。


哈迪德及其建筑師事務所一直致力于參數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成果斐然。無論是宏偉的建筑還是精致的雕塑作品,都展現出了其團隊卓越的設計能力。該建筑師事務所曾在米蘭設計周上推出了一件雕塑作品——《葉狀植物》,其純白色的外觀完全由3D打印技術制成,展現了植物莖葉緊密相連、難以區分的自然狀態。這件作品以其不見首尾的蜿蜒曲線,以及從一個直紋曲面修整成一個圓柱體為特點,展現了參數計算在解決復雜幾何問題上的強大能力。
將“環境”“功能”均勻“攪拌”


“這個世界是360度的,為何要拘泥于一個角度呢?”在哈迪德看來,建筑設計師從來不是單純地為建筑本身尋找棲息之所,而是在綜合考慮天時地利的基礎上,讓建筑如同自然生長的生物一般,深深地扎根于一個地方,成為當地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發揮其獨特的功能。
在意大利美麗的梅斯納爾山上,隱藏著一座獨特的博物館。從外觀上看,山巔好像矗立著三個方向各異的“空中碼頭”。它們由樸素的混凝土構建而成,宛如山峰上散落的三塊巨石。實際上,這些“碼頭”正是博物館的觀景露臺,每個露臺都擁有不同的視角,讓參觀者能夠全方位地欣賞周圍山谷和山峰的優美景致。這些露臺從山體中延伸而出,為參觀者提供了240度的廣闊視野。由于其采用了覆土和半地下的建筑設計方式,能夠借助自然的力量維持其較為穩定的室內溫度,確保參觀者在一年四季都能獲得舒適的觀景體驗。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占地廣闊,從航拍的視角望去,宛如一只展翅欲飛的巨鳥。其設計靈感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環繞式空間形態。開闊的多層中庭空間有效地引導著無數旅客前往各自的目的地。航站樓的拱形屋頂向外延伸,形成了六個交通指廊。這些指廊如同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回廊,不僅為整座建筑提供結構支撐,還確保其能夠獲得充足的自然光照。游客在行走間既能欣賞自然光照下的美景,也能清楚地看到交通導向標識。六條方向各異的指廊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以滿足飛機停放和人員登機的需求。盡管大興機場面積龐大,但游客步行至最遠登機口的時間不超過八分鐘。此外,機場所處的地理位置擁有自然濕地和河流,其自身龐大的蓄水量和能源蓄積功能與周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個循環系統,能夠有效抵御夏季的“熱島效應”,同時減少自然微氣候(泛指工作場所的氣候條件)對機場的影響。



底料:“互動”和“關懷”
“我不認為建筑只是為了遮蔽,或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圍護結構。它應該能夠讓你興奮,讓你平靜,讓你思考。”盡管我們探討了哈迪德作為藝術家和數學家的一面,但她始終堅守自己的本職——建筑師,這是她最熱愛、最立體的人生追求。繪畫也好,數學也罷,都只是她建筑設計“桂冠”上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縱觀哈迪德的所有“設計魔法”,其核心都是為了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她設計的麗澤SOHO為例,這座旋轉的“城市峽谷”旨在打造一個夢幻般的新市民空間——不僅引入了自然光和風,還讓城市地鐵穿其而過。她設計蓋達爾·阿利耶夫中心時,則將混凝土與空間框架結構結合,創造了一個無柱的內部空間。哈迪德如此用心的設計并非為了炫技,而是為了讓人們在建筑內部能夠享受流暢的移動體驗。
作為一位建筑大師,哈迪德這種以人為本的設計初心,賦予了她永不磨滅的光輝。2016年,哈迪德辭世,但是她的工作伙伴和學生們繼承了她的“設計魔法”,她所創造的那些“建筑生靈”將會繼續陪伴我們,在城市運轉的齒輪中保持“鮮活”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