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笑聲
這是四川省小涼山彝區的一個山村。一條彎彎曲曲的沙泥路越過山丘,在溪水潺潺的田疇之中蜿蜒。一片稀疏的樹林,掩映著幾處屋檐,地上一片濃蔭,樹蔭里滿是銅錢大小的日光,隨著南風不停跳躍。幾位老人坐在門口乘涼、聊天,看見村里來了一群陌生人,不由得瞇起眼睛,抬頭張望。
“爺爺奶奶好!我們能給你們拍幾張照片嗎?”
“拍照?拍什么照?”老人們疑惑地問,但看到孩子們期盼的目光,都十分愉快地答應了。
在接連不斷的“咔嚓”聲里,孩子們定格了爺爺奶奶們的笑臉???,這位爺爺的眼睛時時瞇起,眼角的皺褶深深的、彎彎的,隱約透著靜靜的笑意;這位奶奶清了清嗓子,拉了拉衣角,這才露出滿意的笑容;旁邊的老奶奶側著頭看了看,害羞地用手蒙住了臉,又忍不住笑出了聲,爽朗的笑聲吸引了孩子們,驚飛了樹枝上停歇的一只小麻雀,抖落幾片粉色的花瓣。
“奶奶,您笑得真好看!”“爺爺,看鏡頭,哎,笑了!”村里不時傳來孩子們和老人們之間愉快、淳樸、爽朗的笑聲。


采風活動后,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第二小學三年級的凌江鑫同學將一位老奶奶微笑的全過程以照片拍攝的形式記錄下來,再用照片將此“動態”過程連貫地表現出來。解讀作品時,指導教師陳瑤這樣評價:“小凌同學將作品取名為《笑聲統治世界》,仿佛給靜態的照片加上了聲音,讓觀者在觀看時似乎有一種聽見奶奶爽朗笑聲的錯覺,使定格的照片也像電影般生動起來?!?/p>
在本次暑期采風活動中,由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東西部協作藝術支教團”的隊員們指導孩子們創作的15件“咔畫”作品,成功入選成都當代影像館第三屆Katta兒童影像藝術節“拍照好好耍”展覽,24件數字“咔畫”作品獲得全國少兒數字藝術大賽各類獎項。其中,凌江鑫同學的《笑聲統治世界》獲得全國少兒數字藝術大賽的特等獎,對一個鄉村孩子而言,這是一份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我頭一次知道,原來美術不只是畫畫!”
“之前從沒見過,沒想到這么漂亮,更沒想到這是我自己動手做出來的,謝謝老師們,我們都很喜歡!”
看著墻上掛著一幅幅自己親手創作的“咔畫”,四川省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第二小學的孩子們忍不住感嘆。有同樣感受的不止孩子們,一件件源自鄉村日常生活,又融入孩子們的情感與想象力的“咔畫”作品讓每一位參觀者贊嘆不已:“在‘咔畫’中,我看見了孩子們心中的愛與美好。”“我們感受到了家鄉本土文化的魅力……”
“咔畫”來了
何為“咔畫”?
這是由國際藝術教育學會(InSEA)亞洲理事會主席、杭州師范大學藝游學研究院院長胡俊研發的數字藝術形式,以攝影拼貼與攝影繪畫藝術為基礎,先拍攝取景,再以拼貼的方式對素材進行組合創作,是用現代數字攝影技術發展中國古代卷軸畫的藝術表達與欣賞方式。杭州師范大學藝游學研究院研究員且擁有長期幼兒教育經驗的傅燕萍老師,根據拍照時咔咔的聲音,童趣化地將其命名為“咔畫”。


作為一名美育的倡導者,胡老師說自己心中有一個“鄉村夢”——愿做奔走于山川湖海的一線美育“播種者”,彰顯美育依“土”而立、培“土”而生的鄉土氣息。他從2016年起在中國將“藝游學”應用于本土化教學實踐,2020年在鄉村嘗試以“跨代美育課堂”的形式,把孩子們引進來,讓老人們把自己所知道的優秀傳統文化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再發揮創造力,用藝術作品回報老人。這種方式促進了跨代人之間的交流與學習,弘揚“以美育人”的中華文化傳統。
2022年,他和團隊成員將“咔畫”融入鄉村美育,旨在用數字藝術創新鄉村教育,助力東西部協作,讓互聯網助力城鄉美術教育平權。2023年7月,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團隊再次跨越千里,來到大山深處的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第二小學開展數字“咔畫”支教活動。


“咔嚓、咔嚓”,“咔畫”來了!大渡河、大峽谷,山崖壁立千仞,千姿百態,湍急的河水拍打著兩岸,洶涌澎湃的大渡河從其間流過;海拔3000多米的大瓦山,壯麗雄偉,大氣磅礴,氣象萬千;鐵道兵博物館彰顯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鐵道兵精神,講述著鐵道老兵的故事……“咔咔”聲里,鏡頭記錄了一切。
“咔嚓、咔嚓”,“咔畫”來了!云南小涼山彝區闊遠如畫的青山,層層疊疊的梯田,彎曲的田埂像五線譜,流淌在大地和山崗之間,一片片玉米田掛起“青紗帳”,田地里彎腰勞作的人、家里的長輩和親人、身邊的同學和老師,在“咔嚓”聲里,都成了孩子們的創作素材。
“咔嚓、咔嚓”,“咔畫”來了!在支教隊員的指導下,孩子們漸入佳境,創作思路愈加開闊生動。大家運用切割、打亂、重組、拼貼等表現手法,迸發出青少年獨有的藝術靈感,將想象力融入畫面,用畫面講述故事,以故事傳遞情感。
“咔嚓、咔嚓”,“咔畫”來了!團隊成員們一起推動數字藝術教育創新,助力東西部協作、城鄉美育平權發展。




鄉村的“滿分時刻”
胡俊老師認為,鄉村不是美育的洼地,而是高地。他說:“就像數字‘咔畫’這種創作,農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擁有更多的素材,藝術創作的新奇度更高、題材更廣,很有優勢?!鄙钤谵r村的孩子們用數字“咔畫”記錄了一個個鄉村的“滿分時刻”,這些記錄“能夠活化鄉土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帶來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的創作是最好的,我的家鄉是最美的”!
在這些“滿分時刻”里,我們看到夕陽下的滔滔江水、錯落有致的村莊、寧靜美麗的田園風光;我們看到勤勞的奶奶在籮筐邊整理碧綠的蔬菜,幾個孩子穿行在山林間,眼睛里充滿好奇;我們還看到田野里、紅旗下,有一群昂首挺胸、氣宇軒昂的少年……

在這些“滿分時刻”里,我們聽到了《小林補天》的故事:“看!我們的小林老師來到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第二小學。這時他發現天‘漏’了,下起了大雨,于是決定做些好事。他爬上梯子,小朋友們遞給他‘補天’的石頭。最終,他把天‘補’好了,大家都十分開心?!焙⒆觽兌颊f,“咔畫”很有意思,因為可以用畫來講故事。
在這些“滿分時刻”里,我們看見了鄉村兒童飽滿的生命力與無窮的創造力,也讓我們看見了每一個“滿分時刻”背后的人與故事。
為了讓孩子們的創作更靈動,更有活力,支教團隊打破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從當地的需求與資源出發,用“藝游學”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并實施。在老師的指導下,第五小組的同學采用以“歌詞接龍”的方式描述故事的合作學習法,小組成員首先共同確定一首曲目,再依次選取其中的歌詞,用“咔畫”形式進行接力創作,合作詮釋一首歌曲的內容。隊員們通過“規約”設計、游戲設計等各種方法,讓孩子們碰撞出奇思妙想,創作出200余件生動的“咔畫”作品。這些作品先后“飛”入了成都當代影像館、浦江山明美術院展廳,其中有30余件作品在全國少兒數字藝術創作大賽上斬獲一、二、三等獎。


美育要注重發展性評價,不僅需要教師支持更包容多元的評價維度,而且要引導孩子們積極開展自我發展評價。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孩子們的“滿分時刻”,評價活動以線上直播頒獎典禮的形式開展。直播中最大的亮點是孩子們為了爭取“私人定制”的特別獎項,都積極闡述觀點,展示作品,分享創作體會。孩子們非常享受這樣的作品展示形式,既可以在答辯的同時對自己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又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還能收獲一批“粉絲”?!敖鹂诤优稀み钱嬛鷫簟睎|西協作藝術支教社會實踐活動通過“金團團”抖音號線上直播展示成果,在線觀眾近千人。
樂山市金口河區永和鎮第二小學教師廖幫群介紹道,孩子們在接觸“咔畫”以前,對美術的認知就是用蠟筆、水彩筆在紙上涂涂畫畫。在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支教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學會了攝影,使用手機、電腦,以及運用Photoshop等工具和軟件進行藝術創作,對山里的孩子們來說,這是認知上的巨大飛躍。
“美行行美事,摯愛愛無疆?!眻F隊成員們堅守在城鎮鄉村、奔走于山川湖海,以數字“咔畫”這一新穎的藝術形式記錄鄉村的“滿分時刻”,開啟鄉村美育之旅,展示中國美育故事,孕育催人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