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實地調研和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對胡陽西紅柿產業進行調研分析,探討了村級特色產業發展的現狀和亟待提升的環節。針對村級特色產業規模、村民農技知識、農產品品牌效益和農產品電商經營等方面,提出“一村一品”+合作社,品牌+技術創新,投資+產業多元化,鄉村人才+能人+培養,村級文化符號+精神文化產業等村級特色產業的發展路徑,為鄉村產業振興背景下村級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產業振興;村級產業;特色產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7731(2024)18-0137-04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8.030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village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NG Yan1FANG Yi1SUN Chuanren1XU Lin2CHE Gen2YAO Goupeng3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s,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an 250100, China;
2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Jinan 250100, China;
3Fei County Huyang Town Xingsheng Village, Linyi 273400,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were adopt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uyang tomato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village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and the link t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were discussed. In view of the aspects such as the scale of village-leve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villager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knowledge, brand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e-commerc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village-leve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such as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 cooperatives, brands +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vestment + industrial diversification, rural talents + capable people + training, village-level cultural symbols + spiritual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was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level industr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village level indust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增加農民收入。發展村級特色產業有利于豐富特色農產品種類,把更多的崗位和收益帶給農民,推進共同富裕;同時發揮鄉村資源稟賦,加快種植結構調整,促進山清水秀的生態旅游。通過科技賦能,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發展特色產業是實現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抓手之一。近年來,村級特色產業得到了提升和快速發展。目前對村級特色產業發展的研究,主要涉及村集體經濟、特色產業集群以及農業產業發展新模式等產業。楊海娟等[1]通過實地調研寧夏枸杞產業,提出該產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具體路徑;樊韻雅等[2]探討了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提出參與主體多元化,多產業融合發展,管理模式規范化以及延伸產業鏈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路徑;代興利等[3]通過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研究提出找準產業定位、加強組織推動、推進產業融合、培植發展主體、抓好科技支撐及強化政策落實的鄉村產業發展路徑;張潔[4]對有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要素、機制及實現路徑進行了分析,明確了農村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內在機理和融合路徑。綜上,鄉村產業發展在相關理論與實踐方面已取得諸多研究成果,但在村級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方面還有待深入探究。
本文以胡陽西紅柿產業為例,利用實地調研和文獻查閱相結合的方法,對該產業的發展進行深入調研分析,探索村級特色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規律,結合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提出村級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為鄉村產業振興背景下村級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1 案例分析
研究區利用土地、水利和交通等資源優勢,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以生產標準化、經營規?;彤a品品牌化為目標,發展以西紅柿為主的反季節蔬菜,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產業規模和檔次不斷提高,打造了“胡陽西紅柿”農產品品牌。現有西紅柿集聚發展專業種植村30個,專業種植農戶6 000戶,種植面積1 800 hm2,年產量27萬t,年產值19.6億元,人均年增收8 000余元,成為魯南地區較大的溫室西紅柿生產基地之一,被確定為首批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和長三角中心城市優質西紅柿供應基地,輻射帶動西紅柿種植面積約4 666 hm2,年產量70多萬t。依托產業建成占地面積12 hm2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培育西紅柿工廠化育苗中心4處,大型蔬菜交易市場1處,發展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7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2家[5]。
憑借當地資源稟賦,從初期的小拱棚、土溫室到現在成方連片的日光溫室,該產業已發展成特色產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
2 村級特色產業發展有待提升的環節分析
2.1 特色產業規模
李偉[6]研究提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解決農戶抗風險能力差、規模小和效益低等問題,保障農產品質量。以西紅柿為主導產業的村級合作社,以種植、銷售本地蔬菜為主,規模小、形式單一,輻射范圍小,產業效益未得到充分發揮。部分村級特色產業發展啟動資金亟待設立,在技術、人才和資源等方面缺乏優勢,金融貼息貸款等惠農政策的推廣應用有待進一步完善,能盤活集體經濟的帶頭人較少,懂市場、會經營、善管理、愿返鄉的綜合性管理人才更是亟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色產業的發展規模。村級特色產業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亟需發展培育龍頭產業或農業合作社,以輻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村集體經濟效益的提升。
2.2 村民農技知識
馮旭霞[7]研究提出,農民內生動力對于推動鄉村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使其積極參與到產業的發展中來,確保其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使鄉村振興的成果能夠惠及廣大農民。研究區種植戶長期以來種植普通西紅柿(粉西紅柿),直接銷售給當地收購商,外銷渠道較單一,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近兩年市場流行的口感西紅柿新品種,因受熊峰授粉技術掌握程度、溫室大棚條件及日常管理等因素影響,種植戶的接受程度不一,暫未形成規模效益。還需進一步加強科普宣傳,并提供相關技術培訓,以提高農戶的認知和種植積極性。
2.3 農產品品牌效益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建設對于產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當地已注冊24個綠色食品商標[8-9],暫未形成統一的共識品牌,外銷包裝的商標繁多,部分合作社和個體種植戶注冊的獨立品牌市場認知度有待提高,品牌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擴大。“胡陽西紅柿”產品的地標價值具備深挖潛力,需通過長遠規劃和品牌建設來提升其效益,以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產業競爭力。
2.4 農產品電商經營
于涵等[10]研究認為,生鮮農產品電商作為一種新興的商業模式,具有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潛力。研究區是小商品集散地,電商產業較為發達,但以西紅柿為代表的生鮮農產品的電商產業有待進一步發展,這與當地西紅柿品種單一、采摘期集中及不耐存儲等因素有一定關系。電商經營進一步規范化,加大生鮮冷鏈物流對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大有助益,建立健全供應鏈和售后服務體系,統一規范選品、打包、發貨、客服處理和資金等環節,有助于提升農產品電商規范經營水平,增加農民收益。
3 村級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分析
3.1 “一村一品”+合作社,突出地域特色
“一村一品”是培育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展村集體經濟收入渠道和提高農戶收入的一種重要舉措[11]。西紅柿產業是當地的特色產業,種植歷史悠久,發展口感西紅柿(鐵皮西紅柿)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以新品種帶動新技術發展,形成以“口感西紅柿為主、普通西紅柿為輔”的種植發展方向,鼓勵種植大戶帶頭種植新品種,通過普及種植新技術,帶動口感西紅柿的種植產量和品質提升。同時,把西紅柿品種培育作為全鏈條扶持的重點之一,積極篩選適合研究區種植的品種和具有不同功能的個性化品種,并以具有明顯地理標志的“胡陽1號”系列進行命名,由合作社繁育基地進行推廣種植,優化西紅柿的品種結構,凸顯地方特色,擴大優質市場份額。
吳名財等[12]研究認為,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對鄉村振興有一定促進作用。引進有實力、有技術、有市場的龍頭企業,帶動“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的發展,通過規范交易市場、拓寬銷售渠道和扶持深加工企業等措施,延長產業價值鏈。積極發揮農村電商的帶動作用,通過直播帶貨,拓展特色農產品銷路。
3.2 品牌+技術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
研究區西紅柿已注冊多個綠色食品商標[8-9],與市場180多個種植品種相比品牌效益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揮。一方面,加快老舊品種淘汰速度,引進口感西紅柿新品種進行適度規模種植,形成品種優勢,方便大批量供貨;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推廣熊峰授粉、生物防蟲等技術,增加西紅柿產業的附加值,提高西紅柿的產量和品質,提升品牌知名度。
農作物的現代化種植技術更新,體現在育種、栽培、施肥、滴灌以及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等多個方面,與常規農業種植方法相比,精細種植技術能夠更好地滿足農作物的需求,提高產量并減少資源的浪費。品牌和技術創新將極大提高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促進其標準化、規?;a,進而提高村集體和農戶收入。
3.3 投資+產業多元化,提高村民收入
村級經濟規模整合全體村民資源的優勢,綜合利用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形成規模效應,提高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同時利用本地優勢吸引外來投資、開展招商引資,促進村級特色產業發展,建設農業產業示范應用項目,以政策引導、公司物資補貼和農戶積分兌換肥料等多方支持協調的方式,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投入,形成“新品種—種植技術—采摘—加工—西紅柿秧處理”一條龍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以高效的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業價值鏈的提質增效。
林菊美[13]研究提出,農村第三產業包含交通運輸、商品流通等傳統第三產業,以及養老服務、信息咨詢及金融保險等新興第三產業。為提高村集體收入和經濟效益,通過多元化的產業結構調整,盤活集體土地,對雜地、池塘水面和集體土地等資源進行開發,或投資建廠,或美化環境,將農業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相結合,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創新農產品品種塑造品牌,創新銷售方式帶動新產業鏈的形成[14]。加強鄉村周邊環境的提升改造,特別是完善水利設施和村級公路,降低農產品種植和運輸成本,建設快捷交通網、信息網,有利于打造集農家樂、生態旅游、休閑度假、農產品深加工、直播銷售以及農業電商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產業體系。
3.4 鄉村人才+能人+培養,打造人才隊伍
康美娟等[15]研究認為,培養有技術、有能力的鄉村“能人”,可以有效帶動村級特色產業的發展。加強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注重從返鄉創業人員、致富能手中培養選拔人才擔任村管理崗位。用好科技特派員、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和大學生村官等各類型外派人員,借助其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優勢,規劃好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鼓勵外出人員返鄉創業,作為科技帶頭人給于技術指導和政策傾斜,激勵更多農戶參與其中,實現村集體經濟效益提升。
充爭發揮廣大農民群體主體作用[7]。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學習知識技能的渠道,開展線上學習,為農村發展注入網絡建設活力。
3.5 村級文化符號+精神文化產業,打造鄉土文化
王葶鈺[16]研究提出,為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有機發展,急需提升產業的文化內涵促進產業創新,推動產業間融合,從而促進鄉村經濟向前發展。例如,干溝井文化,與胡陽西紅柿產業發展有著深刻的淵源,干溝井承載著前輩村民的生活印記和鄉音鄉情,形成了獨特的干溝井文化,成為一個重要場景和文化記憶符號。通過文化賦能提升鄉村產業文化內涵,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本文以胡陽西紅柿特色產業為例,探討了鄉村產業振興背景下村級特色產業發展路徑。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村級特色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整體呈現蓬勃向上、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發展態勢。以興村強縣示范為引領,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再提升、農村特色產業化步伐再加快和農民群體收入再提高,以特色產業發展帶動全產業鏈的發展。圍繞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建設與振興,村級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的實現還存在許多影響因素,還需持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楊海娟,李向洋.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特色產業電商發展路徑研究:以寧夏枸杞產業為例[J]. 全國流通經濟,2019(27):13-14.
[2] 樊韻雅,方軍. 鄉村振興戰略下陳臺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 價值工程,2020,39(5):19-21.
[3] 代興利,張輝,徐勤青,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產業發展路徑研究:以山東省文登區L村為例[J]. 安徽農學通報,2023,29(17):170-174.
[4] 張潔. 鄉村振興戰略下特色產業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討[J]. 農業與技術,2021,41(7):143-146.
[5] 陳娜,宋振昕.合作社供給側改革的費縣探索[J].農村經營管理,2017(2):20-21.
[6] 李偉. 農民增收問題研究綜述[J]. 經濟研究參考,2017(66):51-63.
[7] 馮旭霞.鄉村產業振興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24.
[8] 劉延剛,冷鵬,劉麗娟. 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胡陽西紅柿的特質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2019,58(21):104-106.
[9] 山東省費縣胡陽鎮金陽西紅柿種植專業合作社. 胡陽西紅柿[J]. 中國果菜,2016,35(3):51.
[10] 于涵,汪家擎,劉曉宇. 鄉村振興背景下生鮮農產品電商發展路徑探析[J]. 商場現代化,2023(24):26-29.
[11] 陳薇,程勝濤.加快發展“一村一品”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專訪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J].農產品市場,2019 (20):34-36.
[12] 吳名財,田飛飛,趙智明,等. 特色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對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23,29(9):8-17.
[13] 林菊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第三產業發展路徑闡釋[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2):202-203.
[14] 陳娜,宋振昕. 合作社供給側改革的費縣探索[J]. 農村經營管理,2017(2):20-21.
[15] 康美娟,崔揚. 新時代鄉村人才振興戰略的實踐路徑探究[J]. 現代交際,2023(2):113-120,124.
[16] 王葶鈺.“文化+”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2.
(責任編輯:何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