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點心”二字來源于戰場。在東晉時期,一個將軍為了慰勞英勇殺敵的將士,將烘制的糕餅送到前線,以表“點點心意”。自此,“點心”二字便流傳開來。
歷史上對點心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古籍《周禮·天官》中的“糗餌粉糍”,這個“糗餌”即由糧食磨成粉后制成的食物。在春秋戰國時期,點心的雛形出現了。到了漢朝,餅類點心開始嶄露頭角。《四民月令》中記載:“寒食以面為蒸餅樣。”據推測,當時的人們已經掌握了發面及蒸汽烹飪技術。
芝麻餅也是在漢朝時出現的。當時的芝麻餅是烘烤而成的,深受大眾喜愛。芝麻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東西方的交流為點心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羊羹配茶成了當時的特色。羊羹原本是草原上的美味,是羊肉熬制后冷卻而成的,后來逐漸演化成用豆類制成的果凍型食物,成為一道著名的茶點。到了隋唐時期,中式點心的代表——月餅出現了。但在此之前,人們就有八月十五以餅祭拜月亮的習俗,不過當時的餅還被稱為團圓餅或小餅。相傳“月餅”二字為楊貴妃所賜,之后便在民間傳開了。
到了唐朝,糕點的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據記載,長安有不少糕點鋪,還出現了專業的餅師,飲茶佐以點心也在唐朝宮廷的茶宴中流行起來。到了宋朝時,糕點的創新迎來高峰,各類點心層出不窮。到了明清時期,糕點文化進一步發展,糕點成為待客送禮的佳選。
在發展歷程中,中式糕點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點心流派,“京派重油輕糖,蘇派精致浪漫,閩派嗜甜如命”總結了中式糕點中三大派系的特點。其實,無論是哪種派別,中式糕點的誕生與流行都與禮儀和習俗息息相關。比如,年糕、元宵是春節的傳統食品;青團是清明時節的風味小吃;端午節吃粽子,寓意祛禍避害;重陽節吃重陽糕,有“重陽吃糕,百事俱高”之說等。
中式糕點推崇應時而食,將時節、文化習俗與食物緊密結合。比如,農歷二月有太陽糕,四月有玫瑰餅,五月有五毒餅和粽子,七月和八月有綠豆糕、水晶糕、豌豆黃。此外,秋天有月餅和花糕,冬季有槽子糕和油糕,臘月祭灶時有桂花糕、關東糖、蜜供、糖瓜……
在歲月的流淌中,點心總能承載起人們獨特的記憶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