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萍
《紡織服裝周刊》總編輯
金秋十月,我們迎來了新中國75周年華誕。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從積貧積弱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75年櫛風沐雨,中國紡織業與國同行、與時俱進,規模占比已超全球50%,貿易占全球三分之一,已成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產業力量。
回望75年前,在百廢待興、百業凋敝的境地中,中國紡織人堅持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從1949年全國僅能生產18.9億米棉布,人均3.5米;到1983年布票取消,中國人在穿衣方面率先告別了短缺經濟;再到如今,我國的纖維加工總量穩定在6000萬噸以上。
從終端呈現來看,服裝,可謂社會經濟和文化思想的第一表達,75年服飾的變遷講述著中國如何從一窮二白到繁榮富強。大眾服裝的每一次變化,都映照出紡織業實力的不斷提升,國潮漢服的興起更是文化自信的直觀體現。家用紡織品,從“國民床單”的大一統,早已擴展到巾被枕簾、全屋軟裝,乃至可穿戴保健功能性產品。而產業用紡織品作為新增長極,勢頭正猛,僅僅是碳纖維就已被廣泛應用到航空航天、橋梁增強、汽車輕量化、能源裝備以及無人機制造等多個領域。
75年,從封閉半封閉到高水平開放,中國對外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近年來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連續四年保持在3000億美元以上,對世界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增長貢獻率超過50%,連續30年位居世界之首。從“三來一補”到加入WTO,從跨境電商到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同全球紡織業的貿易與合作越來越緊密。
75年,從發展落后到創新引領,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科技助力紡織“上天入海”,從衣被天下到國防軍工,從醫療衛生到新能源開發,從柔性電子、可穿戴到生物經濟、大健康,在創新中不斷催生行業應用新領域新賽道,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飛躍。
75年,從生態失衡到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菌草、玉米、竹子,廢棄的瓶片與衣物,乃至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都被化身為令人耳目一新的綠色纖維。一批批企業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精進減碳措施,以實際行動護航可持續發展……
75年滄桑巨變,換了人間!中國紡織業總量連上臺階,結構優化升級,從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艱苦創業,投身春風化雨澤萬物的改革開放,如今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嶄新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紡織強國必將為全球紡織業創造新的更大機遇,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