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慢性萎縮性胃炎”“腺體中度腸上皮化生”,拿著胃鏡病理報告看到上面字樣,不免會有點擔心,腸上皮化生是什么?腸跑胃里去了嗎?會不會要得胃癌了?
什么是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簡單來說就是胃黏膜細胞受到損傷后,本該長在腸道上的結構卻出現在了胃黏膜上,替代了胃黏膜正常的結構。
在胃癌發生的經典級聯過程中,從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到腺癌的過程里,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屬于胃的癌前病變。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發生的關系
胃黏膜上皮細胞癌變并非一夜之間的,腸上皮化生并不等于癌癥,發展成惡性腫瘤通常需要經歷多年持續的癌前變化。所以,不必因為檢查出“腸上皮化生”就憂心忡忡、坐立不安,心理壓力劇增。
目前認為,小腸型化生或完全性腸上皮化生,上皮細胞分化好,是一種常見的黏膜病變,多見于良性胃病,尤其多見于慢性胃炎,該型化生可能屬于胃的炎癥反應,與胃癌關系不大。
而大腸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與胃癌關系密切,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檢出率很低,但在腸型胃癌旁黏膜中檢出率很高,該型化生與胃癌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哪些因素會造成胃黏膜腸上皮化生?
胃黏膜反復受損、發炎與“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發生密切相關,具體可見于:
◎ 具有胃癌家族史。
◎ 反復出現幽門螺桿菌感染。
◎ 長期吸煙、飲酒等導致的胃酸、膽汁反流。
◎ 長期飲食不定時,飲食不當,如攝入過多咸、辣的食物,高脂肪、高油、煙熏腌制的食品,等等。
◎ 胃黏膜上皮細胞修復功能差:攝入減少、消瘦、營養不良,年齡大于65歲,患有肝病、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
目前,腸上皮化生呈年輕化趨勢,在精神壓力較大的人群中更明顯,可能與飲食不規律、不健康、壓力大等因素有關。
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該如何治療?
病因治療 消除病因是治療和預防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的最佳選擇。其中,幽門螺桿菌是致病因素中的重要危險因素,如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必須根治幽門螺桿菌。
同時,應避免精神緊張,戒煙戒酒,不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膩的食物,三餐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適當補充維生素B12、葉酸,等等。慎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如阿司匹林等。
藥物治療 控制胃酸,適用于胃酸分泌過多的患者。包括抗酸藥物(氫氧化鎂、氫氧化鋁等)、H2受體阻斷藥(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M膽堿受體阻斷藥(哌侖西平)、胃泌素受體阻斷藥(丙谷胺)等。
定期復查 胃癌高發地區人群、有胃癌家族史者、有不完全性腸化生者、中重度腸化生者、吸煙及飲酒者等要定期檢查。建議每年復查1次胃鏡,評估胃黏膜腸化生的程度。如果出現異型增生或者早癌,可以在胃鏡下行微創切除,早發現、早治療,基本可做到“根治”。
無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吸煙、飲酒、進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進食腌制及煙熏食品、有胃癌家族史、年齡小于60歲等危險因素者,可2~3年進行1次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