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圣人的話,凡人很難真正參透。過去自以為對前幾句多少算有點淺顯的理解:十五歲立志求學,三十歲能自立于社會,四十歲能明白人生道理,五十歲能知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心平氣和什么話都聽得進去。然而,對最后一句卻一直困惑不解。欲,就是欲求、愿望,從心所欲就是隨從自己內心的欲求和愿望,心里想怎樣就怎樣;矩,就是規矩、規則、規律;不逾矩,就是不逾越規矩,不違反規則,不違背規律。照自己的淺見,“從心所欲”與“不逾矩”應該是矛盾的雙方,那么,圣人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該作何解?
所幸的是,到自己真的活到了七十歲,好像有點領悟了。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心理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和諧統一,是主觀意志與客觀規律的重合為一,是內心之欲與外境之矩的泯然化一。一方面,人內心的欲求與外在的規矩相吻合,外在規矩已經內化成為人的內心欲求,于是,人也就不用為遵循外在規矩而對內心欲求強加克制了,唯其如此,人的內心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人也就可以從心所欲了;另一方面,外在的規矩與人內心的欲求相吻合,人的內心欲求已經完全順應了外在規矩,于是,外在的規矩也就對人的內心欲求失去限制意義了。也唯其如此,人的內心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人自然也就可以不逾矩了。
就說種田吧。種田要想豐收,耕種、澆水、施肥,諸如此類有很多耕作的規矩和講究。初學耕作,就會感到時時受限,不是下種違了農時,就是施肥過了節令,內心的欲求與外在的規矩,很難協調。等修煉出一定“功夫”后,按照時令、節氣,該下種下種,該施肥施肥,內心的欲求與外在的規矩,完全合一。于是,耕作起來,既中規中矩又自由自在。這是不是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再說開車吧。開車要想安全駕駛,紅燈停,綠燈行,諸如此類也有很多交通規則。新手上路時也會感到處處受限,不是停車違規,就是行駛超速,內心的欲求與外在的規則,總是沖突。等修煉出一定“功夫”后,遵守交通規則,該停車停車,該加速加速,內心的欲求與外在的規則,完全合一。于是,駕駛起來,既中規中矩又自由自在。這是不是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當然,從心所欲不逾矩,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社會內容。若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能從自己的欲求出發,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又能遵循社會生活準則,不逾越社會生活規范,才能真正達到圣人所說的境界。常言道“知易行難”,即便我們理解這些深奧的道理,也仍須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磨礪、沉淀和修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