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由于嘌呤代謝紊亂及尿酸排泄減少,導致血液中尿酸蓄積過多,沉積在肢體比較末端的部位,從而引起受累部位疼痛的疾病。
痛風藥物治療
(一)無癥狀高尿酸潛伏期
在這個階段,血尿酸水平超出正常范圍,降低尿酸水平是避免誘發痛風的關鍵。同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格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攝入,也可降低痛風的發病率。定期檢測血尿酸濃度,必要時服用促進尿酸排泄藥如丙磺舒等,使尿酸水平保持在可控的正常范圍內。
(二)急性痛風關節炎期
由于大量尿酸從血液中析出,沉積于關節,在中性粒細胞吞噬尿酸鹽晶體的過程中引起關節紅、腫、熱、痛。急性期治療以控制癥狀為主。
1.秋水仙堿
秋水仙堿是治療重癥急性痛風發作的特效藥。該藥通過阻止白細胞浸潤和吞噬作用,從而降低乳酸形成,有效減少尿酸晶體的沉積,起到止痛抗炎作用。過量服用易引起可逆性周圍神經病變或器官衰竭,嚴重者服藥后會在72小時內死亡。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及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應禁用。
2.非甾體抗炎藥
非甾體抗炎藥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化酶,減少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前列腺素的生成,起到解熱、鎮痛、抗炎的作用,尤其適用于60歲以下無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和活動性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常用藥為塞來昔布、依托考昔等,但該類藥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心血管系統,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
嚴重急性痛風發作伴有較重全身癥狀而秋水仙堿或非甾體抗炎藥治療無效者,可單用或合用糖皮質激素。常用藥物為潑尼松或潑尼松龍。體液潴留、高血糖、血壓升高、腎臟疾病、胃腸道潰瘍等是激素常見不良反應,撤藥后易發生反彈,應盡量避免頻繁或重復使用,以減少不良反應。
4.氨基葡萄糖
氨基葡萄糖可選擇性地作用于骨關節炎,修復結締組織,起到消炎止痛作用。其無胃出血等不良反應,且耐受性良好,能緩解痛風等引起的關節腫脹與疼痛、關節僵硬等癥狀,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惡心、便秘、腹脹、腹瀉是其輕度胃腸道不良反應,其他不良反應包括皮疹、瘙癢和皮膚紅斑。
(三)痛風間歇期和慢性期
1.別嘌醇
別嘌醇為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的類似物,可競爭性地抑制黃嘌呤氧化酶,通過阻斷次黃嘌呤和黃嘌呤轉化為尿酸而降低血尿酸濃度。常見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頭痛、腎炎、肝臟毒性、骨髓毒性、過敏反應等。
2.非布司他
非布司他為非嘌呤類黃嘌呤氧化酶選擇性抑制劑,可抑制尿酸合成,降低血清尿酸濃度。在治療時,不用考慮食物以及抗酸劑等對治療效果的影響,但是對于存在中度以及輕度腎功能障礙的患者要適當調整劑量。其在降低尿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明顯優于其他降尿酸藥物。
3.丙磺舒
丙磺舒通過抑制尿酸鹽在腎小管的重吸收而降低血中尿酸鹽的濃度,促尿酸排泄,從而減少尿酸沉積。常見不良反應為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偶可引起消化道潰瘍。易誘發形成腎結石,應大量飲水并同時服堿化尿液的藥物。與磺胺類藥有交叉過敏反應,對磺胺類藥過敏、腎功能不全,伴有腫瘤的高尿酸血癥或使用有細胞毒性的抗癌藥、放射治療的患者禁用,因其可引起急性腎病。
4.苯溴馬隆
苯溴馬隆作用于腎近曲小管,具有促尿酸排泄作用。由于其是CYP2C9的抑制劑,應避免與華法林等依賴該酶的藥物同服,以免發生藥物間相互作用,嚴重的不良反應為肝毒性。
如何預防痛風?
1.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量
痛風發病和嘌呤代謝紊亂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體內的嘌呤來自兩方面:第一,內源性嘌呤產生;第二,飲食攝入。預防痛風,平時就應該減少高嘌呤食物的攝入量。偶爾一次食用高嘌呤食物,并不會影響尿酸生成和代謝。但是,如果長期大量攝入高嘌呤類食物,就容易造成血尿酸代謝失衡,繼而發展為高尿酸血癥,增加痛風出現的概率。
2.多飲水
機體內的尿酸代謝主要通過腎臟,當血液循環途經腎臟時,它就會自動攔截血液中的水分及尿酸,并通過尿液排至體外。多喝水是預防痛風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稀釋尿液和溶解尿酸,避免其長期在一個地方形成結晶,從而達到預防痛風的目的。
3.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都是低嘌呤的食物,能夠促進尿酸排泄,有效預防高尿酸血癥和痛風性關節炎。
4.控制體重
人的身體如果過于肥胖,那么就會增加肝臟當中的尿酸合成,減少腎臟排出的尿酸量,使尿酸水平不斷升高,因此必須積極控制體重。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運動中避免劇烈運動或突然受涼誘發痛風。
5.限制飲酒
乙醇不但會促進體內嘌呤代謝加速而使尿酸濃度迅速升高,其自身代謝也會使血乳酸濃度升高,乳酸可抑制尿酸代謝而致尿酸濃度升高,因此無論是白酒、啤酒還是黃酒,均可誘發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