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清明節這天,由南京市浦口區老促會攝制,以烈士張智錦事跡為藍本的紅色電視劇《曉山忠魂》分別在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和江蘇教育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引起較大反響。
1939年3月,新四軍東進抗日,八團一大隊來到和縣北鄉。大隊民運負責人宋超,在香泉一帶廣泛發動群眾,了解到張智錦是個思想進步的青年,便積極引導培養。后張智錦由宋超介紹,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江浦和全椒縣抗日根據地第一個黨員。
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張智錦在蘇皖兩省江(浦)和(縣)全(椒)地區,以教書為職業做掩護,進行抗日工作。在學校里,他以青年學生為對象,成立“惜陰會”,向學生們灌輸抗日救國的道理。
1939年底,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新四軍東進部隊奉命撤離和縣后,張智錦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但他在極其復雜艱難的條件下,仍堅持為黨工作,先后發展偰懷鐳、浦玉民、王蘇民、郭如松等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成立了江和全地區第一個黨小組。
1940年1月,安徽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直屬30工作團,進至和縣香泉地區。根據上級黨組織意見,遂即與在此堅持斗爭的張智錦取得聯系,組織區委開展工作,張智錦參加區委領導。這年5月,皖東軍政委員會決定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為建立皖東抗日根據地做準備,派胡克誠任工委書記,組成了赤鎮、香泉兩個區委,已在新四軍序列任教導員的張智錦擔任中共香泉區委書記。1941年10月,江和全工委機關遷到滁縣花山,張智錦擔任工委委員、組織部長兼香泉區委書記。這期間,他和胡克誠一起,領導著江和全地區的革命斗爭,在爭取改造大刀會、發展地方抗日武裝、開辟與建立新四軍二師與七師交通線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確保交通線暢通,他經常帶著游擊隊往來于滁河兩岸,引起了日偽和國民黨頑固派的注意,國民黨特工隊長張維仁揚言要殺害他。1942年初,根據組織決定,張智錦來到了工委所在地花山,并就任江和全工委統戰部長。不久,他主動申請到津浦鐵路線上的張八嶺,領導對敵偽軍策反工作。
張八嶺是敵我勢力犬牙交錯的地方,有敵人重兵把守,車站還有200多人的日軍特工隊。國民黨皖中保安總隊第三支隊下屬特工隊隊長周宗漢是一位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該部主要活動于和縣烏江地區,內部有張智錦的一些熟人。張智錦在擔任中共香泉區委書記期間,曾多次秘密深入該部做策反工作,為后來周宗漢部投奔新四軍奠定了良好基礎。
1942年秋,周宗漢意欲帶領所部30余人和槍,投奔我抗日隊伍。組織上原來決定派警衛連長帶一個小分隊去完成收編任務,但身為統戰部長的張智錦認為自己是當地人,又曾做過周部人員的工作,便主動要求帶隊去石村廟,完成收編工作。
周部被改編為江和全游擊隊后,周宗漢任隊長,張智錦兼任指導員,駐守在石村廟一帶,接連打了兩次漂亮的勝仗。后因叛徒告密,在攻打駐馬河稅務局戰斗撤退時遭日偽軍包圍,周宗漢戰死,張智錦負傷被俘。
張智錦被捕后,被敵人關押在香泉鎮公所。張智錦的老師、日偽香泉鎮鎮長楊毓璜,擔任偽區長的叛徒楊洪聲都來進行勸降,要張智錦悔過自新。張智錦斷然拒絕。
敵人對張智錦嚴刑拷打,還把張智錦父母和只有7歲的小妹妹張智慧抓來,以此逼迫張智錦投降。“寇氣雖然熾,壯志何從休;飲馬三島地,方除腹內仇。”遍體鱗傷的張智錦在日軍碉堡的墻上用石頭寫下一首五言詩以明志。
日偽無奈,于1942年11月14日下午4時,在香泉南邊的曉山腳下槍殺了張智錦。
1956年,和縣人民政府在張智錦犧牲的地方,建立了張智錦烈士墓、紀念塔和紀念碑。烈士居住的地方——沈莊村,改名為智錦行政村,村小學被命名為智錦小學。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為進一步助推黨史學習教育,南京市浦口區老促會在編撰出版《南京市浦口區革命老區發展史》和《浦口抗戰事跡連環畫叢書》之后,又在多家會員單位的支持下,自籌資金138萬元,決定拍攝一部反映浦口革命老區先烈斗爭事跡的影視類作品。
據浦口區委原副書記、浦口區老促會會長孔令富介紹:他們組織編創人員反復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浦口老區的革命斗爭史,最終決定以曾在浦口地區戰斗過的革命烈士張智錦的事跡為藍本,創作了電視劇《曉山忠魂》。孔令富親自擔任總制片人。
浦口區老促會副秘書長陳榮震是電視劇《曉山忠魂》的總編審,他介紹說:“2021年國慶前夕,電視劇《曉山忠魂》在浙江橫店影視基地舉行開機儀式。為節約經費,攝制組早晨六七點進入拍攝場地,常常是深夜兩三點才收工。知名導演趙晟對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推敲,有時一個鏡頭、演員的一個動作未達到要求,都得重復多次,其敬業精神令人感動。”
經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愛軍批示,2024年4月4日清明節,《曉山忠魂》獲準在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和江蘇教育頻道黃金時段播出。
(責任編輯徐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