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第一屆港珠澳海洋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東盟海水養殖產業發展論壇在珠海開幕。來自中國內地、港澳高校科研單位,東盟國家的專家學者和相關政府部門、企業、行業協會代表共350余人齊聚一堂,為深化港珠澳海洋經濟合作、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一帶一路”海洋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本次論壇由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珠海)實驗室、中山大學攜手主辦,中國﹣東盟海水養殖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水產動物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全國重點實驗室承辦。“本次論壇旨在搭建海洋產業全面融合發展、共享新興海洋產業發展成果的平臺,探討海洋產業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南方海洋實驗室副主任孫冬柏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藍海科技產業園揭牌,?撐海洋經濟?質量發展
廣東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作出省委“1310”具體部署,要求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打造海上新廣東上取得新突破,構建科學高效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2024年,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也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作為重點工作之一。
發展海洋經濟,離不開創新平臺支撐。開幕式舉行了藍海科技產業園揭牌儀式,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向南方海洋實驗室授牌建設“廣東省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助力珠海加快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
其中,藍海科技產業園由南方海洋實驗室牽頭建設,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海水養殖、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與新型儀器等方向,采用市場化運營機制,引育專精特新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推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產業專業化園區,支持珠海市海洋產業發展。
“藍海科技產業園將與珠海海洋集團等緊密合作,募集社會資金聯合打造一個海洋產業基金,支持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和產業化,為珠海的海洋產業發展貢獻實實在在的力量。”孫冬柏表示。
種質資源是種業創新的源頭,是種業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問題。據介紹,南方海洋實驗室將建設規模化、自動化、規范化廣東省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庫,圍繞海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持續建設國內保藏容量最大的海洋水產種質資源自動化保藏庫,保藏全省、全國乃至全球海洋水產種質資源和遺傳資源,提高廣東省水產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核心功能及原始創新能力建設。
院?專家云集,共話海洋國際交流合作
論壇現場大咖云集,星光熠熠,與會嘉賓座無虛席,積極討論。
南方海洋實驗室陳大可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湖南師范大學劉少軍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陳松林院士、中國遠洋漁業協會會長張顯良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岳根華資深研究員、馬來西亞科學院林碧音院士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關長濤研究員,圍繞科技賦能海洋產業、淡水產種、魚類遺傳育種、深遠海養殖發展、合成生物學、魚類生物技術等主題作大會特邀報告,從理論到實踐多維度闡述海洋產業發展新路徑,共謀海洋高質量發展。
據悉,本屆論壇為期三天,接下來還將舉辦5場分論壇,圍繞中國與東盟國家養殖產業、港澳珠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金融賦能海洋產業發展等主題開展交流與技術合作,為與會嘉賓帶來了一場有高度、有深度的學術盛宴。
“珠海是濱海活力之都,在發展海洋經濟上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24年珠海將從海洋產業、海島旅游、海洋生態和建設海洋中心4個方面,堅持培育和發展新興海洋產業集群,優化區域海洋產業創新的著力點,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珠海市副市長李翀表示,希望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構建全球海洋開發合作的紐帶,為廣東建設海洋強省、珠海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