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檔案資源參與高校記憶工程建設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熱點。本文從檔案與高校記憶工程的內在耦合性出發,認為檔案參與記憶工程主要有四個維度:完善的治理結構、資源建設體系、資源開發體系、檔案服務體系。同時,在實踐中也存在一定的實踐困境,需要從建立現代化的檔案記憶治理結構、構建完善的檔案資源建設體系、推動檔案開發利用創新發展、持續加強檔案服務轉型升級等方面予以強化。
關鍵詞:高校;記憶工程;檔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檔案科技項目“基于高校記憶工程的檔案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3-R-002)的研究成果。
喚醒共同的記憶,是新時代增強高校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的有力抓手,也是高校凝聚力的重要體現。當前,檔案參與高校記憶工程建設,在檔案中喚醒沉睡的記憶,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根據部分學校的實踐探索,深入分析在高校記憶工程建設中如何發揮檔案記憶保護作用,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論借鑒。
1 檔案與高校記憶工程的內在耦合性
1.1 檔案與高校記憶存在天然的內在關系
檔案作為歷史的最真實記錄,是區別于單一文件、照片、圖書、文獻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既包含著文書檔案的治理維度,也承載著時空和現實記憶,成為文化建構的重要方面。對于高校而言,基于檔案的高校記憶,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徑,以檔案視角構建記憶真相,為內容主體提供憑證信息,能夠增強記憶的真實度和合法性,發揮記憶工程育人功能。二是檔案是高校記憶的關鍵載體。高校記憶作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需要“物質載體”承擔記憶場域,而檔案作為一種“共享記憶”,將記憶變為真實、客觀的物質實體,使記憶得以持續存在并遺留給后人,成為集體理解群體歷史,構建集體記憶的基礎。經過歷史沉積后的檔案資源,原汁原味地保留高校的獨特價值觀和文化傳承,是高校記憶工程構建“最合適”的載體。例如,校史是記憶工程的主體,而校史的關鍵記錄就存在于檔案之中。因此,積極回應師生對記憶工程的新期待,必須發揮好檔案資源的獨特作用和潛在價值。
2 檔案參與高校記憶工程基本維度
2.1 完善的治理結構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規劃》《檔案法》《實施條例》均對檔案治理體制做出了明確要求。高校記憶工程建設離不開完善的檔案治理體制,需要在學校堅持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的前提下,不斷完善歸口負責、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檔案工作體制機制,落實檔案工作責任制。《高等學校檔案實體分類法》(DA/T10-1994)確定高校檔案分為黨群、行政、教學、科學研究、產品生產與科技開發、基本建設、儀器設備、出版、外事、財會10個一級類目。隨著高校的發展,各類活動增多,一些高校又增設聲像檔案、校史檔案、名人檔案等,將一級類目擴展到11至13個,甚至更多。基于高校檔案門類的增多,需要建立與實際相符合的檔案管理格局。
2.2 完善的資源建設體系
在高校傳統管理模式中,檔案承擔著歷史記錄職能,綜合檔案館作為資源的收集保管者,以檔案的被動式接受和服務為主。隨著檔案的作用逐步顯現,檔案不僅是資源庫,更成為記憶庫,檔案管理者不僅是資源的保管者,也是檔案記憶的挖掘者和傳承者。這不是檔案工作者刻意提升自我的社會地位,而是高校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檔案學科建設的必然要求。按照高校檔案記憶工程的現實需要,檔案管理者要變事后整理為“前端控制”,對重大項目、工程提前介入,及時跟進,確保檔案資源齊全完整,反映真實的建設歷程。
2.3 完善的資源開發體系
檔案資源轉換為高校記憶,不是簡單的陳列,而是需要對檔案資源進行情感、認知的表達,達到啟迪思維、總結經驗、教育后人的作用。作為檔案記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檔案開發利用是對檔案文獻有計劃、有組織地挖掘和建構記憶的行為,也是高校精神和傳統的賡續,對于傳播先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檔案開發利用既能激活塵封的時代記憶,也能使高校記憶更具閱讀性、傳播性和趣味性。有學者認為,檔案開發利用具有記憶再生產功能,細化為記憶的喚醒、傳承和增值。這一論述,實際上將開發利用工作的全過程進行了高度凝練和總結,開發成果不僅使記憶得以傳承和再現,還逐步被師生所接受,進一步轉化為推動高校發展的精神動力。
2.4 完善的檔案服務體系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加速融入檔案工作,檔案服務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高校檔案利用逐步從“線下”轉為“線上”,構建檔案記憶的模型更具傳播性和情感性,師生從檔案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和動力。同時,檔案服務方式的改變加速了檔案傳播方式轉型,形式更為靈活、生動的檔案輿論陣地成為檔案走出檔案館、塑造集體記憶的主要形式。如某信公眾號、短視頻等以其快速、直接的方式吸引受眾,激發內心的情感認同,塑造新的傳播集群,展示共同的記憶。
3 檔案參與高校記憶工程的困境
3.1 管理體制不順暢
高校檔案工作基礎較為薄弱、長期不受重視的現狀未能得到改變,主要表現在:一是檔案管理頂層設計不充分。檔案管理制度較為陳舊,與《檔案法》《檔案法實施條例》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管理體制未能形成黨委領導的強大合力,各二級學院和職能部門標準化管理水平較低。二是檔案管理人員配備松散,大多數為兼職人員,晉升通道不暢、職業榮譽感不強、專業化水平較低,限制了檔案記憶的建構。三是服務渠道狹窄。雖然檔案參與學校重大工程的機遇增多,但是檔案單獨承擔高校社會記憶工程機會欠缺,無法真正展現檔案的獨特作用。
3.2 資源建設不到位
隨著高校科研項目、社會活動、文化建設等方面工作的深入,檔案資源門類和數量增多,再沿襲傳統的收集范圍和模式已無法適應時代要求。當前,檔案資源建設不充足的問題成為高校檔案記憶的重要困境和障礙。在新形勢下,高校需要對各種形式、各種載體的檔案材料進行分類,確定不同門類、載體或形式檔案的分類方法,確保檔案分類科學合理,要明確檔案材料歸檔范圍,按照各門類檔案整理規范要求,依據檔案材料全面、系統的原則,明確各門類文件材料的檔案范圍,保證檔案材料的完整性。
3.3 檔案開發力度較小
檔案資源融入高校記憶工程的力度不足,參與項目質量不高,檔案效能發揮的空間較為有限,主要表現在:一是檔案開發產品質量不高。大多數檔案文化產品局限于匯編類,檔案研究與闡釋類較少,無法滿足高校記憶工程需求。二是作用發揮不足。檔案部門參與記憶工程多停留在提供部分檔案資料,在開發上亮點不多,無法使檔案從幕后走向前臺。
3.4 檔案服務手段較為單一
檔案電子化、網絡服務已基本實現,但是智能化服務尚處于摸索階段。例如,人工智能的精準算法功能,能夠通過檔案資源的分析為記憶工程提供有效的資源和案例服務,走出被動服務和大海撈針的傳統模式。檔案宣傳方式較為呆板,檔案服務高校文化建設主要依靠較為活潑的宣傳形式,但長期以來,高校宣傳工作重視不夠,宣傳的靈活性、鮮活度與吸引力不足,無法有效發揮記憶工程的“四梁八柱”作用。
4 檔案參與高校記憶工程的路徑選擇
要按照檔案資源“存史資政育人”的總要求,發揮好檔案在記憶工程方面的作用,扎實做好檔案“四個體系”建設,構建記憶工程新模式。
4.1 建立現代化的檔案記憶治理結構
搭建檔案參與高校記憶工程的組織領導體系,有利于推進二者深度融合,提升記憶工程的影響力。
4.1.1明確職責。檔案部門要扛起參與記憶工程的“第一責任”,通過規范提升檔案管理質量和效能,為檔案資源、利用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高校主要領導對檔案參與記憶工程的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以高質量檔案管理引領記憶工程走深走實。
4.1.2提升能力。檔案工作者要處理好“當前”和“長遠”關系。謀劃檔案工作發展時,要將記憶工程融入長遠目標,細化分解長遠目標,推動長遠問題分階段進行。要著力提升創新水平,在繼承與發展、變與不變中謀劃檔案工作,以思想觀念的轉變和體制機制的優化推動檔案工作效率提升。
4.1.3加強資金支持。要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從根本上解決目前普遍存在的資源建設不足、設施不全、信息化建設滯后等問題,補齊建設相對滯后的短板。同時,通過強化獎補作用,以補助資金為杠桿,調動融入記憶工程的積極性,為高校軟實力提升增添動力。
4.2 構建完善的檔案資源建設體系
4.2.1高標準制定“三合一”制度。科學劃分歸檔范圍是檔案資源建設的基礎,要根據高校記憶工程需要,在傳統歸檔范圍基礎上,融入新產生的檔案門類,構建體系涵蓋面更廣、收集更全面的制度體系。要全面掌握高校業務職能和特點,特別要將專業檔案作為重點內容,科學開展編制工作。要注重細化歸檔范圍,增強可操作性;全面鑒別文件現實作用和歷史價值,兼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統籌考慮紙質與其他載體文件管理要求,明確細化歸檔范圍,準確劃分保管期限。
4.2.2完善檔案資源征集體系。征集工作是有效彌補館藏不足的重要手段,具有記憶價值散存在社會上的檔案資料是征集重點,高校要在校慶日等重大節點開展精準征集,更好地記錄學校發展的光輝發展歷程,進一步展示辦學成就、總結辦學經驗、凝聚師生力量。北方民族大學在校慶日期間,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教學科研及人才培養、交流與合作、大學文化及榮譽成果以及領導專家題詞與題字、名師大家手稿及講稿的圖片及影像資料等,豐富了高校記憶工程內涵。
4.3 推動檔案開發利用創新發展
要建立以高校記憶工程為導向的開發利用體系,突破固有思想的藩籬。
4.3.1服務于高校文化建設。注重檔案與校史資源建設,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其效用發揮,在“資政育人”方面發揮檔案服務事業發展、服務立德樹人、服務文化需求的作用,真正使記錄在檔案里、印刻在校史中的時代記憶“活起來”“火起來”,為文脈歷久彌新發揮積極作用。例如,有的高校建立文化資源平臺,檔案館就及早介入籌建,提供大量的歷史照片、視頻和檔案資料,實現了照片、視頻、音頻與文字等歷史文化資源的一網統管,既充實高校文化軟實力內涵,又展現了檔案的服務價值。要加強編纂研究,服務好學校事業發展與文化建設,全面彰顯學校的歷史、卓越的貢獻、厚重的精神與奮進的文化。中國石油大學檔案館編寫《中國石油大學校史》《征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年譜》《風雅石大——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藏書畫精品》等,實現了讓檔案活起來、用起來。
4.3.2滿足用戶文化需求。師生是高校記憶的主要受眾,檔案參與記憶工程需要以師生為核心構建開發利用體系。例如,在學生畢業季,高校檔案館可以制作畢業生合影集、學生校園生涯記錄等作為畢業禮物,即讓學生帶走母校的美好瞬間。在教師節、榮退儀式等節點,可以推出教師風采錄、教學歷程回首等檔案文化產品,讓教師感受學校的人文情懷。
4.4 持續加強檔案服務轉型升級
4.4.1推動檔案宣傳提質增效。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線上展覽”、VR等現代技術呈現方式成為新的表達范式,高校可通過互聯網,將傳統檔案展覽、編研成果電子化,使用戶不受時空限制就能隨時感受高校記憶情懷。要推動宣傳載體多樣化,在某信公眾號、某博、某音、某手等,以鮮活性的檔案宣傳刻畫高校記憶,走出傳統呆板、說教式的困局。
4.4.2推動服務方式轉型。將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檔案服務,發揮智能算法優勢,構建精準用戶服務模式,精細、準確地匹配用戶實際需求,提高服務的針對性,滿足個性化需求偏好,讓師生在智能化的服務中感受學校的情懷與記憶。例如,重慶大學建立“數字記憶”平臺,以全面收集和數字化加工檔案記憶類資源為數據基礎,根據各類需求,提取相應知識,通過數據可視化、VR/AR、智能交互等技術呈現出來,取得了良好的展示和喚醒記憶的功能。
結語
高校記憶最真實、最豐富地再現了學校的發展歷程,有利于增強師生的自尊心、認同感和自信心。檔案天然具有社會記憶功能,與高校記憶工程的構建具有天然耦合性。在新形勢下,高校要充分認識到檔案資源在記憶工程的重要性和獨特作用,加強“四個體系”建設,提高檔案管理標準化水平,推動記憶工程邁上更高水平。
參考文獻
[1]張雯.高校“檔案記憶觀”構建的路徑依賴與創新研究[N].陜西檔案,2024(02):28-29.
[2]楊偉龍.高校記憶工程視域下照片檔案收集與共享App設計及實現的途徑[N].城建檔案,2020(11):25-26.
[3]張雯.高校“檔案記憶觀”構建的路徑依賴與創新研究[N].陜西檔案,2024(02):28-29.
作者簡介:王丹丹(1982—),大學學歷,商丘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館員,研究方向: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