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被赝麣v史,古代勞動者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出燦爛的華夏文明。五月是勞動的好時節,勞動是社會的主旋律。今天我們一起細說古人的勞動工具,感悟勞動智慧,涵養勞動精神。
相傳,耒耜(lěi sì)是神農發明的農具, 用于農業生產中的翻整土地、播種莊稼,神農氏牛首人身,他親嘗百草,創造了兩種翻土農具,教導民眾墾荒種植作物,領導民眾制造出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于是“始作耒耜”的神農成為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始祖。
耒耜用來耕地翻土。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大禹治水中用的主要工具也是耒耜。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 人們又將耒耜發展成犁。
其中,曲轅犁是盛唐時期的代表性生產工具,它外觀簡潔,功用完備,將古人的智慧與審美相結合。曲轅犁以木材為主,基于其支點協調統一,它輕便省力,能夠調節入土深淺,提高耕作效率。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作為早期使用的紡織工具,紡車不僅改變了原始用手搓線、捻線的方式,還為后世織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彰顯出人類在解放雙手、技術創新之路上的不懈追求。
水暖魚肥、禽鳥高飛、走獸騰躍,漁獵也是農耕經濟以外的重要生產活動。石網墜、骨鉤、魚叉、石鏃等各類工具的出現和使用,極大地提高了人們捕魚與狩獵的成功率,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
耕種、漁獵以外,神農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其中的典型代表鬲(lì),是一種煮飯用的炊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出現陶鬲,商周時期陶鬲與青銅鬲并存。鬲一般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它們在博物館里很常見。
我國很早就已經開始使用餐具,它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不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還體現了中國飲食器具的發展。比如現在使用的蒸鍋就與鼎和鬲有著密切關聯。
這件館藏的春秋時期“弘紋甗(yǎn)”,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用以盛放食物,名為甑(zènɡ),甑底部有一個圓形的銅箅(bì)子,箅子上有十字形或直線型孔,可以通蒸汽,下部為鬲。鬲用以煮水,中空的足可以燒火加熱,而在蒸飯的同時還可以燒水,煮粥。甑的出現標志著炊具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發展,提高了煮飯效率。
每一件勞動工具,都是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時間不朽的沉淀。從春秋戰國的鐵犁牛耕,到隋唐時期的曲轅犁,再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紡車,歷史在奔涌向前。工具的更新換代,背后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直至今日,機器生產逐漸取代傳統工具,唯有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勞動精神亙古不變,成為滋養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