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些擁有嚴密管理體系的大企業中,代打卡現象滋生蔓延,這映射出了制度設計與執行之間存在的裂縫。
理論上,考勤制度作為企業規范員工行為、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礎工具,應當是剛性的、不可逾越的規則。但在實踐中,過于僵化的考勤制度往往會遭遇人性的挑戰。員工會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尋找規則的漏洞,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代打卡產業鏈的形成,正是這種利益驅動下的人性體現。代打卡現象,大多是遲到和早退。但員工遲到,很多時候有著客觀因素。
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大型組織的考勤管理成本高昂,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龐大的員工群體中,要實現對每個員工遲到早退的常態化監控,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和監管的困難,為代打卡等作弊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面對代打卡現象,不能簡單地將責任全部歸咎于員工的道德缺失。制度設計的初衷應當是激發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而非僅僅作為監督和懲罰的工具。
其實,針對企業是否應實現常態化的嚴格考勤制度,讓員工上下班“分秒不差”,企業界也不乏爭議。比如,曾在用友等多家企業擔任過高管的池建強,就直言不諱地指出,當一個企業開始抓考勤、打卡、看工作時長、弄績效工資時,這可能意味著公司業務出了問題。他認為,過于追求形式化的東西,最終會失去效率和人文,好的領導者應該能讓公司和員工找到平衡的那個點。
當然,每家企業都有著各自的發展階段和考量,考勤制度嚴格與否,都有其合情合理之處。一個有意思的觀察點是,不少互聯網企業在發展早期,往往以人性化管理、彈性上下班等福利招攬人才,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企業發展面臨瓶頸或者嚴重挑戰的時候,則開始狠抓考勤等制度。
這或許是因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或者面臨新的挑戰,必須更加注重效率、成本控制和執行力。此時,嚴格的考勤制度成了強化內部管理、提升組織效能的重要手段。在管理者看來,一方面,它有助于建立統一的工作節奏,確保團隊協作的順暢;另一方面,通過對考勤的嚴格要求,企業能夠傳達出一種信號——面對困難,我們需要更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以更加專業和嚴謹的態度應對挑戰。
但對于企業而言,更需要從長遠角度出發,重新構建一套既高效又人性化的管理體系。
這包括但不限于:優化考勤制度,使其既能保證基本的工作秩序,又能靈活適應不同員工的實際需求;建立更為公正透明的績效評價體系,減少對單一考勤指標的過度依賴,轉而關注工作成果與個人貢獻;加強內部溝通,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讓員工的聲音能被聽見,讓管理決策更加貼近員工的真實感受;同時,強化企業文化建設,真正將“兄弟文化”落實到每一個管理細節中,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價值實現的機會。
代打卡現象折射出大企業在高速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管理難題。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如何在效率與人性、制度與文化的張力中找到那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健前行,成就可持續的發展之道。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