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東坡出仕四十年,足跡遍及了大半個中國。他曾在杭州、徐州、湖州、揚州等地任職,官至兵部、禮部尚書,后病逝于常州。蘇東坡不僅在文學、藝術上才華橫溢,還是一位實至名歸的治水專家,他在徐州筑堤抗洪、在杭州疏浚西湖……撰寫了水利著述《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錢塘六井記》等,被水利部評為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
遵循自然規律,造福于民
蘇東坡認為水的流動是有規律的,人們可以對其加以控制利用。他在《滟滪堆賦并序》中指出:“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與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為形,而因物以賦形,是故千變萬化而有必然之理。”水雖有千變萬化的形態,但只要弄清其中的規律,就可以利用它造福于民。這一認識與見解,為他在水利方面的成就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修浚西湖是蘇東坡在杭州任上的一項重大工程。西湖,是杭州城的一座天然蓄水池。日常居民飲水和干旱時的農田灌溉,無不依賴它。蘇東坡剛到杭州任職時,西湖蔓草叢生,湖水干涸,到處淤積,湖面上出現了一塊一塊的葑田,野草和葑田竟然占了湖面的一半還多。蘇東坡擔憂道:“更二十年,無西湖矣。”蘇東坡一邊與屬下商討方案,一邊籌集資金。為了方便指揮和督戰,他把臨時辦公地點放在了靠近西湖的石佛院里。一有空隙,他就趕往工地,奔走在礫石泥淖之間,還經常與民工同吃同住。疏浚工程耗時四個月,順利結束,但是工程結束后留下的淤泥和葑草堆積如山,蘇東坡面對著由西至東的白堤,計上心來:何不再筑一條長堤?這樣既可以大大縮短兩岸往返的距離,還可以豐富西湖的美景。新筑成后的長堤全長八百八十丈,堤上建了六座橋梁和九個涼亭,便于湖水流動、船只通行、行人賞景或歇腳。大堤兩側種滿了楊柳等樹木,一方面美化環境,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樹根的生長,鞏固堤岸。為了防止再次出現葑田,蘇東坡采納建議,將西湖的淺水區出租給百姓種植菱角、蓮藕和茭白等農作物,這樣不僅可以抑制水草生長,還能幫助百姓增加收入。與此同時,湖面上新建了三座小石塔作為標記,禁止在石塔以內水域種植植物。這三座小石塔也就是西湖十景之一“三潭印月”的由來。《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即寫疏浚后的西湖晴好雨奇的秀美之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從此,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因勢利導,平衡“水理”“人情”
蘇東坡在《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一文中指出:“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河水湍悍,雖亦其性,然非堤防激而作之,其勢不至如此。古者,河之側無居民,棄其地以為水委。今也,堤之而廬民其上,所謂愛尺寸而忘千里也。故曰堤防省而水患衰,其理然也。”揭示了洪災水患和人類生產活動的關系,如果人類活動過度必然擠占水的活動空間,水就會“激而作之”。
蘇東坡所說的“理”是指河流的自然之理,要保護河流的自然生命力,流速則是河流生命活力的體現。蘇東坡指出,水患加劇是水道壅滯所致,在自然狀態下,江水迅駛,能夠自行滌去海口泥沙,保持水道暢通;自慶歷以來,政府為漕運之便,在水道上筑長橋挽路,導致江流軟緩,海口淤積以致湮滅。故蘇東坡認為,應疏通水道恢復自然流速,保證江水滌沙有力,從而減輕水患。杭州位于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當時有兩條運河南北向穿過杭州城,一條是南抵龍山浙江閘口、北出天宗門的茆山河(今茅山河),另一條是南從州前碧波亭下、東合茆山河而北出余杭門的鹽橋河,兩條河流匯聚后直接流向錢塘灣。吳越時代,為防海潮進入運河,污染城內的淡水,沿海曾筑有城墻。由于年久失修,大量淤泥堆積,運河通行嚴重受阻,每隔四五年就要疏浚一次,工程浩大,不勝其煩。蘇東坡到任僅三個月,就啟動疏浚工程,次年四月竣工,耗時半年。通過這項工程,一是將兩條河道分開,茆山河只受錢塘江來水,而鹽橋河專受西湖淡水;二是在鈐轄司前興建了一座閘門,江潮來時關閉閘門,使得龍山江潮只能從茆山河出天宗門而去,等過了一二個時辰,水清潮平時才打開閘門,這樣江潮中的泥沙就不會流入穿越城區的鹽橋河。
要順應河流的自然之理,蘇東坡同時提出了治河的關鍵是“堤防省而水患衰”,主張通過減省堤防讓地于水來根治水患。當時,由于京城連遭水災,陳州周邊也水患不斷。為此,陳州的官吏們主張在境內古代鄧艾溝的故道上開挖八丈溝,連接潁水泄洪,將水排入淮河,全長三百五十四里。元祐六年(1091)八月,剛到潁州任職的蘇東坡就按上書省的要求,與朝廷和陳州的有關官員共商八丈溝開挖的相關事宜。他立即組織人力開展實地考察和測量,勘探小組每二十五步就立一根竹竿,并記下水位的高低,一共立了五千八百一十一根。勘探測量的結論是,淮河漲潮時,其水位要高于八丈溝入淮口的水位八尺五寸,潁州地勢本就北高南低,潁河行于南,而八丈溝行于北,如果按照原計劃開挖,勢必造成淮水倒灌,不僅解除不了陳州水患,潁州也會成為一片汪洋。于是蘇東坡向朝廷提交了《奏論八丈溝不可開狀》,最終避免了這一勞民傷財且毫無益處的浩大工程。
上下齊心協力,水患可治
蘇東坡認為,水患雖難避免,但通過努力是可以將其制服的。他在徐州知州任上,遇暴雨洪水圍城,危急關頭,蘇東坡立下誓言“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率領軍民奮力抗洪,城池安然無恙,百姓生命財產得以保全。
熙寧十年(1077)四月下旬,蘇東坡到任徐州知州。來了還不到三個月,蘇東坡就遇上了黃河在澶州曹村決堤,兇猛的洪水四處涌流。蘇東坡臨危不亂,他一方面組織勞力準備土石、樹干和干草,動員數千民工日夜輪班,加固城墻,另一方面抽調水性好的民眾組成水上救援隊,將居住在偏遠山林的百姓和流落在城外的難民趕緊轉至城內。為了減輕洪水對城墻的沖擊,蘇東坡派人將幾百艘公船、私船,用纜繩系在城墻下的浪高水急之處。八月二十一日,洪水伴隨雷雨如期而至,情勢非常危急。情急之下,蘇東坡問計于民,決定效仿數十年前天禧年間建筑兩道堤壩保住城池的先例,來抗擊洪水。他下令征召五千名民工,并“違規”動用武衛營的禁軍加入,與洪水爭時間、搶速度,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道長達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厚二丈的防洪大堤筑成。到了九月二十一日,水深達二丈八尺,洪水竟高出城內街道一丈九寸,幸好大堤及時筑成。由于持續大雨,險情不斷,蘇東坡絲毫不敢懈怠,他日夜在大堤上巡視,及時處理險情。一直到黃河一條支流在澶州復入故道,流入大海,洪水才開始消退,就這樣在洪水的威脅下,蘇東坡和徐州城的百姓共同度過了艱難的70多個日夜。
與此同時,蘇東坡還撰寫了多篇水利方面的著作,如《熙寧防河錄》《禹之所以通水之法》等,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治水經驗。為了肯定蘇東坡在水利建設方面的貢獻,2019年,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蘇東坡與大禹、孫叔敖、西門豹等歷史治水名人并列其中。
(作者系江蘇省書香全民閱讀基金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張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