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時間:2016年
關鍵詞:奇幻視效 重釋“三打” 西游宇宙
作為鄭保瑞導演“西游三部曲”商業(yè)巨制的第二部,《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簡稱《三打》)在8年前上映時便狂攬11.98億票房,位列年度票房榜第5位。正值國產(chǎn)3A游戲《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網(wǎng),影片趁勢選擇在中秋檔重映,這部聚焦“悟空戰(zhàn)妖皇”的大片也再度回歸大眾視野。《三打》在當下的視野中看來,依舊是“西游記”改編電影系列里承上啟下的重要作品,也是鄭保瑞版“西游三部曲”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創(chuàng)新
重釋經(jīng)典橋段
郭富城搭檔鞏俐等“大卡司”主演的噱頭無疑是《三打》備受關注的首要原因,基于“西游記”的宏大IP,將戲劇核心精準定位到“三打白骨精”這一為民眾熟知的橋段。既沿襲過往改編電影的傳統(tǒng),也帶來了突破性的敘事及人物塑造策略。
鞏俐飾演的“白骨精”不僅展現(xiàn)了冷艷與陰毒的表面特質,更以深層次的心理描寫揭示出其角色的多重性。通過對信仰、責任與生存的交織探討,“白骨精”作為反派在情感維度上不僅是悲劇性人物,更象征了在善惡模糊界限中的道德困境。這種對角色的解構、挖掘,說明從劇作立意上試圖探討信仰、責任、善惡等深刻的母題。《三打》將《西游記》中白骨精刻板的惡進行了豐滿化的處理,是該片在“西游”宇宙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的關鍵。
而且,馮紹峰將鄭保瑞版“西游”這個奇幻體系里第一次出現(xiàn)的人類塑造得頗有深意,細膩地表現(xiàn)了他在三打過程里的心態(tài)變化,有別于以往各種版本的唐僧,也讓人眼前一亮。可以說,《三打》拓寬了對“西游記”原有敘事框架的文化視角。
《三打》的創(chuàng)作初衷,是希望為“西游記”這一經(jīng)典故事注入現(xiàn)代觀眾得以共鳴的情感元素。同時,也希望從“西游”中精準提取并衍生出更多的支線篇章,《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與《西游記女兒國》就是接連的初步嘗試。高投入的視效結合劇作上的推陳出新,營造出豐滿的反派形象,無疑讓《三打》成為特色明確的“西游”電影。
影響
提供新鮮視角
過于關注視覺上的刺激,而忽略故事與角色的內(nèi)在邏輯,這種現(xiàn)象在全球的商業(yè)大片中并不罕見。與以往“西游”改編電影相比,鄭保瑞版“西游三部曲”也非常注重卓越的視效呈現(xiàn)。作為一部號稱投資4.5億、面向國際市場的作品,曾為《指環(huán)王》和《阿凡達》制作特效的團隊亦參與其中。盡管影片取得了顯著的技術成就,也曾提名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但過度依賴特效還是在《三打》中削弱了敘事深度和情感表達。
《三打》作為商業(yè)類型片,在保證娛樂性的同時,盡力突破傳統(tǒng)角色印象,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獨特、震撼的嶄新“西游世界”,并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績。美中不足的是,如此大體量制作的文化影響力局限在對視覺奇觀濃墨重彩的探索上,并追求“高投入-高回報”式奢華的“爆米花”包裝,其劇作立意更高的寓言色彩與人文精神未能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市場上,關于“西游”的改編持續(xù)進行中。《三打》為如何重釋經(jīng)典橋段提供了新鮮視角,既然原著中有經(jīng)久不衰的對于人性與命運的宏大思考,那么盡一切努力,在改編經(jīng)典與探索創(chuàng)新間找到平衡,結合準確的現(xiàn)代語境,才是“西游宇宙”未來發(fā)展的核心課題。(文 劉知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