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時間:2018年
關鍵詞:女性 愛情 類型片 社會話題
2018年,鄭保瑞執導的《西游記女兒國》上映,這是一次大膽的改編。不僅因為該片對準了全書中風格化相對薄弱的章節“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更因一首出自86版電視劇《西游記》的插曲《女兒情》,令不少觀眾對御弟哥哥與女兒國國王之間的情愫陷入了長久的意難平。換言之,這一章原著支撐不足,觀眾期待反倒強烈。最終,該片以7.27億票房撐起了當年的情人節檔期,而口碑不出意外地兩極分化。即便如此,這次雜糅諸多社會話題、向愛情類型片無限靠近的改編,確為后續“西游記”的改編方向,提出了一種更具商業價值的思路以供參考。
創新
換“欲”為“情” 疊加女性視角
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神魔小說,《西游記》全書基于“玄奘取經”的史實,大膽破除了神、人、物的現實界限,為讀者創造出一個光怪陸離、神異奇幻的世界,最終以“極幻”反而寫出了“極真”,流傳為經典。然而出于服務主旨的考量,具體到女兒國一章,作者本意似乎還是通過人間之欲(包括情欲、權欲),試煉唐僧的取經之誠。放之全書,自然合理,但如果單把這一章原封不動地搬上銀幕,顯然可看性不足。
2018版《西游記女兒國》巧妙地為這一章尋找到了更加肥沃的當代土壤,即換“欲”為“情”,從愛情片的視角,重構這場相逢。電影將原著中女兒國國王這一“成熟的女性”轉化為“懵懂的少女”,將國王身旁的“執行命令者”轉化為“成熟的國師”。于是,從前的一對“主仆關系”在改編作品中呈現為“師徒關系”,進而衍生出兩代女性對愛情截然不同的選擇,為責任放棄一己私情或者為愛情放棄王權富貴。這一改編的巧妙之處在于,從前唐僧的單向考驗在電影中,疊加了女性視角,成為“唐僧”與“國王”的雙向考驗。
除此之外,片中還糅合了部分社會話題,比如“誤飲河水懷胎”橋段,原著中不過是一出鬧劇,電影中卻與觀眾探討了落胎的倫理問題,并進一步呈現兩性的換位思考,賦予改編作品以更多當下的意義。
影響
以愛情之名 再拓西游商業價值
經典文學作品因其自身的完整性與藝術性,常常令改編者望而卻步。此時,電影《西游記女兒國》這類大膽的破局動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將整部《西游記》當作如山的素材,章章碎拆下來,其實都可尋找到值得類型化的“改編點”。再以此為“支點”,結合當下社會話題,拓展出全新的故事,舊瓶裝新酒,也不失為一條具有商業價值的改編道路。
自2014年至2018年,鄭保瑞改編的三部西游之作——《西游記之大鬧天宮》《西游記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記女兒國》,目前累積收獲票房近30億。雖然口碑褒貶不一,但通過數據,已向市場證實了這一改編思路具有不可小覷的商業價值。鄭保瑞導演的下一部改編之作——《西游記之真假美猴王》正在制作中,這一章節無疑是雙男主的走向,同時在奇幻之外,可能向動作片的軌道盡可能靠攏,值得觀眾期待。(文 小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