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派以古文寫作聞名天下,治學則尊從程朱理學,主張文以載道,主要推崇的是“宋學”。乾嘉以后,“漢學”興起,金石考據之風盛行于學界,晚清時期桐城派文士們也或多或少受時代風氣影響,重視金石古物的收藏。
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姚永概(1866年至1923年),字叔節,號幸孫,安徽桐城人。他出身于桐城名門望族麻溪姚氏,這個家族耕讀傳家,經過600年、20代人的努力,成為顯赫的科舉望族、文學世家。據統計,明清兩代,麻溪姚氏共培養出了21位進士、35位舉人,其中代表人物就包括清初刑部尚書姚文然、桐城文派集大成者姚鼐以及姚永概的祖父、愛國名臣姚瑩。
后來,姚瑩之子姚濬昌、之孫姚永概承繼家學,都成為桐城文派中堅力量。姚永概更是少年成名,清光緒十四年(1888),22的他以江南鄉試第一名的成績中舉,成為鄉試“解元”。他的詩和古文辭皆精,著有《慎宜軒詩集》八卷、《慎宜軒文集》八卷存世,是清末民國時期桐城文派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姚永概的書齋名“慎宜軒”,其子姚翁望曾撰《桐城文物考》書稿,書中也介紹了其父的舊藏。慎宜軒書畫收藏大體可分為三類,其一為家族先輩或鄉里先賢的翰墨,其二是師友為姚永概所繪的畫作或書法作品,其三是家藏的名家珍品。然而這些收藏經過多次劫難,并沒有全部保存下來,我們今天能夠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而有一些只能通過《桐城文物考》等文字記載了解。
而在姚永概的收藏中,還有一部分金石類藏品,主要是一些友人贈送的古磚和拓片,以及刻制的印章等。其友人張伯英喜好金石收藏,民國初年二人皆在京城任職,交往密切。張伯英曾將其收藏的金石古物制成拓片贈送姚永概,如今一部分收藏在安徽博物院。如漢畫硯拓片,是以山東嘉祥武梁祠殘畫像磚制成的硯臺,硯背面有畫像圖案,硯正面上方題記:“漢武氏石室碎石柱,因材為研,補刻缺字,黃易。”
張伯英將拓片裝裱,并題贈姚永概,題曰:“黃秋庵手拓研鏡銘二冊,在許印林家散出。余曾錄其文藏之,中有此石,尚無剝痕,是初制時之蛻本也。戊午冬十月,李允庵為予訪得,如見故人,因署漢畫硯齋。叔節先生鑒存,銅山張伯英。”下鈐“伯英小印”四字朱白合印、“勺圃”二字朱文方印。而張伯英贈姚永概的另一件硯臺拓片也收藏在安徽博物院,張伯英題記云:“是頤性老人(阮元)督粵時所得研……光緒間歸長白托活絡氏,今在小來禽館。拓奉叔節先生清賞,距頤性老人書銘之歲,九十有九年,伯英識?!庇意j“張伯英印”四字朱文方印,“少溥”二字白文方印。
vVkIGsSW/dViL7quv38NuA==安徽博物院還藏有一枚友人為姚永概刻制的印章。此印章為石質獸鈕印章,長1.6厘米、寬1.6厘米、高4.1厘米,印面為“舒桐鄉民”四字印文,石章一個側面刻:“舒桐鄉民自隸,己亥秋石辳(農)刻”銘記。“己亥”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石辳”即著名篆刻家趙石。根據此刻款知,此石章為趙石于光緒二十五年為姚永概所刻。另外,筆者注意到,在安徽博物院和安徽省圖書館所藏姚永概舊藏的一些書籍上,常見鈐有“舒桐鄉民”印章,同時還鈐有“慎宜軒”印章??梢?,“舒桐鄉民”石章是姚永概較常使用的自用印章。
那么,“舒桐鄉民”是何意思呢?“舒”指“舒州”,為唐宋時期安慶地區的古稱,“桐”則指桐城。桐城歷史上一直為安慶轄縣,所以文人常以“皖桐”或“舒桐”代稱自己的籍貫、地望。
晚清民國時期文人士大夫多熱衷于金石、書畫收藏,然而能保存至今的極為不易。姚永概的收藏品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其子姚翁望在當時的安徽省博物館工作,將家藏珍貴文物、文獻捐獻給國家,現多收藏于安徽博物院,使今人能更全面了解這位桐城派詩文大家。在此,應該向姚翁望先生這種化私為公的精神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