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的銀樓業因城市建設較晚而始于民國初期,最初僅有“謙祥益”“慶和昌記”兩家銀樓,隨著當地紡織業帶來的經濟繁榮,眾多銀樓相繼在中山路、四方路、威海路、膠州路、北平路等地開業。1929年8月17日,國民政府頒布《工商同業公會法》,要求滿足條件的各行業成立公會。
據此,經商議籌備,青島市總商會會長宋雨亭于次年正式成立青島市“銀樓業同業公會”,會址設在河南路86號,會員包括物華、天華、萬寶、震華、慶云、天寶、謙祥益等多家著名銀樓金店。1938年1月,青島被日軍侵占,當地銀樓業慘遭破壞,銀樓公會亦不復存在。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青島,銀樓陸續復業。1946年7月,青島“ 銀樓業同業公會”恢復成立。
1949年6月,青島解放,為穩定當地金融,我軍軍管會發布《關于禁止金銀買賣流通規定的布告》,青島銀樓業隨即停業,同業公會在處理一些事務后也宣布解散。
1948年8月19日,為解決國統區嚴重的通脹問題,國民政府決定實行貨幣改革發行“金圓券”,并禁止私人持有黃金、白銀、外匯,限于9月30日前兌換成金圓券。同年9月25日,山東省省會濟南解放,近鄰青島的煙臺被我軍圍困局勢緊張,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青島也陷入恐慌之中,金圓券兌換遭到抵制,而代以金錠銀元充當臨時貨幣進行流通。針對市面流通的樣式各異、成色混雜的金錠,以及青島著名金店“震華”出品的金錠被我黨仿制并已在市面流通的民間傳聞,青島當局為控制局面、穩定人心,只能敦促青島“ 銀樓業同業公會”進行整治。
隨即,銀樓公會于10月初發布啟事:“本會為矯正同業小銀色量而謀公共信行起見,將從前各同業所出之小元寶式樣,現改為新式小條,緣以往之小元寶色式參差不齊,似有取便就簡之弊害,所以為之矯正而改良之,以后所出新式小條,概由本公會估色稱量,加蓋戳記,以昭慎重,而為標準。除將上述改良之緣由已經呈奉社會局指令核準備案外,特發報聲明。凡各界諸君、如持有舊式之小元寶者請向下列各銀樓換新條。掉換時間自十月十日起至十月十九日止為限,在此限期之內,本公會不惜犧牲,無工資代為化煉,逾限如不欲掉換小條者,只能向出貨本店掉換,如向下列各同業掉換,若無本公會公估之印戳,即作舊金收兌,但掉換時期惟恐代化貨多,一時烊制不及,請前一日交貨,向該店索取收據,于翌日掉取新式小條為荷,限期內免費掉換商號列后。調換商號:萬寶銀樓、天寶銀樓、老天寶銀樓、寶成銀樓、物華金店、天華銀樓、謙祥益首飾部、老鳳寶銀樓、裘天寶銀樓。”



由以上可知,為統一市面小元寶(當地對金錠的俗稱)的成色,青島“銀樓業同業公會”于1948年10月初報請社會局批準在當地銀樓業推行新式金條,同時指定9家會員從10月10日開始進行為期10天的免費熔兌業務,力求將市面流通的各樣式金錠改制成統一新式金條,并為慎重起見而加蓋公會估色稱重戳記作為標準樣式。
目前,青島乃至整個山東地區的民國時期銀樓金錠留存多見花生錠,因此當一根帶有“青島銀樓公會”戳記的金條出現時,自然引起了筆者的特別關注。該金條重31.23克,正面帶有“青島銀樓公會”“壹兩”“公估標準足赤”等戳記,背面帶有“福”“益”等戳記。該金條形制及帶有的“青島銀樓公會”“公估標準足赤”戳記,與青島“銀樓業同業公會”啟事中的新式金條加蓋“本公會公估之印戳”完全相符。由此,確定該金條為青島“銀樓業同業公會”于1948年10月推出的新式小條無疑。

“公估標準足赤”戳記,為首次在民國時期銀樓金錠(條)上發現。其中,“公估”,即公估組織,為清代設立的專門負責檢驗銀爐熔鑄的銀錠是否合格的權威機構,并伴隨銀錠的流通而延續至民國時期,其公估人員類似于現代的職業鑒定師,由當地銀錢業與官府雙重認可的、具有豐富經驗的銀匠組成。公估人員主要負責兩項工作,一是看稱,即按照本地通行的重量標準核算銀錠重量,如山東威海的銀爐公估組織以“漕平”作為當地的重量標準。1930年1月國民政府頒布《度量衡法》,統一全國重量標準,“看稱”業務變得相對簡單。二是看色,即辨別銀錠的真偽及成色。對于黃金成色而言,最初并無明確規定,而是由各地金銀業行會根據當地的提煉水平自行議定,直到1946年中央銀行才規定99%為足赤標準。19 33年,國民政府頒布《廢兩改元令》,統一幣制停止銀錠流通,銀爐業及其公估組織退出歷史舞臺。
“ 標準足赤”在此代表符合青島“銀樓業同業公會”所規定的足赤成色標準。為探求當地的足赤標準,筆者對該金條及同屬于青島銀樓公會的“天寶”“震華”金錠進行成色測定,其中,金條的成色為9 8.99%,兩枚金錠的成色分別為98.49%和98. 53%。由此推測,青島“銀樓業同業公會”最初可能執行足赤為98.5%的成色標準,而在改制新式金條時沿用中央銀行于1946年規定的足赤為99%的成色標準。對比三枚金錠的戳記竟意外發現,該金條與“天寶”金錠帶有相同的“福”字及“壹兩”戳記,且“福”字戳記的字體、大小完全相同,進而確定兩枚“ 福”字戳記由同一戳子所加蓋。青島“銀樓業同業公會”不同會員所制的金錠帶有相同的“ 福”字戳記,此“ 福”字絕非代表吉語這么簡單,筆者推測其極有可能是由公會統一加蓋的行會戳記,代表經公會檢驗符合當地銀樓業公會標準的合格品,同時還具有防偽及排斥外來銀樓制品的作用。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地區的銀樓黃金制品上也曾有發現,如沈陽“金銀首飾業同業公會”以“建”字代表行會戳記。


1948年11月11日,即青島“銀樓業同業公會”發布改制新式金條啟事后僅一個月,國民政府頒布《修改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可以兌換金銀,但卻將兌換比率一律提高五倍。此舉無形當中加劇了金圓券的貶值,為防止金圓券進一步貶值,各地民眾爭相存兌金銀。此時,青島市面的舊式金錠因流通時間較長早已深入人心,加之兌換新式金條不僅需要折舊扣除損耗還需等待時日,最終導致兌換新式金條事宜難以持續。鑒于此種情況,青島當局只好選擇委托銀樓公會對舊式金錠進行檢驗,并為解決加蓋面積不足的問題,對檢驗合格的金錠加蓋“福”字戳記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該新式金條未帶有銀樓字號,其“益”字戳記除可能代表工匠個人的押腳戳記外,是否代表銀樓字號的簡稱呢?筆者查詢1948年青島“ 銀樓業同業公會”登記在冊會員的名單,發現共有謙祥益、震華、天寶發記、寶成、天華、金城、老天寶恒記、物華、老鳳寶、裘天寶、寶興、寶昌,萃華、銘新、瑞華、協聚、德盛祥、寶華、惠祥、增寶、成德、寶祥、聚寶、順德、萬寶、萬寶成、天寶成、老慶和、方九霞、老慶云、老慶寶、裕祥齋、天興福、老鳳祥、慶和、慶云等36家,其中帶有“益”字的銀樓字號僅有“謙祥益”一家,該銀樓也是當時公會指定免費改制新式金條的9家銀樓之一。由此推測,“益”字戳記極有可能代表“謙祥益”銀樓,其作為山東“謙祥益綢緞號”的附屬銀樓,于民國早期由章丘縣舊軍鎮孟家富商在青島北平路九號開設,此種具有綢緞號背景的銀樓為山東地區銀樓業所獨有。
“ 青島銀樓公會”戳記新式金條,作為國民黨青島當局推出的有關銀樓業新政的產物,雖僅面世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但卻為我們揭開了青島銀樓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不僅厘清了當地足赤成色在不同階段所遵循的標準,并且還證明了青島銀樓業的公估組織至少延續到了1948年10月,進而推翻了一些資料中認為銀樓業公估組織隨著1933年國民政府實施《廢兩改元令》而徹底消亡的觀點,其對研究青島銀樓業的發展歷程具有不可或缺的實物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