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田魚有著深厚情懷
徐冠洪出生于浙江青田,青田縣稻田養魚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余年歷史。在青田稻香深處的梯田里,尾尾游弋的田魚成為山間躍動的精靈,釀就了一方水土的田魚文化。稻田養魚是一種典型的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在這個系統中,水稻為魚類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魚則發揮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氣和吞食害蟲等功能。這種生態循環大大減少了系統對外部化學物質的依賴,增加了生物多樣性。
徐冠洪從麗水師范專科學校畢業后,在青田當過中學物理教師。20世紀末,隨著出國熱潮,他闖蕩法國,在親戚的餐館幫忙。每個月的收入就國內而言,確實翻了幾番,但他卻整天悶悶不樂,毫無成就可言。那幾年間,唯一令他開心的,就是在餐館里遇到青田老鄉,大家一起說著田魚,回憶小時候的味道,說著說著就笑了。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為我國第一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聽聞這個消息,徐冠洪十分欣喜,看到了家鄉稻田里的希望和未來,決定回國創業。
徐冠洪先在家鄉租了50畝田地,創辦“愚公生態農場”,從事稻魚產業。他在采用稻魚共生系統的基礎上,建立稻魚共生有機循環種植養殖模式。作為稻魚養殖領域的新手,他明白關鍵是要盡快學會稻魚共生技術,掌握田魚魚種的繁育本領。于是,徐冠洪向全國農技專家討教,虛心向有經驗的農民學習。
打造原種保護育苗基地
熟悉徐冠洪的人都知道,他有時候特別“軸”。就像做農業一樣,他堅持不灑農藥、不施化學肥料,任何人勸說都沒用。徐冠洪直言,這是自己做農業的初衷,也是自己的底線。不過,這讓他付出了沉重代價,農場前三年的經營都受到損失。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總要付出一些代價,想要‘兩不’,稻和魚的產量就注定不會高。”極力追求生態種稻養魚的徐冠洪,面對困境依舊選擇堅定走下去。他建立了對比實驗區,用來測試怎樣種稻養魚效益更好。經過不斷嘗試,徐冠洪掌握了魚與稻之間巧妙平衡的管理技術,形成一套成熟的稻田養魚高產技術。一時間,他看見了曙光,信心滿滿。
2016年10月,臺風“鲇魚”來襲,下了整整兩天暴雨,整個農場被沖毀,基礎設施、田埂被沖垮,魚兒全部跑光,損失一百多萬元。徐冠洪說:“當時非常絕望,感覺自己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內心一直在斗爭,我倘若現在放棄,這些年的辛苦就白費了。我現在有技術、有經驗,無非就是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防護,所以必須堅持下去。”
此后,徐冠洪加固田埂,建設了田魚育苗池、孵化池、檢測室等,與浙江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院校合作,從農業生產管理、生態環境控制等環節嚴格把關,采用稻魚共生種植養殖組合優化技術等措施,達到增產、增效、優質、有機的目標。漸漸地,他的一畝田可產稻谷500公斤、田魚150公斤,畝產輕松過萬元。
產量上來后,徐冠洪又有了新目標——育種。在農場,他設計建造了一幢二層樓高的玻璃房,命名為“青田稻魚共生科技館”“青田田魚原種保護育苗基地”。玻璃房內,排列著十個白色的大桶,這就是被徐冠洪稱為田魚種魚的“產房”。
當地村民有個疑問,為什么徐冠洪的稻魚種養示范基地的田魚比別的農戶田魚長得又快又大?徐冠洪說,因為他做的魚溜(魚溝)有講究:在農田靠山的進水口,用兩孔的水泥磚,做一道隔墻,磚孔內填進稻泥并插上秧,待稻秧長大后,發達的根系會使水泥隔墻更加堅固。做好魚溜后,插秧前放進魚苗,此時秧田里的浮游生物最為豐富,魚苗吃到這些“頭口”餌料后,自然就比遲放的魚苗長得又快又大。
帶動農戶共同致富
徐冠洪興奮地說:“我培育出的田魚,一眼就能認出來。”原來,普通的田魚兩側都有一條側鱗紋,從頭到尾呈筆直線,但是徐冠洪偶然發現了幾條側鱗紋分叉的親魚,如獲至寶。于是,他將兩條側鱗紋從頭到尾部有開叉的田魚當魚種,孵化出的水花魚苗長大后都有開叉,具有遺傳的穩定性,魚長得也大。從那以后,他專挑有開叉側鱗紋的田魚作魚種,自然就能一眼辨認出來。
經過幾年潛心鉆研,徐冠洪不僅探索出“免耕、免除草、免施肥、免灑農藥”的“稻魚共生”有機生態循環模式,還建起青田田魚原種保護中心,采集青田多地的高山魚種,通過現代化玻璃溫室和人工培育技術,將培育時間從原來的兩年縮短到一年。為了增加田魚存活率和土地利用率,他還摸索出了延遲親魚繁育的技術,建立魚病檢測室,免費為農戶的田魚看病。他先后在青田流轉土地,建立稻魚共生有機循環生產示范基地200畝、青田田魚原種保護與孵化育苗基地250畝、培育原種青田田魚水花6000萬尾以上,在全國農民種養技能大賽上奪得水產養殖一等獎,獲得“大國農匠”稱號。
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青田舉辦。徐冠洪作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代表,介紹了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在當今時代的傳承和發揚,引發全場轟動……徐冠洪說:“我希望能把青田稻魚共生的故事講給全世界聽,將這一模式推廣到更多地區,促進更多農民致富。我每天早上走進農場,看著長勢喜人的稻苗,瞧見游來游去的田魚,就會感覺無比幸福。”
如今,徐冠洪通過示范推廣、開展培訓等,將青田“稻魚共生”模式推廣到江蘇、安徽、湖北、河南、福建等省份,為當地農民提供魚苗和技術,帶動共同致富。
編輯 馬哲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