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幸食”,即勸君進食、吃好喝好的意思。西方人勸人吃中餐能否達此境界?對英國人扶霞·鄧洛普來說完全有可能。新作《君幸食》出版之際,她再次重申:“讓西方人對中餐睜開眼睛、打開嘴巴,從而欣賞中國美食,是我寫作的目的。”
在中國學做川菜
扶霞成長的家庭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她的母親是大學英文老師,負責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非英語系學生,不少學生來家做客或寄宿,帶來日本飯團、西班牙海鮮飯、印度咖喱等食物。但對扶霞來說,兒時吃過的中國“糖醋肉球”更屬美食:面粉包裹豬肉炸至酥脆,配上酸甜的糖醋醬,令人垂涎不止。
扶霞愛美食,也愛制作美食,11歲時就穿梭在廚房里打下手。年齡稍長,她曾在一所藝術學校學繪畫,并將學習成果應用于簡單的刀工及食物配色。扶霞后來就讀于劍橋大學英語文學專業,大學期間專門學習了中文。大學畢業后,她就職于BBC電臺亞太分部,還自發開始中國背包游。短短一月有余,扶霞得以與各類中餐親密接觸,覺得比在英國吃到的要好吃數倍。
1994年,扶霞申請到英國文化委員會的中國獎學金,成為四川大學首批留學生中的一員。她的留學意向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歷史,但填寫相關表格時,心里已然升騰起中國菜的香味。利用課余時間,扶霞邀朋友在川大旁邊的小餐館里吃吃喝喝,也逛菜市場,向小販請教烹飪技法。有同學向扶霞推薦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四川旅游學院前身),她立馬騎上自行車趕過去。
為期三個月的短訓班里,扶霞是唯一的外國學徒。中式菜刀一度令她無所適從,但她在日常把玩中學會了用它切菜,包括絲、條、塊。勾芡、調味、控制火候……第一次考試,扶霞不慌不忙,做了一道自己愛吃的魚香肉絲,大獲好評。
用文字記錄百味
吃中餐、做中餐的過程中,扶霞養成記筆記的習慣。斑駁著菜油、面糊的筆記本包羅萬象,包括每頓飯的菜名,每道菜的做法、口感乃至背景故事。留學結束后,扶霞懷揣著這些“美食筆記”回到英國,開始在當地尋找類似的中國口味。無奈結果并不如意,國外沒有優秀的中式菜譜,不少人對中國菜持有“怪異”的刻板印象。扶霞決定撰寫菜譜,以此向他們推介中國美食,《川菜》《魚米之鄉》等作品就這么付諸筆端。以川菜為例,在扶霞筆下,川菜不是麻和辣的簡單結合,而是有一點辣味、有一點酸味,又有一點甜味的復雜“調合味”。《川菜》的封面上,扶霞鄭重其事地表達著:“嘗到了川菜,也就嘗到了生活。”
扛不住美食誘惑,扶霞定期來中國:每年至少兩次,每次至少逗留一個月。尋味之旅從川菜延展到其他菜系:北方筋道的面食、南方溫婉的菜品、甘肅的硬菜滿桌、云南的鮮美食材……寫作內容隨之拓寬,所思所感更加多元。《尋味東西》里,扶霞設置“吃東吃西”“奇菜異味”“心胃相通”“食之史”四大主題,她大開腦洞地將“紹興臭梅菜”和“歐洲奶酪”并提,又分享自己在家中后院殺雞差點嚇壞倫敦鄰居的趣事……不知不覺,扶霞為中餐寫了數本英文書,多次獲得有“飲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她的讀者除了地地道道的西方人,也不乏海外華人和中國人。2018年,她的《魚翅與花椒》的簡體中文版發行。成都簽售會上,不少定居中國的西方人捧著書請她簽名——原來,扶霞的菜譜是他們入鄉隨俗的做飯指南。
扶霞得了“最懂中餐的西方人”之名。在英國,她把中國老式廚房搬回家:筷子、銅鍋依次擺放,花椒、豆醬閃爍生光……家里還供奉灶王爺,每逢中國小年,扶霞祭灶祈福。中西食材不同,扶霞懂得因材制宜,用當地食材搭配中國調味料,比如挪威的銀鱈魚加四川的豆瓣醬做“川菜豆瓣魚”,可可粉點綴南瓜和糯米粉的皮子制“四川葉兒粑”……扶霞也用中餐藥食同源的說法調理身體:冬日在餃子湯里添加紅油,皮膚有炎癥就遠離羊肉、荔枝等易上火食物……2020年3月,扶霞從威尼斯旅游回倫敦,因有輕微咳嗽自行居家隔離。百無聊賴之際,她用一只保存在冰箱里的野雞做荷葉烤雞、雞架湯、油煎湯飯餅……中西平衡儼然成為刻進骨子里的自覺。
溯古知今,愿君幸食
2024年春末夏初,扶霞的新書《君幸食》中文版問市。與此前作品相比,《君幸食》散發著一種溯古知今的文化氣場。圍繞“灶火”“天地”“庖廚”“餐桌”四個章節,扶霞聚焦食物的歷史和當下、宏觀與微觀。在她筆下,一碗白米飯里,載著水稻崛起于其他谷物的農業史實,藏著清朝詩人袁枚“飯者,百味之本”的感慨,還含有今天中國人“配飯吃,才算正餐”的民俗呈現。昔日,扶霞去湖南博物館參觀,看到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貍龜紋漆盤上有朱色的“君幸食”字樣——她靈機一動,便用“君幸食”作為該書中文版的書名。
以“君幸食”之名,扶霞早已成為勸人吃中餐的高手。多年以前,她曾被皮蛋黑乎乎、黏糊糊的“魔鬼之眼”嚇到,曾對北京豆汁的“餿”味敬而遠之,曾無法接受牛蹄筋的“奇怪口感”……但現在,這些感受盡數顛覆。制作中式年夜飯時,扶霞專程配上一道皮蛋拌豆腐給朋友解膩;有朋友在上海吃本幫菜,吃過之后吐槽太過濃油赤醬,扶霞找時間幫他搭配菜式重吃一次,印象截然不同……對于近年來中餐火鍋化、預制菜化的趨勢,扶霞有些許擔心:熬煮方法單一、醬料大抵相似的火鍋是否會沖淡中餐固有的“百菜百味”?年輕人動不動點外賣的習慣,是否會影響中餐烹飪技藝的傳承?
回到自身,扶霞愿意為中餐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而今的她已是馳名世界的美食作家,她一直通過雜志、報刊、廣播電視等媒介宣傳中餐,也舉辦普及性講座和示范表演推廣中國的飲食文化。
日復一日,扶霞亦愛上了中國的白粥和水煮蔬菜。如果說,一開始的她被琳瑯的中國口味折服了胃,現在的她則對中國文化里的“人間有味是清歡”有了進一步理解和認同。喜歡口味熱情的糖醋魚、麻婆豆腐,喜歡清清淡淡的雅趣,是中國美食的魅力使然,也承托著扶霞的深愛與更愛。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