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年,巴哈杜爾·沙二世在德里紅堡的接見室里會見英國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此時已經基本控制了印度,但這位老人仍然是名義上“世界的統治者”。胡子垂至腰部的他,如幽靈般拄著拐杖在紅堡中四處晃蕩。不過巴哈杜爾的統治區域僅限于紅堡之內,連德里都不能覆蓋。
在紅堡的拉合爾門外,駐扎著英國指揮官那200多人的私人衛隊。彼時正是齋月,但情緒激昂的人群高喊著巴哈杜爾的名字沖入紅堡,紅堡外有槍聲、尖叫聲、馬蹄聲。滿身塵土的人們涌向巴哈杜爾,他們殺掉了旁邊的幾名英國人,在紅堡中揮舞著劍四處翻騰,疲累時隨便倒在紅堡的墊子上。當時,巴哈杜爾并不清楚那一天是印度反殖民大起義的重要時刻,但他在起義者的反復追問下,接受了作為起義至高無上領導權的象征。
起義者在紅堡中扎營,巴哈杜爾的金庫被一掃而空。起義在印度蔓延,東印度公司陸續喪失對許多領地的控制權。但隨后英國又組織起鎮壓力量,并于1858年包圍了德里。巴哈杜爾撤退到胡馬雍陵墓,在那里被捕。他的兒孫均被殺死。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紅堡中對他進行了20天的審判,最終他免于死刑,被流放到英國的另一個殖民地緬甸。1858年,《印度政府法案》頒布,東印度公司將統治權正式移交給英國王室。1862年,巴哈杜爾在仰光去世,莫臥兒王朝最后的榮光像螢火蟲般消散了。
莫臥兒王朝的結局不是印度的結局。1947年,尼赫魯在德里紅堡宣布印度從殖民統治中獨立。
紅堡身上交織著突QAlRcaeeWKpeQTlki3fl2Q==厥蒙古、中亞化波斯和印度的文化,莫臥兒王朝本身就誕生于多元文化之中。莫臥兒王朝的創立者巴布爾于1483年出生于費爾干納谷(今位于烏茲別克斯坦),是帖木兒王朝創立者帖木兒的第五代孫。而帖木兒來自蒙古巴魯剌思氏家族,他于1336年出生在突厥蒙古人的渴石地區(今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在撒馬爾罕附近)。帖木兒一方面熱愛波斯文化,這使得中亞的河中地區成為傳播波斯文化的中心,另一方面他渴望征服,以撒馬爾罕為首都統治著中亞,一生都在對外擴張。在帖木兒于1405年去世之前,他王朝的版圖最大時,東西從地中海東部延伸到印度北部,南北從西伯利亞南部延伸到阿拉伯海。1507年,帖木兒王朝崩潰,帖木兒的五世孫巴布爾抵抗未果,從費爾干納谷逃至喀布爾(今位于阿富汗)建立了一個小國。
巴布爾收復家鄉無果,從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從拉合爾(今位于巴基斯坦)開始逐漸推進,最終征服了印度的德里蘇丹王朝,自1526年開啟了莫臥兒王朝。1530年,巴布爾去世,他的遺體被運回喀布爾埋葬。巴布爾的兒子胡馬雍熱衷于讀書、建筑、藝術。胡馬雍的兒子阿克巴將莫臥兒的版圖擴大。阿克巴去世前,他的兒子賈漢吉爾就不耐煩等待繼承而發動了一場政變,但以失敗告終,阿克巴去世后,在政治斡旋下,賈漢吉爾仍然登上了王位。1592年,賈漢吉爾的兒子沙·賈汗在拉合爾出生。
1639年,47歲的沙·賈汗決定從阿格拉遷到德里,由首席建筑師烏斯塔德結合印度、伊斯蘭、波斯風格設計建造了德里紅堡,這位建筑師也是阿格拉泰姬陵的設計者。白色和紅色這兩種沙·賈汗喜歡的顏色,成了紅堡的主體色。與其他莫臥兒王朝的城堡不同,紅堡的邊界墻并不對稱,以容納更古老的薩利姆加爾堡。
這種建筑上的包容本身就體現著對文化的包容,因為薩利姆加爾堡是由薩利姆·沙所建,薩利姆·沙是舍爾·沙的兒子,而舍爾·沙是一位阿富汗的酋長,在1540年打敗了胡馬雍統治下的莫臥兒王朝并創立了蘇爾王朝,短暫控制了莫臥兒在印度河—恒河平原上的絕大部分地區。胡馬雍被迫流亡12年,在波斯重新組建軍隊,奪取了白沙瓦,又占領了拉合爾,于1555年5月到6月間奪回了德里和阿格拉。胡馬雍收回的并不是莫臥兒原來的版圖,除了德里、阿格拉和旁遮普外,其他地區紛紛宣布獨立。胡馬雍在回到阿格拉的8個月后從圖書館的樓梯上摔下去世。作為胡馬雍的曾孫,沙·賈汗并沒有摧毀古老敵人的遺跡,而是將其并入了紅堡。
紅堡的正門是拉合爾門,方向對著拉合爾城。拉合爾門構成了甕城,門內是一段長達144米的集市,這是公眾可以使用的區域,其屋頂呈縱橫交錯的傘拱形。拱形在印度建筑中的流行源于其穆斯林統治者對西亞和地中海地區建筑中拱形元素的喜愛。
穿過拉合爾門的鼓樂廳,草坪的對面是公眾會見大廳,廳中有一個精雕高臺。紅堡內還設有浴室、后宮、鏡宮等附屬設施。君王的私人會見廳是一棟小型建筑,通體由白色大理石構成,大廳的中央高臺上曾經擺放著華美的孔雀寶座??兹笇氉牲S金鑄造,全部由各色寶石和珍珠鑲嵌,但已經消失在數次劫掠中。
1658年,在德里紅堡,沙·賈汗的兒子奧朗則布聽聞王位將歸于長兄,立即舉兵,殺掉了長兄及其他全部的兄弟,將父親沙·賈汗囚禁到阿格拉紅堡中,并在同一年稱帝。1666年,沙·賈汗在阿格拉去世,在泰姬陵中與妻子合葬。奧朗則布身上呈現著復雜性,一方面有保守傾向,另一方面也任用印度教徒、錫克教徒和什葉派穆斯林作為幕僚。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在德里紅堡中增建了一座珍珠清真寺。他進一步軍事擴張,使莫臥兒的版圖幾乎包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數年的戰爭也使王朝瀕臨破產,尤其是與印度中部崛起的馬拉塔王朝的數次戰爭消耗巨大。1707年,奧朗則布在軍營中去世,這也標志著莫臥兒的統治由盛轉衰。德里的控制者在馬拉塔人、阿富汗人、篡位將軍之間來回更替。而英國東印度公司趁亂逐漸取得了印度許多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德里紅堡在混亂的局勢中屢遭劫掠。1739年,波斯阿夫沙里王朝的創立者納迪爾·沙很輕易地擊敗了莫臥兒軍隊,長驅直入德里,劫掠了紅堡,搶走了孔雀寶座。1747年,納迪爾在呼羅珊征戰時,被刺殺身亡,僅幾十分鐘內,從德里紅堡劫去的珍寶就被艾哈邁德·沙占有。艾哈邁德·沙可稱為現代阿富汗的創建者。1760年,馬拉塔人融化了德里紅堡中私人會見廳的銀頂用以籌措經費抵御從阿富汗來的艾哈邁德·沙,但是失敗,德里被阿富汗王國占領,直到10年之后,很戲劇性的,馬拉塔人代表彼時的莫臥兒君主收復了德里。1803年到1805年的馬拉塔第二次反殖民戰爭,以馬拉塔王朝失去大部分地方的控制權告終,英軍占領了德里紅堡。莫臥兒皇帝的權力范圍僅被限于紅堡之內,直到1857年末代君主巴哈杜爾站在窗前看到了起義的火光。起義被鎮壓后,英軍洗劫了紅堡,下令全面拆除。80%的紅堡建筑被摧毀,所有家具或被移走,或被毀壞,后宮、仆人住所和花園都被改建成了英軍的石頭營房。切下的磚塊被運到英國。紅堡的大理石建筑以及阿格拉的泰姬陵得以保留下來,可能當時英國人嘗試賣掉切下的大理石,但是貨品滯銷,遂放棄了進一步的毀壞行動。
二戰時,英軍率領印度軍人前往太平洋戰區,在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這批印軍在英軍的指揮下接受了日本的投降。然而,1945年11月,英軍在德里紅堡開始了對這批印度軍人的審判,印軍被指控為“將領土還給了法國和荷蘭官員”(在二戰之前,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亞是荷蘭的殖民地。二戰中日本侵略該地。1945年,越南和印尼分別要求獨立)。審判引發了全面的抗議,加之戰后孟買省和孟加拉省糧食減少、失業加劇,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搖搖欲墜。1947年,英國倉促結束了在印度的統治,尼赫魯在德里紅堡宣布印度獨立,紅堡再一次成為歷史的見證。
(責編:李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