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冀魯邊北海幣石印版,印版為石灰巖質,面呈淺褐色,質地細密平滑。長方體,長66.3厘米、寬50.5厘米、厚5.2厘米。版面除邊緣部分稍有風化剝落外,所有圖案基本完好。鈔版正面共印有15張伍角券錢幣。冀魯邊湖景伍角北海幣每張長11.6厘米、寬6.1厘米,圖案、線條及文字均清晰可見;正面中心圖案為湖景,上印“北海銀行”;背面印有阿拉伯數字“50”、拼音字母“FEN”及“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印”等信息。此石印版印出的紙幣采用白底綠色圖文,湖景的左邊鈐“副經理印”,右邊鈐“經理之印”,均為篆書,鈔票的左上角有 7 位數號碼。這塊石印版見證了抗戰時期北海銀行光輝的歷史。
山東博物館藏有一塊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石印版,是北海銀行冀魯邊印鈔廠抗戰時期使用的,這塊印版印證了北海銀行光輝的歷史。石版上的票面設計規范,十五幅相同的五角券在版上安排得勻稱合理。每張錢幣的紋飾、文字、符號突出,四邊框線端直,圖案之間空白距離一致,留白適度。線條雕刻得細微流暢,十分精致。此石印版的內容表現和藝術設計在抗戰的艱難歲月里,實屬佳作。

1938 年7 月冀魯邊區軍政委員會成立,1941 年成為山東六大抗戰戰略區之一。冀魯邊區靠近日偽控制的華北地區,敵人利用日鈔、偽鈔和法幣強行購買根據地物資,破壞根據地經濟。1941 年初冀魯邊區經濟委員會籌劃建立銀行,同年六七月份,山東分局指示建立北海銀行冀魯邊分行并成立印鈔廠發行北海幣。
1941 年8 月,冀魯邊區專署財政科在樂陵縣籌建印鈔廠,印鈔廠由專署財政科領導,科長由張耀曾擔任。原專署糧秣科糧票印制所(樂陵縣印刷所)、樂陵縣實業科(其前身是《奮斗報》社)印刷部門和邊區《烽火報》社的工人合計十余人,構成了印鈔廠的技術骨干。李聘周負責鑒定工作,張啟魯負責發行工作,劉濤負責會計工作。
北海銀行的印鈔廠,大多選在靠近河流的村莊。印鈔廠分成若干生產小組,工作人員都喬裝打扮,分別隱蔽在農民的地窖或村外的地洞里,夜間工作、白天休息,實行單線聯系,印刷材料由領導和通信人員按照印刷程序傳送。日軍來“掃蕩”時,印鈔廠將印刷器材用油紙包起來,埋在沙灘里,待敵人走后再將機器挖出來。冀魯邊印鈔廠的選址也是如此,并且設立專人站崗放哨,敵情緊迫時把機器就地埋藏,人員迅速轉移。
由于戰事頻繁,冀魯邊印鈔廠一直處于不斷遷移中。1941 年冀魯邊印鈔廠建立初期,在樂陵縣大桑樹一帶印刷半成品,在程家樓村老百姓家牛欄的地洞里,用鉛印機進行打碼標號。之后,印鈔廠又輾轉于寧津縣小董家、舊縣鎮以西武官莊等地。
1942 年7 月,敵人頻繁“掃蕩”,形勢進一步惡化,印鈔廠被迫轉移至原鹽山縣(今河北省海興縣)東北小山一帶的獻莊、馬廠、付常峰等村。半年多的時間,印鈔廠印制了近百萬張鈔票。1943 年6 月30 日,冀魯邊行政委員會主任兼軍區司令員邢仁甫叛變,印鈔廠被迫遷移到沾化縣新遷戶一帶;該年9 月,廠長李聘周又奉命將印鈔廠轉移到清河區墾利縣的楊家村;10 月,冀魯邊印鈔廠與清河印鈔廠合并,后改稱北海銀行渤海印鈔廠。
石版印刷是一種平版印刷技術,清末從歐洲傳入中國。石印機最基本的構件是印石和輥筒。石印技術使紙幣印刷出現了新的飛躍:紙幣由單色或雙色轉向多色,由單調的傳統豎式轉向橫式、豎式兼用;票面圖案也日益復雜,并且逐步采用底紋圖案。
冀魯邊印鈔廠成立之初,設備由原專署糧秣科糧票印制所及《烽火報》報社提供。生產分三步進行:首先,用小石印機進行大張印刷;然后,用腳踏圓盤機(俗稱“腳蹬子”)打號碼,腳踏標尺壓住鈔券;最后,用鍘刀形狀的裁紙刀進行裁切。
印好的鈔票還要逐張檢查,把不合格的挑出來銷毀,按原號進行補印。印鈔廠最初只有兩部小石印機,后來增加至四部小石印機、一部腳蹬子。由于戰爭期間油墨和紙張非常匱乏,北海銀行各分行所用的紙張材料差異很大,有的地區用進口的水紋紙,有的地區用棉纖維紙,有的只能用常見的道林紙。冀魯邊印鈔廠所用紙張是弄到什么樣的紙就用什么樣的紙。
由于戰事頻繁,印鈔廠的設備經常遭受損失。1941 年秋,因奸細告密,敵人突襲程家樓村,冀魯邊印鈔廠被包圍,工作人員突圍時,機器及角券半成品被敵人搶走了一部分。1942 年6月9 日,日、偽軍兩萬余人對冀魯邊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為期五十余天的空前殘酷的“大掃蕩”,印鈔廠遭受了兩次嚴重的損失:一次是在張不良家丟了一部腳蹬子;另一次是在侯家丟了一部腳蹬子、部分半成品和書籍,同時還有幾位同志犧牲了。
1942 年7 月印鈔廠遷到鹽山時,有小石印機三臺,小鉛印機三臺,仍用手工裁切。1943 年春,冀魯邊分行從天津金聚興機器制造廠購進比較先進的八頁機和機刀各一部、腳蹬機四部,以及票版等印刷材料,同時引進了三位印刷技工。1943 年10 月,冀魯邊印鈔廠與清河印鈔廠合并為渤海印鈔廠,1944 年開始使用銅版印刷北海幣。


在北海銀行各分行中,冀魯邊分行存續的時間比較短,發行的北海幣品種比較少。山東博物館收藏的此塊石印版,為1942 年冀魯邊區用來印發冀魯邊湖景“五角幣”的。1946 年,冀魯邊湖景五角北海幣退出流通市場。此外,冀魯邊分行還委托膠東印鈔廠代印北海幣。
自北海幣面市之日起,假幣就相伴而生,尤其是冀魯邊湖景五角北海幣發行的1942 年,假幣流行甚為猖獗。由于根據地逐漸停用國民政府的法定貨幣,日、偽轉而大量印制精致的“假北海幣”傾銷到根據地以盜取物資。根據地一直在與制假、售假作斗爭,對其處罰極其嚴厲,甚至規定“偽造北海本幣,意圖行使者,處死刑”。
在反假斗爭中,一個重要措施便是改進鈔票印刷工藝,增加防偽標記。北海幣的防偽標記大多數由虛實點、虛實線條或二者組合而成;少數北海幣的暗記為個人簽名(如掖縣版北海幣中的一角、五角及一元券均有票樣設計者的簽名);個別北海幣的暗記為英文字母或拼寫。
由于冀魯邊分行印鈔設備落后,所印北海幣較粗糙,冀魯邊區成為假幣的重災區。1942 年6月,在游擊戰中被敵人查獲的鈔票半成品和腳蹬子,以及1943 年被敵人獲取的機器、紙張和油墨等物資,成為市面上假幣的生產來源。日、偽軍利用以上設備印制了大量鈔票投向根據地,對根據地的經濟造成了很大破壞,根據地只能采取更換票版、發行新北海幣、逐步回收舊票的方法進行應對。
對于印制錢幣來說,鈔版至關重要。1938 年北海銀行在掖縣成立之初的鈔版,為掖縣沙河中心小學校長設計,邢松巖書寫行名,青島光華制版社班鵬志制版。1939 年北海銀行重建后,票版要到敵占區去制作,由于北海銀行總行和各分行普遍缺少制版技師,所以常委托書局代印紙幣。由于北海銀行冀魯邊分行印鈔廠印刷條件很差,一副票版用不了多少次就要更換,又存在缺少制版和繪圖人員的情況,其印制的北海幣甚至出現錢莊票的圖影,冀魯邊民國三十一年(1942 年)湖景五角幣上的湖景即為地方錢莊錢票的圖案。
在戰爭年代,一塊錢鈔版來之不易,保存至今更是難上加難。在敵情緊急的關頭,連鈔票都會被埋藏甚至銷毀,行軍時鈔版等笨重的物品更是很少會攜帶。有時接到敵情就立即將鈔版和印鈔機分別埋藏;有時先是攜帶行軍,后接到指揮部輕裝令后再就地埋藏;或為防止落入敵手而將其損壞后埋藏。由于是倉促埋藏,事后找不到印鈔設備亦是常有之事。
經過戰爭的洗禮,印鈔版能保存至今實屬奇跡。山東博物館藏民國三十一年(1942 年)冀魯邊北海石印(即湖景五角石印版),是目前尚存的北海銀行唯一的一塊石印鈔版,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