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市場后期走勢,多家機構紛紛發表觀點,整體基調偏樂觀,但也有機構提醒短期或有回調風險,投資者需要就后期政策實施力度理性入市。
當前正處于預期大逆轉向行情大拐點的過渡階段,以低P/B和內需修復為核心,待價格信號確認,迎來行情大拐點后,將開啟以信用周期重新上行為核心特征的年度級別牛市行情,機構投資者將迎來更佳入場時機。
9月末貨幣工具的創新及政治局會議對地產的表態均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年內增量財政政策的規模或相對溫和,但使用方向或有明顯擴容,價格信號的拐點預計將提前到來。從行情特征來看,機構投資者近期明顯增倉A股,但散戶入場更為迅猛,脈沖式上漲仍以預期和資金面推動為主,基本面驗證為輔。
配置思路上,行情過渡階段有兩條主線:低P/B風格重估和內需板塊估值修復,建議淡化紅利和出海。待迎來行情大拐點后,機構主導的行情料將逐步回歸,屆時績優成長和內需兩大板塊預計將持續占優。
眼下偏弱的經濟數據與增長預期在短期內很難實質影響股市,反而將進一步強化政策預期。本輪股市行情的推動力來自于無風險利率下降推動增量資金入市,與投資者對風險前景預期的改觀提振風險偏好,樂觀預期仍將繼續推高股市,上證有望向上沖關2021-2022年運行區域。節奏先拉升后震蕩,決斷在年末。權重股正快速填平估值洼地,超額收益看好成長。當前建議將主戰場放在受益于無風險利率下降與風險偏好提振的板塊上。
年內A股行情方興未艾,隨著高頻數據的修復驗證,市場將會重回上行通道,四季度A股有望迎來年內絕佳的絕對收益行情窗口期,A股當前仍具備較高配置性價比。節后堅持“順周期+高貝塔”的行業配置。可重點關注投資鏈中受益于地產政策驅動、供需格局較優的品種,消費品中復蘇預期先行、具備多重邏輯催化的品種,科技鏈中具備“順周期”屬性與成長彈性的品種,以及具備高beta屬性的券商。預計破凈板塊估值提升規劃,也將有助于被低估的優質資產進行重新定價。
民生證券宏觀團隊發布研報稱,對于A股,未來一段時間驅動力主要來自于情緒和增量資金。客觀上看,無論國內還是海外,資金對于中國股市都是欠配的。國內方面,以A股市值和整體居民的存款規模的比例來觀察,截至8月底,這一數據持平于2014年年中,為有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如果考慮日益膨脹的理財規模,這一比例應該會更小。海外方面,根據高盛的測算,截至今年8月底全球主動性基金對中國權益資產的配置占比僅為5%,是近十年最低水平。
從10月份的市場環境來看,美聯儲開啟寬松周期,客觀上利于國內政策空間的釋放。另外,9月PMI數據超季節性反彈,逆轉此前連跌趨勢。隨著存量政策效能不斷釋放,增量政策陸續落地,四季度經濟有望環比改善。
在“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以及“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的大定調下,當前市場估值擴張的空間仍存,在政策助力下,企業盈利修復的預期較強。隨著增量政策落地空間不斷擴展,國內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有望快速修復疊加增量資金入場意愿較強,對整體行情回暖帶來持續動力,市場有望延續強勢震蕩上行格局。關注政策釋放持續性、宏觀數據表現情況、量能的變化以及增量資金的持續性。在行業配置上,可重點關注金融、電力設備、食品飲料、TMT。
本輪“新質牛”行情由政策預期轉向為核心驅動力,增量資金助推行情形成牛市氛圍,目前處于“新質牛”的第一階段。后續一攬子增量政策落實舉措將陸續出臺,政策將步入一段“蜜月期”,內外資金仍有增配A股的空間。當前處于“新質牛”第一階段,布局“券商”與“超低價股”是當前階段最優策略。風格配置上,優質消費與成長有望并駕齊驅。關注受益于政策發力的大消費、優質成長、重組并購主題。
當前政策端穩經濟、穩地產、穩預期意圖明確,頻次節奏具備“歷史性意義”,2024年10月將是我國財政政策發布的重要窗口期。宏觀流動性進入到中美共振寬松階段,從寬貨幣到寬信用,有望扭轉社融和M1持續下行的局面,股市流動性先行,主要體現為外資回補和活躍資金返場。復盤典型的四次政策和流動性變化后的市場演繹(1999、2008、2014、2019),成交量是跟蹤拔估值行情的重要指標,結構上來看成長、券商這類彈性品種最為受益。政策和流動性推動下,行業配置向彈性品種+超跌成長傾斜,四季度行業配置建議關注證券、醫藥生物、計算機。
隨著政策積極發力,近期市場顯著上漲,市場“賺錢效應”明顯回歸,當前需要關注政策落地以及經濟數據的情況。復盤過去幾年市場的中期行情,短期市場迅速上行之后,市場通常會轉為震蕩上行,市場指數整體仍有上漲機會,但投資機會將逐步從β轉向α,未來一段時間投資結構的選擇可能將更為關鍵。預計市場風格將偏均衡,偏情緒類行業建議關注元件、黑色家電、通信設備(物聯網),偏順周期類行業建議關注水泥、保險、白酒。港股建議繼續關注恒生科技等上行彈性較大的投資品種。
9月下旬的政策超預期是驅動本輪市場放量大漲的關鍵,后續政策力度決定了本輪行情的高度。目前來看,勝率較高的策略是買入行業龍頭中證A50或300質量。人口老齡化,國家安全仍然是空間最大的方向。人工智能、醫藥、軍工、自主可控等安全相關領域是可以考慮的中期主線,代表指數可以選擇科創50。ETF是本輪增量資金主力,有望形成后續的正反饋。若政策發力,經濟復蘇較為明確,建議關注與經濟相關的各行業龍頭;而若有明確產業趨勢,則更重要的是空間。目前外資正在回補中國資產頭寸,關注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外資回補中國資產節奏的影響。
歷史上有10輪強勢反彈行情,政策催化指數迎來底部反轉,居民資金入市和新發基金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助力行情從快速上漲期延續至持續上漲期。歷史經驗顯示,快速反彈期關注次新股指數、虧損股指數,持續上漲期關注低價股指數。政策端為股民提供入市便利條件,隨著賺錢效應增加,市場將迎更多增量資金,行情有望延續至上漲期,低價股策略值得關注。
從假期離岸中資股的表現來看,預計節后A股短期仍有熱度,更重要的是開盤后的交易策略。當前市場處于資金供求關系改善,但信用復蘇尚未明確的階段,增量資金偏好或是行情演繹的“風向標”,配置上建議圍繞增量資金、政策驅動雙線展開。從9月24日以來,漲跌幅相對較低、估值水位較低的板塊中,外資偏好的板塊有白電/廚電/消費電子/醫藥商業等;傳統杠桿資金偏好但當前板塊融資余額/自由流通市值比值處于相對低位、距5月前高仍有空間的板塊如能源金屬/小金屬/光伏等;潛在政策驅動板塊,包括地產鏈/以舊換新/新基建等。
外資、交易性資金、中小投資都是低倉位,短期都在定價樂觀預期,水牛、政策牛、基本面牛等樂觀預期都在發酵。重申A股中期看反轉行情的判斷。這一次可能真的是“政策底”,因為2025年下半年有業績底的可見度明顯提升。A股一向看長做短,短期在資金驅動下,反轉邏輯也成為了“閃電牛”的素材。國慶假期,港股上漲進度已領先于A股,至少證明外資是樂觀的,做多力量仍在發力。國慶假期后,以更純粹的動量視角把握短期行情,確實可能一鼓作氣,但也要保持客觀審慎,心中有數。短期的強勢結構主要是非銀金融+TMT。
經過連續兩周的快速上漲后,短期情緒已經明顯透支,與2023年初高點的樂觀情緒相當:1)當前恒生指數風險溢價自9月11日9.5%的高點快速回落至6.0%,低于2010年以來歷史均值,為2023年1月以來新低,可以理解為當前計入的樂觀情緒已經與2023年初的高點相當;2)當前MSCI中國指數動態估值從9月11日8.6倍的低點快速升至11.7倍,已超過2010年以來歷史平均的11倍。恒生指數動態市盈率也從7.9倍達到10.5倍,為2023年1月以來新高。
回顧來看,本輪反彈行情的啟動也來自美聯儲降息為國內政策打開空間,國內政策寬松從而形成共振,因此整體行情在一定程度上也類似2019年。九月中旬以來,外圍環境上,美聯儲“非常規”降息50bp提振市場情緒,對應港股分母端修復;內部環境上,金融三部委政策和中央政治局會議超預期點燃市場情緒,核心在于首先通過諸多金融政策直接鼓勵私人部門加杠桿(股市與房地產),其次更多強調民生與消費,傳遞了與以往不完全相同的信號與思路。市場接下來的走勢也更加取決于后續政策尤其是財政發力的力度與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