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茂名高州市第一技工學校地處高州城郊,創辦于2004年,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600平方米,擁有各類實習設備價值700多萬元,設置專業12個,每年招三年制學生15班約500人。目前教職工72人,在校學生1430人。20年來,畢業生就業率達96%以上,是一間教學效果顯著、就業率全省聞名的技工學校。尤其是該校與茂名市老促會和高州市老促會聯合,20年來投入培訓經費1600多萬元,將革命烈士、“五老”人員、革命有功群體的后代和單親家庭、殘疾人家庭、水庫移民家庭、低保戶家庭的子弟及孤兒等3000人培養為工匠,使這些人的家庭“一人就業,全家奔康”,達到學校、企業、老促會、學生及其家長“五滿意”的效果。
三家聯合 相得益彰
高州市是一方紅色熱土,全市有老區鎮9個,老區行政村175條,老區自然村768條,部分老區群眾家庭因缺乏技術人才,外出務工遇到困難,難以實現小康目標。高州市老促會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2005年5月11日向高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關于老區青年專業技術培訓問題的意見》,9天后,高州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就轉發了這個《意見》,同意每年將60萬元培訓費列入財政預算,培訓工作由老促會抓落實。與此同時,茂名市老促會老區(扶貧)基金也決定每年從大額捐款人家鄉提留款中分配高州市級25萬元,用于農村智力扶貧。對于這85萬元培訓費如何使用,兩級老促會深入20多間技工學校調研,最后選定由優秀共產黨員梁良源任校長的社會信譽好、對革命老區一片情深的高州市第一技工學校作為老區青年技術培訓基地。從此,高州市老區青年培訓有了高質量的專門載體,開始了三方聯合共譜華章的征程。
三措結合 卓有成效
該校在培養工作中主要實行三項措施:一是以德育人。每年新生開學時,對學生開展“如何做人”主題教育,集中觀看《弟子規》、《中華傳統禮樂文化》錄像,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開展老區精神教育,使學生對革命先烈的奮斗歷史和老區人民所作的歷史貢獻有深刻的了解;開展感恩意識教育,要求學生思考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樹立對父母、對社會的感恩之情,堅定“品德優良、技術拔尖、業績卓越”技工學生理念。二是知識育人。該校設置12個專業,所聘請的教師,既有扎實專業理論基礎,也有豐富實踐經驗,更有善于傳授知識的本領,按照技工學校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進行理論教學和測試,對基礎較差的同學給予“開小灶”關懷,保證學生“理論學得懂,難點解得通,全班一片紅”。三是技能練人。每班人數限制在40人左右,即使有很多人來報名,也不增加每班人數;各專業實操場地寬闊,各類專業實操機械器具充足,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的實操機會;實操時間不少于課時總量的30%。這樣,確保學生“做人做得正,理論學得明,實操做得精”。20年來,凡是來該校招工的企業,對該校都給予很高的評價:“高州市第一技工學校的學生比其他技工學校的學生,實操能力強很多,上崗后很快就能上手,而且紀律性強,懂得珍惜和感恩。”
三方配合 無縫對接
該校有別于其他技工學校的地方,就是學校、家庭、企業做到密切配合。學校聯通工作做得細致到位:新生入學后,學校堅持與每個學生家長通一次電話,通報學生最后選定的專業和近期思想、學習、身體情況;每年新學期開學一段時間后,召開一次家長代表座談會,請先進學生和后進學生的家長來校,通報學校管理、收費使用支出和學生表現情況,使家長配合學校加強或改善對子弟的教育;對學生去什么企業實習,畢業后安排去什么單位就業的情況,及時電告家長;學生正式就業半年后,學校和老促會領導去所在企業調查了解,并及時將學生就業、待遇及表現情況電告家長。這樣,所有學生家長對自己子弟在校的學習生活和離校實習、就業情況十分清楚。同時,該校與有關企業的聯系配合也做得很好,該校培養的學生基本都到珠江三角洲就業,學校與這些企業保持經常性溝通,學校領導和老促會領導每年都共同去企業回訪,了解情況,聽取企業意見及學生情況反饋,并通過這些“老客戶”介紹“新客戶”來招工,真正做到:企業要招什么人、企業有多少就業崗位、企業對職工的待遇、學生到企業就業后的工作情況、企業對學校教學有什么新要求等,學校都清清楚楚。由于該校與眾多企業關系良好,感情深厚,特別是所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要求,因此,該校每屆畢業生就業率都達96%以上。
三年“璧合” 人才輩出
20年來,高州市第一技工學校在兩級老促會支持下,精心培育了3000名老區青年。這些人畢業后大都到珠三角就業,先后成為“廠之名匠”“家之梁柱”,繪就了七彩人生。3000戶老區家庭因子弟就業而實現小康。其中事例數不勝數,下面列舉幾例:
—張欽勇,長坡鎮老區青年,該校第一屆畢業生。2005年畢業后被推薦到東莞長安一間模具廠任模具鉗工,后升任技師。經過5年拼搏,積累了一定財富,2010年獨資注冊投入50萬元,創辦一間美業培訓學校,效益可觀。
—陳宇,石仔嶺街道辦老區青年,第一屆培訓班班長。畢業后與朋友到佛山創立一個衛浴公司,每年向國家納稅100萬元以上。
—丁文盛,大井鎮老區青年,2008年畢業后被推薦到格蘭仕公司任技工,至2015年有了一定經濟積累后到恩平圣堂創辦150多畝的魚苗場,年收入超100萬元。
—李立偉,深鎮鎮老區青年,2011年畢業后被推薦到江門一間鋼模廠任技工。2016年合伙到深圳成立一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擁有員工100多人,年產值7000多萬元,創稅利700萬元,個人收入可觀。
目前,高州市第一技工學校已成為培養老區子弟的搖籃,年年都為一批老區家庭送去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