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讀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閱讀能力,貫串于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小學1—2年級,“學習默讀”;3—4年級,“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5—6年級,“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300字。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搜集信息”;7—9年級,“養成默讀的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現代文,每分鐘不少于500字。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知識面”。
每個教學階段對“默讀”都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在階梯式推進默讀訓練中,同學們要學會把握文本內容,這樣才有助于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中心。
一、默讀貴在“讀”
統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要求學生學會默讀文章。如果按每分鐘500字的閱讀速度推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約2500字,《再塑生命的人》約1300字,要求學生分別用5分鐘和4分鐘讀完,并能概括全文內容。這對剛進入初中的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
對初一學生而言,默讀比較陌生。如果要改變現有的指讀、朗讀的習慣,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渡期,同時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速度。倘若二者疊加,可能會讓學生產生畏難的情緒。如果就此實施默讀教學,大部分學生會默而不讀,默而無序,甚至默而無視。
因此,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首先,我們要樹立正確的默讀目標。默讀訓練是中學階段重要的讀書方法之一,它不僅要求有一定的閱讀速度,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要能帶著目標默讀,這樣才會提高閱讀效率。其次,我們要有意識地提高默讀速度。默讀速度可以通過閱讀訓練提高,比如利用閱讀APP進行視幅擴展、閃卡訓練、利用倍力機訓練記憶力等。
二、默讀“明”中心
通過三、四單元的默讀訓練,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對默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學生默讀時能夠把握文章的基本立場和態度。鄭振鐸在《貓》中便記敘了“我”家三次養貓的經歷,表達了“我”對第三只貓的愧疚以及“我”內心的痛苦與自責,進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可主觀臆斷,同時呼吁人們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若想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默讀內容,把握行文思路,綜合各種信息概括文章中心,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借鑒:
首先,綱領式默讀知大意。對一篇文章,尤其是篇幅較長的文章,綱領式閱讀能夠幫助你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為后續分析文章內容作鋪墊。不論是文中人物性格、情節發展,還是表達方式、寫作手法,在默讀中慢慢領悟,都有助于我們接下來對文本進行分析。
其次,文本解讀有深意。大部分同學的默讀往往是浮光掠影式的,忽略了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這需要同學們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咀嚼式默讀,這樣才能深入理解文章中心,進而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
進行默讀訓練時,同學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適合默讀。閱讀前,必須先判斷該文章是不是適合朗讀,像情節完整的小說、結構清晰的議論文、說明順序明了的說明文就比較適合默讀。
2.默讀前要關注標題。好文章的標題是作者精心構思的,默讀前一定要關注文章的標題,以便在默讀的過程中更快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再塑生命的人》,這個題目就較好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我們在默讀前先要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生命要“再塑”?誰來“再塑”生命?作者是如何做到“再塑生命”的?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文章,我們就能發現很多與標題照應的句子,這些句子可以幫助我們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并掌握莎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和“再塑”作者生命的過程。
3.默讀時要關注開頭、結尾。有的文章開篇點題,領起下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如《雨的四季》開篇,“我喜歡雨,無論什么季節的雨,我都喜歡。她給我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喜歡”一詞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結尾,“啊,總是美麗而使人愛戀的雨啊”總結上文,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默讀時要引起注意。
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都能掌握默讀的方法,用好默讀之技,讓默讀入心,讓默讀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