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是流行于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
從古至今,人們就有在中秋夜飲宴賞月的習俗,以寓圓滿、吉慶之意,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原指秋季的第二個月,也稱仲秋,最早見于《周禮》:“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農歷八月中旬,正值秋糧收獲時節,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的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而先民對“月神”的祭拜,在我國現存最早的典籍《尚書》中就有記載,“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禮記》中亦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的記載,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就是在夜晚祭祀月亮。
恰逢中秋,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月的成分逐漸被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了下來,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北宋時期,正式定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夢粱錄》里記載的南宋時期的中秋,節日氣氛就相當濃烈,“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絕。”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紅樓夢》中就有對中秋夜宴的描寫,在寧府和榮府的晚宴上,眾人飲酒吹笛、擊鼓傳花、吟詩作對,好不熱鬧。
2006年5月20日,中秋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