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思想和美而寫,只有準確的詞匯才能表達準確的思想、美感。美的前提是“真”,月亮有朦朧美,首先是因為有一個真實的月亮。無論是從達意還是從審美角度來說,文章寫作先得從準確地掌握詞匯開始。
我們先來談動詞的使用。文章中的詞分實詞和虛詞,實詞主要是名詞、動詞和形容詞。而文章是否生動,最重要的是能不能用好動詞。
動詞是描述動作的。事物總是動比靜要復(fù)雜,對應(yīng)其狀態(tài)的復(fù)雜,詞匯自然也就更多。一篇文章的句子,主要是動賓結(jié)構(gòu),所以動詞使用準確非常重要。比如,要把一件物體分開,可以有切、砍、劈、掰、撕、鍘、剪等多種動作,分別對應(yīng)的是切肉、砍樹、劈柴、掰玉米、撕布條、鍘草、剪紙等。運用動詞時,要看動作的對象,即它后面的賓語是什么;還要看主語,即動作的主體是誰;又要看現(xiàn)場、背景、氣氛;還要看作者想追求一種什么樣的效果,等等。
一個動詞在文章中運用得好,整篇文章就出彩。這在古典詩詞中體現(xiàn)得更為嚴格,牽一“字”而動全身。古代詩人的一項基本功就是煉字,所以才有韓愈和賈島在月下推敲字詞的故事。詩人賈島作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他不確定是用“敲”好,還是用“推”好,一邊騎著驢在路上走一邊思考,結(jié)果撞到了韓愈的轎子。韓愈非但沒有怪罪他,反而下轎和他一起琢磨,最后決定還是用“敲”字比較好。這就是著名的“推敲”的故事。
……
下面講講形容詞的運用。
文章像畫一樣,有黑白和彩色之分。公文、法律文件這種消極修辭的文字,就是黑白的畫,而文學作品就是彩色的畫。文章之所以多彩,關(guān)鍵是用好形容詞。
形容詞常和名詞、動詞連用。本來最簡單的動賓結(jié)構(gòu)就能說明一個事物,如果再加上形容的手法就更加魅力無窮,更好看,更生動,內(nèi)涵更加豐富了。比如說,“他走在路上”,這話已經(jīng)說清楚了;“他愉快地走在路上”,更生動。“她笑了”,可以;“她笑得像一朵花一樣”,就會更生動。顯然,稍加形容就立見光彩。
無論是客觀形態(tài),還是人的心理,都是非常復(fù)雜的。比如“笑”,就有微笑、大笑、苦笑、竊笑、嬉笑,等等;怒,有大怒、震怒、惱怒、慍怒,等等。形容詞的作用與名詞、動詞不同,它更強調(diào)主觀色彩。作者想讓你注意哪里,他就把哪里單拎出來形容一下。所以,形容詞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心理,也最能煽動讀者的情緒。
……
文章的語言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我們這里只就詞匯而言,因為這是最基本的,其他還有修辭、句式、風格等,還是要靠多讀、多背、多寫,才能最終掌握文章語言的藝術(shù),寫出好文章。
(選自《梁衡的21堂作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