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韓愈《師說》
“師”乃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單位,在此引申指“軍隊”。商周時期,“師”屬于最大的軍隊編制,故“師”又引申為眾人,后專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職名稱,后引申為教師,即掌握專門技術或知識的人;還可引申指模范、楷模等?!吨芏Y·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中曾有這樣的記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說文·帀部》中也說:“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在我國現行的軍隊編制中,“師”隸屬軍或集團軍,下設若干個團,統帥陸軍一師的軍官被稱作“師長”。不過,這里的“師”與“老師”的“師”有著明顯的差別。請大家仔細觀察“師”字字形的演變過程:
“師”乃會意字,篆文、隸書等字形與金文、甲骨文沒有太大的差別,至此,“師”字基本定型。鄭玄為《周禮·司徒第二》中有注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弊阋姟皫煛敝傅木褪悄切┙倘藗兌檬挛锏览淼娜?。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等稱謂,并一直沿用至今。
“師”在后來演變成在一定領域內受人尊重的學識、道義、技能方面的傳授者和施行者。正如韓愈在《師說》中所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睂Α皫煛保ā皫煛钡姆斌w)進行拆解可知,“師”中之“垖”代表知識和理論高度,“帀”代表學術的范圍,故“為人師”多指在一定領域內的代表人物。故孔子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