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水資源問題尤為突出。我國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被提上重要議事日程,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關鍵一環。《水生態文明建設導論(第二版)》一書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視作一個系統性工程,圍繞水生態環境修復、水資源管理、水景觀的科學設計以及水文化的傳播弘揚等進行深入探討,從不同維度探討了水生態文明的內在涵義與實踐表現,為新時期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一、理論引領:構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
第一,西方現代自然觀。科學主義自然觀主張運用科學的數學與物理方法來分析水資源保護問題,從而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案,針對性地改善水環境、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人本主義自然觀則強調對人類自身行為進行深刻反思,以及對水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命形式進行倫理關懷,倡導人們在利用水資源時關注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平衡,實現人與水、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現代西方自然觀中的進化共生理念為水倫理提供了新視角,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相互依存、共同進化的,要求人們認識到水生態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密切關聯,及其對人類社會的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水資源管理政策時需要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穩定性,避免忽視生態價值的行為。
第二,我國傳統水倫理自然觀。我國傳統水倫理自然觀深深根植于古代哲學思想和文化傳統,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首先,“天人合一” 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傳統水倫理自然觀的重要基礎。
這一觀念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人類應當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上,應尊重水的自然屬性,順應水的流動規律,保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完整性。然后,我國傳統文化中水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內涵,形成了獨特的水德文化。老子提出的“上善若水” 將水比喻為世間最美好的品格,認為水能包容萬物,以一視同仁的態度來對待萬事萬物,展現出博大的胸懷氣度。同時,水看似柔弱實則十分堅韌,無論面對何種惡劣的外部環境都保持著謙遜無私的態度,將不利于自然界的臟污沖刷干凈,并無私地滋養著萬物,促進自然界的良性更新。最后,我國傳統水倫理自然觀還體現了人類對生態平衡的和諧追求。古代先賢們認識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離不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因此,他們倡導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要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長遠利益,避免過度開發和污染水資源。這一理念對于現代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實踐創新:探索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路徑。
第一,推進水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針對當前水環境污染嚴重的現狀,應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采取源頭治理、過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首先是源頭控污。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對廢水排放進行嚴格監管,確保廢水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并通過技術改造和升級,減少廢水產生量,提高廢水回用率;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科學施肥和用藥技術,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建設畜禽糞便處理設施,防止養殖廢水直接排入水體;治理生活污水,完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加強雨污分流改造,減少雨水對污水管網的沖擊。同時,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改善農村水環境。然后是加強生態修復。建設人工濕地系統,利用濕地植物的吸收、轉化和降解作用,去除水體污染物,提高水質;實施生態補水,引入清潔水源,增加水體流動性,增強水體自凈能力,生態補水還可以為水生生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促進水生態系統的恢復;恢復水生植被,在受污染的水域種植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通過植物的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水體中的有害物質,水生植被的恢復不僅可以改善水質,還可以增強水體的生物多樣性。
第二,堅持循環經濟理念,發展節水型產業。循環經濟基于生態倫理觀指導,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深入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有效路徑,破解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無法兼顧的矛盾,實現自然資源的最優化利用。水生態文明建設可借鑒循環經濟理念,通過開發現代化的節水技術和設備,構建全流程的水資源利用系統,使得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多元化、多場景的利用,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例如,引入“廢水零排放技術”,將含鹽廢水濃縮液電解制成次氯酸鈉,用于循環水系統和水處理膜系統的殺菌消毒,實現廢水的資源化利用;建立智慧用水系統,實現用水的智能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節水效率;建立中水回用系統,將廢水經過處理后用于農業灌溉、城市綠化等非飲用水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