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自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被正式確立以來,廣大高校、各專業學科立足自身辦學定位,開展了許多積極的探索。為了進一步落實好社會服務職能和主體責任,積極推進全面社會服務,新時代法學專業也積極謀求新出路,不斷發掘改革新路徑。在此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服務城市發展已成為法學專業與城市共同發展的新思路。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培養優秀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在當前時代迅速發展環境下,高校法學專業轉型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是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部分。依托城市優勢、對接城市需求、取得政府的支持是法學專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路徑。本文將以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功能為研究對象,從城市發展優勢為切入點,探究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從城市的港口貿易發展、文旅品牌建立、工業轉型發展、人民普法教育等角度上可提供的法學角度的社會服務。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城市發展優勢;社會服務功能
引言
高校法學專業應該積極提高社會服務功能,融入地方城市發展建設。法學專業作為傳統專業,通過社會服務融入數字經濟建設是大勢所趨,要全面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目前,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肩負著為區域社會發展和司法領域提供專業人才的重要使命。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服務城市發展已成為法學專業與城市共同發展的新思路。依托城市優勢、對接城市需求、取得政府的支持是新時代法學專業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路徑。
一、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分析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開啟了全面服務社會的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更應該建設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體系,要把社會服務能力作為高校法學專業辦學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家進行區域戰略發展,應用型高校應摒棄舊觀念、緊跟當地政府的發展方針,激發創新改革新思維、明確辦學新思路,結合城市發展戰略規劃提供社會服務新渠道、新形式[1]。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的社會服務要緊密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實行全方位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切實完善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的社會服務水平,助力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區域邁向新領域。
二、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功能的問題
近年來,部分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教學改革,紛紛將社會服務能力納入學科發展的考核當中,然而,仍有許多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沒有認識到自身在服務城市建設中所負有的責任和重要性,社會服務功能未得到足夠重視,亟需完善和提高。
(一)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服務城市建設的意識不強
受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影響,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通常采取傳統法學的辦學模式和思想,造成自身辦學理念及人才培養定位不合理,脫離城市發展需求,忽視社會需要,為當地區域經濟社會的服務意識不強;同時社會服務制度和機構設置不健全,部門分工不合理、工作分配不細致,導致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2]。
(二)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設置與城市優勢的匹配度不高
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在學科結構、課程設置、產教融合方面未能結合當地的戰略發展規劃,與法學專業人才需求不匹配,科目設置僅追求全面,缺乏特色學科建設,應立足以人才目標、行業需求為導向,例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當地大力發展港口、旅游行業、致力于建設海上糧倉,打造當地文旅特色品牌,因此當地應用型高校應抓住這一特色戰略,創新改革辦學模式、整合高校間資源,為文化旅游品牌建設提供專業的法律建議和后期的知識產權保護[3]。
(三)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科研導向與城市需求不符
目前大部分的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對于法學教師的科研要求仍停留在傳統領域,普遍重視科研成果的監理而忽視了實踐意義,科研角度和科研方向為做到緊跟城市發展建設,做到有針對性地開發科研新視野。
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應該和當地政府緊密融合,產教研相融合,面向當地企業、直擊需求痛點反推高校法學專業的教學及科研方向。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應深入當地律師行業、傾聽律師的行業分析,探尋行業人才需求,同時對接法院系統與檢察院系統,掌握當地司法案件的主要類型和領域,助力專業建設改革和科研創新。
三、依托城市發展優勢,探索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能力新路徑
依托城市發展優勢,探索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能力新路徑,有利于高校法學專業形成“對接城市發展需求,與地方發展相融合”的辦學目標。改革人才培養體系、對接企業需求,推動當地城市戰略發展。為當地提供系列社會服務項目,助力城市戰略發展走向新征程。包括以下4點:完善法學專業社會服務體制機制、盤活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資源要素、強化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優化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考核評價[4]。
(一)完善社會服務體制機制
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應該包括管理制度、運行機制3個方面。首先應設計完善的社會服務部門,健全各領域的服務職責和服務內容,結合高校的《社會服務機構管理辦法》《社會服務項目實施條例》等規章制度提出法學專業的針對性服務機制與特色項目。可以從與政府聯動的社區普法、提供免費法律咨詢、3·15特色法律節日及學憲法、將憲法系列活動中深入推進普法社會服務功能。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只有將辦學理念與城市發展對接、立足造福社會、造福人民才能走得更遠。
(二)盤活社會服務資源要素
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應用型高校應該擺脫以往各自發展的方式,尋求合作渠道,以法學專業為例,融合本行政區域內大部分的法學專業形成聯盟,在專業知識領域、資源分享領域和社會服務領域開創發展新階段。首先,在專業知識領域、各法學專業將教學材料和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匯總、打造出法學專業的高校資源數據庫向社會開放,為當地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分享方式可以涵蓋網絡、數據庫、檔案查詢等多種渠道。其次,在高校基礎設施領域,可展開校園開放日等特色活動,提供一系列場所包括模擬法庭特色教室、法律服務中心等,既提高了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的能力,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設施空置的浪費。
(三)強化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是社會服務取得成效最根本的保障。首先,要注重社會服務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對于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而言,既要保證日常教學的有序開展,還要明確自身人才培養目標,及時更新城市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可以通過走進律師行業、參觀走訪法院、檢察院系統,加強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與當地的政府之間的互動,創造學校與政府、學校與當地企業多方了解法學人才需求的機會,及時了解與掌握城市與地方發展策略,做到需求對口,有的放矢。最后,借助新媒體技術和教學方法革新來完善社會服務能力。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可以通過超星學習通、互聯網直播、線下培訓、免費直播講座等各種新型方式來開展社會服務,由此可以做到打破之前的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不斷擴大社會服務能力與影響力[5]。
(四)細化社會服務考核制度
推進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提供社會服務功能必須建立細致完善的社會服務考核評價體系。針對高校的社會服務考核標準可以邀請社會專業人士和杭以精英律師代表參與到考核中,將律師行業、司法體系、城市建設人才需求進行總結融入教師科研考核和績效考核之中,作為教師職稱晉升和評獎評優的參數之一,同時要加大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在整個科研考核和績效考核的占比,提高重要性。考核結果可以與評優評先、職稱晉升、薪資待遇等掛鉤,并作為其中一項參考依據。除此之外可以額外設立社會服務的獎懲機制,對社會服務任務達標與不達標的單位和個人定期排名并予以內部公開,促進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全體單位和職工對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視程度。
四、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能力新路徑措施
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服務城市發展已成為法學專業與城市共同發展的新思路。依托城市優勢、對接城市需求、取得政府的支持是法學專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的主要路徑。緊密結合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前景和戰略目標,結合城市的地域實際、發展實際、行業實際等多個方面發掘法學專業社會服務項目。在專業設置方面,打造對接城市需求的系列特色實驗班、為社會培養精英法律人才;在整合資源方面,創新新型智庫形式,融合法學專業課程資源、知識資源、學術信息、研究檔案為城市政府和廣大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專業的決策咨詢服務。推動高校社會服務功能落地,扎根到各學科專業。開創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考核機制,突破式思考將社會服務能力納入專業建設考核和教師績效考核之中,切實提高高校各專業的社會服務質量[6]。
(一)盤活社會服務資源要素,創新智庫形式
可以在該行政區域范圍內組建一批法學專業聯盟,將各高校法學專業的課程資源、知識資源、學術信息、研究檔案進行整合并且以線上或線下的形式進行公開,打造互聯互通、人人共享的資源服務新局面。通過加強新型智庫建設,著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決策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的新型智庫,進一步增強法學專業的影響力和貢獻度,為當地政府和廣大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專業的決策咨詢服務。其次,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向社會開放校內體育館、圖書館、實驗室等場所,通過靈活使用校內體育設施與教練資源開展“省隊校辦”的運動員培養模式、合理運用校內科研設備與研究人員開展合作研發等,不僅能夠降低校內場館閑置率,還能滿足社會群眾不同的需求[7]。
(二)為當地海洋港口發展打造人才庫
依托海濱城市依托港口、商事貿易的發展戰略,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在專業設置上側重海商領域人才培養,針對不同社會需求建立各類特色實驗班,例如“勞動仲裁實驗班”“商事仲裁實驗班”等,為當地社會輸送法學各領域的人才。
(三)為城市文旅打造特色品牌提供知識產權保障
近年來,全國各地文旅形象不斷提升,城市“引力”日漸增強,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可為城市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保駕護航,為非遺等傳統文化如“泥人面塑”等版權形象提供商標等法律支持。
(四)扎根基層,持續提高社區普法服務質量
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應持續推行、全方位地走進社區開展全面普法活動,扎根基層人民普法宣傳工作,并在3·15等特色法治宣傳日與當地政府緊密結合,舉辦公益普法咨詢活動,切實為市民提供可行的法律咨詢和建議,為社會反詐騙活動添磚加瓦[8]。
(五)優化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考核
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不能秉持著只有開展活動為學生提供社會服務的思想意識,而應該將社會服務的理念貫徹給所有的教職員工及行政教輔人員,建立全民服務、全體服務的價值導向,法學專業除了開展日常的法律咨詢服務,還要立足自身優勢,定期與政府合作開展法律宣講與各種培訓。引領教師走進社區、走進農村、走進企業、走進社會,增強法學專業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互動溝通,及時了解最前沿的城市發展策略與產業現狀。
結語
本文致力于在思想理念、專業設置和科研制度考核3個方面進行創新,在專業設置方面,打造對接當地城市發展需求的系列特色法學實驗班、為社會培養精英法律人才;在整合資源方面,創新新型智庫形式,融合法學專業課程資源、知識資源、學術信息、研究檔案,為當地政府和廣大企業發展提供更多專業的決策咨詢服務。推動高校社會服務功能落地,扎根到各學科專業。開創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考核機制,突破式思考將社會服務能力納入專業建設考核和教師績效考核之中,切實提高高校各專業的社會服務質量。應用型法學高校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不能繼續固步自封,應該摒棄舊思想,建立與地方城市戰略發展相融合的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社會服務體系,依托城市建設的獨特優勢發掘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辦學的新路徑,謀求法學專業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邵黃芳,王慧,李儀鋒.高校圖書館社會服務創新路徑探究[J].大眾標準化,2024,(08):105-107.
[2]費明明,曹銀貴,張壽庭,等.新時期高校社會服務能力評價指標的初探[J].中國地質教育,2024,33(01):21-24.
[3]馮立元.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背景下高校社科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研究[J].公關世界,2024,(05):32-34.
[4]楊明偉,吳依萍,李賀.高校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及社會工作介入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4,15(05):75-77.
[5]張曉艷.民辦高校產學研社會服務路徑探索[J].山西青年,2024,(03):45-47.
[6]焦晶,江思宇,王香君,等.新媒體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創新路徑探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0):39-43.
[7]嚴梓洛,葉菊艷,高曉杰,等.高校教師社會服務參與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36所高校的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23,(07):69-75+96.
[8]盧波濤.新時代民辦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43(18):13-17.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文法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