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遼寧跟隨共和國前進的腳步闊步前行。1989—2002年,遼寧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的偉大實踐中推進了自身的發展。
二次創業重振雄風
1992年年初,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吹響了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軍的號角,極大地鼓舞了遼寧人民的戰斗意志,改革開放在各個領域、各條戰線波瀾壯闊地向縱深展開。
為深入貫徹南方談話精神,1992年4月,遼寧省委七屆六次全會確定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一抓三帶”(集中力量抓好遼東半島的開放建設,帶動老工業基地改造,帶動遼東、遼西、遼北地區的開發建設,帶動全省經濟的振興)的戰略方針,抓好“四個重點,一個先導,一個環節”(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發展鄉鎮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為重點,以科技為先導,抓好流通這個重要環節),使全省經濟逐步實現“四個轉變”:由過去高度集中的單一計劃經濟向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轉變,由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經濟轉變,由傳統產業向以現代科技和管理為主轉變,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切實轉到以講求經濟效益為主的軌道上來。
1993年2月,遼寧省人大八屆一次會議提出進行“第二次創業”的發展思路?!暗诙蝿摌I”,是相對于在經濟恢復時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遼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把遼寧建成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的“第一次創業”而言的。其宗旨是:在充分發揮和利用遼寧國有大中型企業等原有優勢的同時,大力培育諸多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單一計劃經濟和單一所有制結構盡快向多種經濟成分共存共榮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使遼寧老工業基地煥發青春,再現生機和活力。按照“第二次創業”的思路,遼寧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90年代加快遼寧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遼寧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奮斗目標和戰略措施,提出了在經濟發展速度、經濟效益、經濟結構、生產力水平、外向型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要登上新臺階。實踐表明,全省“第二次創業”與“第一次創業”相比,不僅具有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這一改革性,還具有面向國際市場,要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開放性特征。通過“第二次創業”,遼寧已初步發展成為產業協調、功能齊全、文明富庶的新經濟區。
深化改革走深走實
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隨后,遼寧省委、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積極推動遼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步伐。一是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目標要求,把國企塑造為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獨立法人和競爭主體,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改革、改組和加強管理相結合,以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為核心,大膽借鑒和使用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制度。不斷擴大企業經營生產自主權,清理與《企業法》精神不一致的法規3898部。加快股份制試點步伐,到1995年,建立股份制企業4710戶。推進和探索多種資產經營形式,到1994年,大中型企業與外資合資達288戶,建立企業集團300多戶?,F代化企業制度逐步建立,制定了《遼寧省進行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實施意見》等文件,到1995年,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已全面展開。二是流通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發展。以大型市場為中心,以中、小綜合批發、批零結合市場為依托,以城鄉各類商品市場為網絡,多元化、多層次的日用工業品和農副產品市場格局基本形成。三是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全省逐步建立起以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主體,社會救濟、優撫安置為輔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轉變政府職能,加快省級經濟調控體系的建立。五是縣級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
國有企業三年脫困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遼寧國有企業歷史上形成的機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1997年,遼寧提出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的任務,提出了“發展壯大第一類、扭虧脫困第二類、淘汰重組第三類”的工作思路,下發了《遼寧省國有大中型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實施方案》,隨即出臺了15份配套文件以及分地區、分行業的方案,落實了分年度目標和責任制。全省選擇百戶企業,在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推進技術創新和加強企業管理等六個方面進行重點規范。對一些資不抵債的企業特別是資源枯竭的礦山,進行了關停并轉。1998年至1999年,開展了以質量管理、成本管理、資金管理和現場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四項管理整頓活動;2000年開展了創建花園式工廠、比價采購和壓縮庫存三項工作,僅比價采購一項全年就降低成本28億元。堅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初級產品精深加工的方針,加快了工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國家各部門的幫助支持下,經過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和積極奮斗,2000年年底,遼寧如期實現了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與脫困目標。主要標志是:到1999年10月,全省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扭轉了連續57個月凈虧損的局面,大多數地區和行業實現整體脫困;全省431戶國有大中型企業中,有272戶進行了公司制改造;傳統產業得到優化和升級,技術水平、產品質量顯著提高,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較快發展;與1997年相比,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總資產貢獻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3倍。
經過改革,遼寧以嶄新的姿態邁入21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