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更為迫切,也對我國全面提升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即如何通過改革創新,探索形成未來教育的“中國方案”。
關于未來教育、未來學習的構想有很多,其中一個角度是將腦與認知科學的成果應用于教育。認知科學發軔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認知革命,是一門研究人類思維、知覺和認知過程的學科,其與人工智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知理論推動了人工智能的發展,而人工智能作為人類模擬大腦功能的嘗試,本身也成為理論探索的工具和路徑。隨著認知科學的研究進展,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認知的本質和特點,從而改變我們的教育方式,使之更加有效和適合學生的個體差異。
認知科學視閾下的未來教育,不僅是課程形態的存在,而成為一種開放探索、求實求證、開放互動、融合創新的文化。學校和教育機構不是封閉的社會單元,而是通過網絡匯聚形成集體智慧聚變的節點;網絡平臺成為教育實踐的主陣地,通過提供開放的理念、新的組織流程、新的供給模式、新的思維路徑形塑整個教育組織體系,服務全民終身學習;而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前沿技術將廣泛應用于教與學的全過程,營造多維化、個性化、高品質的學習模式。在知識快速生產、迭代和傳播的智能時代,教育的核心將由被動式的“教”向主動式的“學”轉變,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的終身教育體系和網絡化、可持續的學習型社會成為教育領域新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建成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應當具有強大的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藍圖繪就,未來可期。如何推進前沿技術、科學理論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教育系統變革創新;如何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進一步釋放教育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潛力?本期特別策劃聚焦“認知科學與未來教育”,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展開深入研討,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