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潁河、淮河附近長大的李秀英,自幼就是洪水災害的見證者,更是受害者。1938 年,為了阻止日軍侵略的步伐,喪心病狂的國民黨政府炸開黃河花園口大壩。當時,李秀英家里房屋被洪水沖倒,湍急的洪流一下子將她帶走。就在她被沖到潁河壩時,求生欲促使她在慌亂中抱住了一棵大樹,這才沒有葬身黃河水中。
1950年夏,淮河流域發生了特大洪水災害,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聽到這個消息,李秀英主動請纓,帶領26個姐妹組成“女子民兵突擊隊”,一根扁擔兩只筐,和她的姐妹一起走上了治淮工地。雖然沒有男人力氣大,但她們肯吃苦、不怕累。李秀英回憶說:“當時沒有運輸機械,打壩子全靠擔挑子,我一天壓壞了4個杠子。”在潤河集修建蓄洪分水閘時,她曾不止一次累倒在工地上。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的錢正英去醫院探望,命令她回家休息,她卻笑著說:“大閘不修好,就不能離開工地。”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洗灌混凝土使用的黃沙和石子不能摻有任何雜質,她們主動承攬了全部淘洗沙石的任務。正值寒冬,水面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為了把石子上的泥沙沖洗干凈,李秀英帶頭挽起褲管,赤腳下到沒膝的河水里。流動的冰塊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把她們的胳膊和腿刺得鮮血直流。大量的勞作讓李秀英的肩膀腫得像塊發面饅頭,她就用扁擔把肩膀壓到麻木,以此來緩解疼痛。
1951年,指揮部廣播站報道了李秀英的先進事跡,她也成為治淮工地上出了名的勞動模范。因為工作出色,李秀英被評為全國治淮勞模,不僅在紀錄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中留下了珍貴的影像,還登上了1951年第9期《人民畫報》的封面。
同年10月,李秀英作為農業勞動模范到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會議結束的那天上午,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葉劍英等走下主席臺,與農業勞動模范代表親切握手。此時,李秀英拿出隨身攜帶的《治淮工程紀念冊》,請毛主席簽名。毛主席接過本子,用藍黑鋼筆欣然寫下自己的名字,并勉勵她在治淮一線努力工作。
回顧過去,在她的所有收藏中,有不同歷史時期參加各種會議的代表證和紀念冊,但最重要的還是那本已經發黃的《治淮工程紀念冊》。這些年不論走到哪里,她都一直帶著,并當作“傳家寶”傳承下去。
李秀英曾感慨地說:“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國家能夠發展到今天,這樣強大和有影響力,都是因為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哪有我和我們一家人的今天。對黨忠誠,此生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