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堅持聚焦經濟責任審計目標開展數據分析、堅持業審融合財務基礎真實性合規性審計、堅持傳統與創新技術融合以提升審計效率等方面對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方法進行了探索,以期為內部審計人員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 數據分析 業審融合 審計效率
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標是強化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的管理監督,促進其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基于內部審計實踐,本文認為,內部審計機構在實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時,應當堅持聚焦經濟責任審計目標開展數據分析、堅持業審融合以確認財務基礎的真實性合規性、堅持傳統與創新技術融合以提升審計效率。
一、堅持聚焦經濟責任審計目標開展數據分析
(一)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確定重點審計內容
內部審計機構實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時應全面系統認知經濟責任審計的主要目標、重點內容、常用方法,緊緊圍繞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經濟方針政策、規章制度、重大決策制定和執行、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效益以及審計整改落實情況等經濟責任審計內容,沿著“政治—政策—項目—資金”主線,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將宏觀政策、決策部署、改革要求、發展方向、行業規劃、區域規劃等研究透徹,將涉及的重大政策、經營模式、管控方式、資金安排、投資計劃等了解清楚,將被審計單位法人治理、組織機構、財務經營、內控風險等調查明白,科學合理確定經濟責任審計內容、重點與方向。
(二)圍繞審計重點方向,收集數據信息資料
緊緊圍繞經濟責任審計重點內容與方向,收集管理類、業務類、財務類數據信息資料。如收集與落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政策、混合所有制改革、處“僵”治困、壓縮企業管理和產權層級、兩金壓降等相關政策與決策部署信息資料,戰略規劃指標與實際指標完成情況數據資料,重大決策事項相關會議記錄、紀要以及數量、質量及執行效果相關信息資料,審計期內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等財務定量績效指標數據資料,同類、同行業對標分析數據資料等,并對相關數據信息資料的真實性、客觀性與準確性等進行審查。
(三)善于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差異矛盾沖突
堅定“審計的本質在于發現問題,問題的本質在于事物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一理念,以經濟責任審計數據信息資料真實性、合規性為基礎,充分發揮內部審計財務數據分析技術專長,樹立績效審計理念,重點采用包括前后對比、有無對比和橫向對比等對比方法,將政策、規劃、決策或項目實施前后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對同一行業內類似決策或項目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對政策、規劃、決策或項目實施成效、績效進行分析評價,發現偏差和變化,揭示矛盾與沖突,提出問題與風險,分析問題表象背后的本質原因,得出結論和經驗教訓。
二、堅持業審融合以確認財務基礎的真實性合規性
(一)堅持財務基礎審計,為經濟責任評價奠定基礎
通過前期調查與穿行測試等,對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在此基礎上,開展財務基礎審計,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應重點關注企業會計信息和財務報表編制的真實、完整、合規情況;關注企業經營穩健性與可持續發展的匹配情況以及經營的增長性、盈利性、債務風險管控、業績考核目標實現等情況。
首先,審查核實審計期內收入、成本、費用、利潤等財務定量評價指標的真實性與合規性,對財務收支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合規性進行審查,檢查財務管理有關問題。
其次,審查確認審計期內不良資產總額及不良資產增減變動情況,檢查經營效率、效果有關問題,對資產質量發表審計意見。
再次,審查“三重一大”決策程序的合法合規性及其效果,以及對審計期內經營管理合法、合規性進行審計,對重大決策的制定、決策過程、實施與執行效果進行評價。
(二)由財務向管理、業務延伸至對經營績效進行審計
在對與經營管理活動相關財務數據信息真實性、可靠性審計的基礎上,反向溯源“資金—項目—政策—政治”,系統深入研究分析開展審計。如結合審計期內經營、投融資活動現金流量增減變化等對與經營管理活動相關人、財、物、信息、技術等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進行審計;通過收入、成本、利潤等經營成果變動、存貨增減變化等分析對采購、生產、銷售等主要業務活動效率進行審計;按照收入增長、期間費用變化等對計劃、決策、指揮、控制及協調等管理活動效率進行評價;根據資金、資產、投資等數據變化等對業績考核指標設置是否合理、執行是否到位、未完成考核指標的原因等進行審計;聚焦投資管控、業務外包、資產處置、招標業務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領域的重點問題和風險,圍繞重大經營投資決策、實施、監督與效果等全過程管理,對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提高核心競爭力、權力規范運行等方面進行客觀評價。
(三)堅持財務績效定量評價與管理績效定性評價相結合
首先,在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核實的基礎上,結合年度考核指標,從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經營增長能力、資產保值增值情況等方面,對審計對象任職期間的經營業績進行客觀公正評價。同時,評價過程中要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其中,定量評價要以詳實的數據及支撐材料為基礎;定性評價要依據國家法律法規、行業規章制度、企業內控制度并結合審計人員專業判斷等為基礎。
其次,對非財務指標的評價,既要考慮特定歷史背景、宏觀經濟環境、國家方針政策等外部因素,也考慮內控體系建立完善情況、落實上級重大決策部署、廉潔從業等內部因素,結合審計對象的任職期間、分管領域以及業務發生時的背景條件、所在單位的實際情況等,根據審計查證或認定的事實,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地進行審計評價。
對于審計發現的主要問題,要始終做到數據準確、證據充分。所有結論均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做到定性準確、客觀公正,既不歪曲夸大事實,也不隱瞞審計發現。
三、堅持傳統與創新技術融合以提升審計效率
(一)堅持運用傳統審計技術方法獲取審計證據
首先,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應充分運用訪談、觀察、現場查勘、查閱賬目、分析復核、重新執行等傳統審計方法,善于對數據信息進行比較分析、比率分析、結構分析、趨勢分析,發現異常線索,查找支撐依據,有效提升審計證據的完整性和問題定性的準確性,始終做到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證據充分可靠、意見建議切實可行。
其次,綜合運用訪談、問卷調查、穿行測試、實地查驗等方法,對組織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有效性進行審計。
再次,對于審計發現的問題,應采用五問法、魚骨圖或因素分析法,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將影響因素進行歸類、整理,明確其從屬關系,重點揭示重大經濟問題、重大財務舞弊、重大會計失真、重大資產損毀等突出風險,反映苗頭性、傾向性、普遍性問題,突出個性問題,提出合理化、可操作性意見與建議。
最后通過縱向和橫向業績比較分析,運用與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有關的指標量化分析,將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行為或事項置于相關經濟社會環境中進行對比分析等,對經濟責任進行綜合評價。
(二)合理有效運用信息化和大數據分析方法提升審計效率
在信息化方面,通過建立審計信息庫、搭建審計信息化作業平臺,從審計項目管理、審計監測、數據分析、成果共享和審計信息支持等方面實現對審計活動、流程及其相關資源、成果的管理,提升審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在大數據分析方法應用方面,首先通過對被審計單位業務數據、財務數據、管理數據進行全方位的“掃描”,多層次、多維度對相關區域、領域、業務的發展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歸納出組織發展中的優勢和不足,對被審計單位或事項進行“精準畫像”,有效解決傳統抽樣審計全覆蓋缺陷問題。
其次是數據挖掘分析,結合被審計單位的關鍵業務、關鍵環節和關鍵風險點,構建風險評估模型,使用全量數據開展數據挖掘,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異常現象,快速獲取線索、定位風險環節、鎖定審計疑點,進而結合實質性測試確認被審計單位或事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強化審計計劃管理、組織管理、質量管理以確保審計成效
首先,內部審計機構應當根據對被審計單位法人治理、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財務經營狀況等審前調查情況,科學合理配置審計資源,編制切實可行的審計實施方案與具體工作計劃,應通過審計任務清單、審計工作底稿檢查表等跟蹤監控項目實施狀況,建立執行與委托方、被審計單位等多方協調、溝通與匯報機制。
其次,內部審計機構應建立執行全面質量控制與項目質量控制體系,從職業道德規范、專業勝任能力、審計工作手冊、審計資源、督導和復核機制、審計質量評估以及項目執行指導、監督、復核等方面保障審計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鋁業集團有限公司審計部,郵政編碼:100082,電子郵箱:ni_lin@chinalco.com.cn)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鳳雛.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推進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J].審計觀察, 2022(3):28-33
[2]王雷雨.國有企業財務公司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商業會計, 2022(4):49-51
[3]周運強.企業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 2017(10):224
[4]周志立.高校院系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內容和方法探析[J].審計觀察, 2021(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