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進一步理清陜西省吳起縣蘋果產業發展思路,明晰發展目標,選準發展路徑,抓牢發展重點,創新發展機制,基于多年從事山地蘋果產業一線工作的經驗,總結了吳起山地蘋果產業發展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應的建議。
關鍵詞 山地蘋果;高質量發展;建議;吳起縣
吳起縣山地蘋果是延安蘋果產業在北部縣區發展的一個典型,弄清吳起縣蘋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對延安北部及榆林南部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1 產業發展基本情況
1.1 自然條件優越 吳起縣地貌呈現“八川兩澗兩大山區”特點,海拔1 233~1 809 m,相對高差576 m,土壤主要有黃綿土、沙綿土、沙壤土、黏土和膠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時間長,光熱充足,年均溫8.5 ℃,年均降雨量587.5 mm,年日照時數 2 550 h,是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區。2013年7月被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蘋果基地縣。
1.2 栽培條件成熟
1.2.1 蘋果栽植歷史悠久 蘋果樹在吳起有60余年栽植歷史,20世紀60年代就有零星栽植。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相繼引進大國光、小國光、倭錦等新品種。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洛川部分集體果園效益猛增,吳起縣也迎來蘋果發展熱,相繼引進富士、秦冠、黃元帥、新紅星等品種,當時的黃元帥還榮獲陜西省蘋果大賽金獎。吳起蘋果規模化發展始于2015年,在技術和栽培模式上呈現高起點、高標準、新模式特點。
1.2.2 本地砧木吳起楸子資源豐富 吳起是“吳起楸子”原生地。吳起楸子在長期的自然進化和選擇中形成了獨特的生長習性,具有優良的抗逆基因,是蘋果苗木最佳砧木之一。吳起縣擁有數量眾多的楸子資源,既有野生楸子分布(如鐵邊城鎮有230年樹齡的野生楸子,白豹鎮有140年、120年樹齡的野生楸子),也有大量人工栽種的楸子。吳起楸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為蘋果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3 發展成效顯著
1.3.1 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 2015年以來,吳起大力實施蘋果產業“基地北擴、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戰略,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狠抓新園建設、幼園管護、防災減災、技術培訓和示范園創建。截至2024年5月,吳起累計發展山地蘋果12萬畝,建成市級標準化示范園15個,市級精品園2個,市級示范區2個;建成“延安市美麗果園”12個,“陜西省高質高效示范園”10個;有機果園認證6.24萬畝,成為“陜西省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2023年蘋果掛果面積6.997萬畝,年產量4.948萬t,形成“紅色品系、黃色品系和小蘋果品系”三大果品基地雛形和村村有果園的新格局。
1.3.2 技術標準邁上新臺階 2020年以來,吳起縣以《延安蘋果標準綜合體》為指引,嚴格按照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主體、新裝備現代果園“五新”要求狠抓新建園工作。提倡發芽前后用2次石硫合劑清園,大面積推廣波爾多液,綠色防控技術普及率達95.3%。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足施有機肥、果園生草、豆菜輪茬等技術,果園秸稈20 cm覆蓋、自然和人為生草覆蓋面積達到68.7%,果園樹盤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達到1.8%以上。建成果園水肥一體化滴灌1 000畝,搭建防雹網1.07萬畝,改造移動式熏煙桶1.37萬個,安裝新型自動氣象觀測站15套、自動氣象觀測儀20套,建成X波段氣象監測雷達1部,具備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軟硬件需求。
1.3.3 果園經營做出新典范 大力倡導發展“三元”經濟,鼓勵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建園;要求村級領導班子成員帶頭建園;宣傳引導經濟實力雄厚的企業家、在外創業務工人員回鄉發展蘋果產業。累計發展種植戶6 927戶,果業類家庭農場和合作社458家,果園18 715.35畝;經營面積大于50畝的果業大戶91戶,果園9 518.4畝:成功破解當前果業單家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不相適應的瓶頸,探索出散戶經營向集約化栽培模式邁進的發展之路,蘋果產業向規模化、精準化、省力化、高效化推進,為新時期果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新典范。
1.3.4 隊伍建設邁出新步伐 在原有科級建制的事業單位吳起縣果業技術發展服務中心基礎上,加強技術隊伍建設,形成了縣有中心、鎮有團隊、村有骨干的技術服務體系。其中縣中心有干部職工28人(農藝師、助理園藝師、技術員22人,管理人員 6人),鎮果站有技術員38人。培育果品營銷經紀人261人,果業高素質農民860人。2023年7月成立吳起縣蘋果產業專家工作站。制定出臺《吳起縣果業“鴻雁”人才培育計劃暨業務骨干下沉抓點示范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每年培養農民技術員100名,包抓示范園10個。
1.3.5 配套產業呈現新格局 圍繞“果畜循環”大力發展相關配套產業,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07個,其中豬場150個、羊場84個、牛場73個;建成并投產運行年產5萬t有機肥廠1個,3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1處,大型優良品種種公羊場1個,食用菌年投產450萬棒。
1.3.6 品牌營銷取得新成就 深度挖掘地方元素,塑造吳起蘋果品牌個性,成功打造“子午嶺山地蘋果”等知名品牌。采取“區域品牌+企業品牌”捆綁使用模式,規范統一全縣果品銷售外包裝,13家企業包括合作社被授權使用“延安蘋果”品牌,5家企業發展為利益聯合體,新開吳起蘋果直營店2家,有效提升吳起蘋果市場知名度。通過參加農業節會、政企聯合直播帶貨、制作視頻短片等多種有效方式,全力宣傳報道吳起蘋果產業發展成效。采取“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全縣建成2條4.0智能選果線,冷(氣調)庫1.6萬t,果品深加工產能達1 000 t。
2 存在的問題
1)果農自身投入嚴重不足。目前全縣蘋果產業尚未整體見效,初掛果園商品率低,蘋果套袋、病蟲防治、施肥等環節投資大,果農原始資金積累少,產業建設積極性不高,自身投入不足問題凸顯,嚴重制約吳起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2)配套二三產業發展不強。現有果網、果袋、紙箱外包裝企業的產能和產品質量都有待提高,市場競爭力不強。
3)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居家的普遍是老弱病殘,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勞動力嚴重短缺。當前吳起蘋果產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未形成規模,體系不全,專業化程度不高,用工難問題突出。
4)殘次果銷售壓力不斷加大。2023年全縣蘋果產量4.948萬t,商品率83%,殘次果8 411.6 t,大面積掛果后,殘次果銷路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3 對蘋果產業發展的思考
“十三五”期間,“三農”工作新變化新特征為推進吳起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十四五”以來,內外環境變革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3.1 政策機遇 陜北黃土高原產區是重要的蘋果優生區,延安是全國蘋果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蘋果是山區縣域鄉村振興的主要支柱產業。2022—2024年,吳起縣共籌資7 424萬元(2024年1 624萬元、2023年3 500萬元、2022年2 300萬元)推動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和2020年,分別實施新建園補助1 600元/畝,配套集雨窖10 m3、20 m3、30 m3對應補助3 000元、5 000元和7 000元,搭建防雹網補助2 000元/畝,銷售端獎補1萬~10萬元不等的政策措施,同時給集中連片果園和合作社、家庭農場配套小冷庫。這些政策措施必將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蘋果產業聚集。
3.2 發展優勢 在新時代黃河流域生態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吳起的區位、生態、產業等優勢突出。憑借獨特的自然資源,吳起縣已形成延安最大的袖珍蘋果和黃色果品生產基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蘋果產業,配套政策支持有力。目前,吳起縣鄉村振興開局良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全面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的條件更加成熟。
3.3 面臨的挑戰 現有果園土壤相對瘠薄,降雨與蘋果生長需水期不吻合,縣域北部無霜期短,極端天氣頻發;受氣候、地形等因素影響,現有產業布局與品種搭配仍需調整優化,果園道路等基礎設施仍需加強;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及預測預報體系仍需進一步探索強化;果農整體科技素質較低,主動投入和管理意識不強,勞動力不足,帶動效應仍需放大;品牌個性塑造、營銷主體培育、“公用品牌”加“企業品牌”及品牌捆綁授權使用機制等仍需加強;以小型冷庫為主的田間地頭貯藏設施發展滯后,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和體制機制需創新性發展;果業科技支撐體系不完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力量薄弱,鄉村新型農業人才能力不足;產業綜合管理技術標準化水平不高,急需制定符合地方獨特自然環境的技術標準體系。這些既是制約因素,也是發展方向,是急需補上的短板。
4 發展建議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核心,以產業發展問題為導向,以“一特、兩提、三化、四抓、八建設”為抓手(“一特”是打造“中晚熟、特色、奇異”蘋果生產集中區;“兩提”是提高質量提高效益;“三化”是布局區域化、栽培省力化、裝備現代化;“四抓”是抓投入、抓防災、抓示范、抓體系;“八建設”是八大體系建設,即優化空間布局、科研創新、種質資源保護、提升生產體系,做好防災減災、培育經營體系、做強品牌營銷、完善配套產業),帶動農民全程參與,推進吳起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
1)打造中晚熟特色蘋果生產集中區。圍繞中晚熟品種、黃色品種、特色品種,確定適宜發展的品種,逐步實現布局相對集中的空間格局,打造延安乃至陜西中晚熟特色蘋果生產集中區。
2)打造山地蘋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在水肥一體設施配套、“美麗果園”及“高質高效示范園”創建,市級標準化示范園、精品園及示范區建設基礎上,建立山地蘋果園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打造山地蘋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區。
3)打造整縣有機蘋果認證樣板區。在現有的有機認證基礎上,結合果畜循環生產、嚴格環境監控,積極組織企業和合作社堅持每年對掛果園進行有機認證,打造整縣推進有機蘋果認證樣板區。
4)打造吳起楸子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區。積極對接陜西省吳起楸子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項目落地,利用現代繁育技術對吳起楸子進行脫毒繁育,設立楸子種質資源保護區,建立楸子種質資源圃、楸子種植基地和楸子苗木繁育基地,加快楸子開發利用,力爭將吳起建成延安乃至陜西最大的楸子種質資源保護開發示范區。
5)打造山地果業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積極整合各類財政涉農資金與項目,聚集信息、人才、市場、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推進吳起蘋果產業專家工作站與西農大等高校的合作,探索符合特色果業全產業鏈發展要求的現代技術和裝備,推進專家站和蘋果試驗站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將吳起特色果業打造成為技術領先的現代設施裝備配套集成區。
6)打造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孵化區。實施縣域特色果業“互聯網+”戰略,大力推行“果業+互聯網+雙創”等現代農業產業創新模式,積極鼓勵大學生、返鄉下鄉人員等創業創新。重點扶持分散型、小型化電子商務服務站建設,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通過互聯網分享涉農資源,實現農業資源市場化科學配置。
7)打造三產融合發展區。蘋果、畜牧和特色雜糧有機結合,將果業發展與紅色故事有機結合,建設集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于一體的特色果業全產業鏈,挖掘特色果業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推動產業、供應、價值三鏈重構和升級,把特色果業資源優勢、要素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市場優勢和競爭優勢,將吳起打造成特色果業三產交叉重組、相互滲透的融合發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