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加強技術創新、完善供應鏈體系等措施,可以進一步推動汽車產業集群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產業鏈集群化發展也可以助力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汽車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承載著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的使命。在全球汽車產業不斷變革的浪潮中,產業集群之間的通力協作已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我國整車企業布局與發展,主要整車企業以及與之相配套的零部件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
《2024中國汽車供應鏈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汽車供應鏈呈現明顯的集群式發展特征,已經形成了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華南(廣東、廣西、福建)、華北(京津冀地區)、中部(湖南、湖北、江西等)、西部(成都、重慶)、東北(長春、沈陽等)六大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效益顯著,相對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已經初步構成。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國內已經構建成覆蓋了傳統油車、新能源、智能網聯三大領域的汽車零部件集群化供應體系,形成了較為完整、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然而,各大集還存在群部分高端原材料和小部分零部件依賴進口、集群發展不均衡、內外協作水平有待提升等供應鏈突出問題。2024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暨第三屆中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生態大會“發展汽車產業集群——提升供應鏈創新協同”主題論壇,通過分享展示部分產業集群發展情況,與嘉賓一起探討如何補短板、鍛長板,建立與高水平開放相適配的產業鏈供應鏈,為產業集群發展、地方招商引資、企業發展以及我國汽車工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汽車產業集群分會理事長、吉林大學原常務副校長鄭偉濤,廣東省汽車行業協會秘書長鄭欽,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經濟管理研究所所長楊鈞,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政研咨詢中心咨詢總監金陵,安徽省汽車行業協會會長石琴,深圳市汽車電子行業協會秘書長陳會軍,武漢市汽車行業協會副會長鄭海法,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韓方亮發表主題演講,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主持會議。
六大汽車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全球化采購的增長、技術創新的推進以及產業專業分工的明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在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集群。這些集群在地理上相對集中,擁有完善的產業鏈和配套體系,為企業提供了便捷的生產和配套服務。政府對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通過出臺多項措施來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為產業集群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三角汽車產業集群作為國內最強大的汽車產業集群,擁有主機廠、關鍵零部件企業、資本和人才的密集優勢,汽車產業鏈條完整。代表整車制造企業包括特斯拉、蔚來、零跑、吉利、上汽等。大灣區汽車產業集群以強大的創新能力著稱,汽車電子產業尤為發達。代表整車制造企業有廣汽、埃安、比亞迪、小鵬等。
西部汽車產業集群優勢在于資源豐富,重工業基礎堅實,傳統汽車制造體系完備,代表整車制造企業包括長安、吉利、比亞迪、賽力斯、福特、沃爾沃等。華北汽車產業集群集中了眾多研發機構和總部機構。北京在技術、人才和市場方面具有優勢,天津在新能源汽車集群方面表現突出,而河北則以制造基地為特色。代表整車制造企業有北汽、理想、長城、小米、奔馳等。
中部地區汽車產業集群以湖北為核心,擁有東風汽車等關鍵企業,形成了以“中國車谷”為中心,“武襄十隨”汽車走廊產業帶為支撐,宜昌等地多點發力的格局。東北汽車產業集群擁有一批歷史悠久、實力雄厚的汽車及配套企業。中國重要汽車產業基地之一——長春擁有一汽集團等大型企業,商用車和乘用車制造領域基礎深厚。
與此同時,我國汽車產業集群發展也表現出四個突出特點。
首先,國內國外市場并舉。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致力于開拓國內外市場,產品遠銷中東、非洲、南美、歐美、日韓等地區,實現了對全球主要車型的廣泛覆蓋,包括日韓車系、歐美車系以及中國自主品牌;集群內的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與多家國內外知名汽車制造商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
其次,產業鏈條日益完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通常由單一民營企業圍繞汽車產業的上下游環節吸引集聚,依托龍頭企業帶動,構建出集整車制造、汽車零部件、售后服務、汽車消費于一體的產業鏈條。集群中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零部件領域,形成了較為健全的產業鏈。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關鍵零部件的產量正在逐步提升,產業鏈條正在逐漸完善。
三是規模效益逐漸顯現。隨著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規模效應開始釋放,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最后是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愈發注重研發資金的投入以及技術成果的轉化。部分行業巨頭已建立企業研發中心或工程技術中心,并配備了相應的試驗和檢測設施。相比之下,中小型零部件企業的自主開發能力尚需加強。
部分產業集群或企業已經開始采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以提高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與此同時,積極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共同開發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稅收潛力的新產品。
產業集群發展面臨重重挑戰
在汽車產業鏈中,供應商群體數量龐大。通常一個汽車制造商需要與上千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合作。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的動蕩、國內經濟的調整、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不確定性因素的急劇增加,整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遭受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技術迭代帶來技術升級的挑戰。隨著汽車行業向電動化快速轉型,對傳統燃油車零部件的需求逐漸減少;與此同時,電動汽車所需高技術含量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巨大。零部件企業必須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否則將面臨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智能網聯汽車的迅猛發展,對零部件的智能化要求大幅提高。這些領域的技術復雜且更新迅速,國內零部件企業在技術積累和研發能力上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迫切需要加快技術突破和創新步伐。
激烈競爭和內卷化帶來的市場挑戰。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國際零部件巨頭利用其技術、資金和品牌優勢,在高端市場中占據了顯著份額。國內企業不僅要面對國內同行的競爭,還要在全球范圍內與國際企業較量,在多個方面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降價壓力以及制造成本上升,使得汽車零部件行業的整體利潤空間不斷縮小。主機廠對零部件供應商的要求日益提高進一步加劇了零部件企業之間的競爭。此外,貿易壁壘、技術標準的差異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也限制了國外市場的進一步拓展。
內外部因素疊加成本增加的挑戰。汽車零部件制造業依賴的原材料價格波動劇烈,增加了企業控制生產成本的難度,侵蝕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和人口結構演變,勞動力成本在某些發達地區正逐步攀升,對企業的盈利造成了顯著影響。另外,為了適應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企業還需持續增加研發投入,進一步增加了財務壓力。
復雜供應鏈增加管理難度的挑戰。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供應鏈環節眾多且錯綜復雜,任何環節的故障都可能對整個供應鏈的順暢運作造成影響,引發生產停滯、交付延誤等系列問題。在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導致貿易壁壘的增加、關稅的提升以及物流的阻礙,這些因素均對零部件的進出口造成影響。近期,美歐等國家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征收額外關稅,削弱了中國零部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同時,頻繁的國際沖突導致國際物流運輸受阻,影響了零部件跨境供應的及時性。
數字化帶來的轉型壓力挑戰。數字化轉型要求巨額資金投入。對于產業集群內的眾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籌集這些資金頗具挑戰。其次,數字化轉型需要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以緊隨數字技術發展步伐,持續更新和提升其技術體系。然而,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企業面臨招聘和培養這些人才的難題。此外,產業集群內企業的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準確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存在問題,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規范,數據整合和共享困難,數據的價值難以最大化。
面對諸多挑戰,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發展需要在大力加強企業創新能力的培育、不斷提升集群的產業配套能力、面向數智化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規劃引領集群產業的布局優化、加大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頂住壓力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能力等多領域找尋對策。
產業集群發展進入新的機遇期
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和深刻的變革。基于對宏觀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對發展趨勢的理解,鄭偉濤對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未來發展抱有堅定的信心。他認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處于快速發展與轉型期。
中國汽車市場龐大,汽車產銷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之首,為零部件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中汽協會預測,2024年中國汽車總銷量將超過310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3%。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經歷一場由外部壓力和內部主動推動的劇烈轉型期。技術創新是這一轉型的核心動力。如此迅猛發展,在中國汽車工業乃至世界汽車發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持續的市場需求推動了零部件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也將進一步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
汽車的新能源化、智能化、輕量化促使零部件產業集群加速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的步伐。產業結構優化是必然,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將變得更加頻繁,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的合作愈加緊密和深入,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且有序。企業競爭不僅集中在產品質量、價格、性能等方面,而且在技術創新、服務水平、品牌建設等方面也會呈現。
鄭偉濤表示,無序的內卷現象將在國家政策法規的規范下逐漸走向有序;隨著全球汽車產業格局的變化,國際零部件巨頭在中國的布局和投入也將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區域布局將進一步優化。各地政府應直面挑戰,積極促進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結合當地資源和優勢,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互補優勢的產業集聚區。
在多重利好因素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機遇期。
在國家層面,國家不斷出臺政策支持汽車產業發展。2024年3月13日,國務院發布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行動方案》,該方案著重推進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和標準提升四大行動。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出,設備更新預計會形成一個超過5萬億元人民幣的龐大市場。此外,汽車和家電等領域的更新換代預計將釋放出萬億元人民幣規模的市場潛力。這一趨勢將直接促進汽車零部件需求的提升,并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在地方層面,地方政府紛紛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積極把握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機遇以及政策利好,增強招商引資的力度,專注于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領先企業,以及新能源汽車配件領域的招商工作。
在市場層面,產銷市場正在出現積極性的變化。近年來,中國汽車出口呈現持續上升趨勢。2024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達到279萬輛,同比增長31%。截至7月底,汽車出口量已達到326.2萬輛,同比增長28.8%;而截至8月底,這一數字更是增至409.4萬輛,同比增長27.5%。中國汽車出口的強勁勢頭對中國成為制造業強國具有至關重要,為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帶來了巨大的海外市場需求。
在產業層面,新能源汽車行業已經進入爆發階段,技術創新引領產業迅速迭代升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行業增速顯著加快,這一趨勢為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新能源和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正面臨諸多發展機遇。智能駕駛、高壓平臺等前沿技術的創新,為整個產業帶來了從起步到成熟階段的增長紅利。
更重要的是,六大集群已成為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范式。六大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據了全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大部分份額,處于主導地位。這些產業集群內的企業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降低了成本,增強了整體的市場競爭力。一些地區通過加強汽車零部件專業園區和特色園區的建設,引導相關企業及高關聯度項目集中入駐,促進了零部件產品的本地化生產和組裝。這一舉措有助于打通產業發展的“內循環”,提升產品和技術的本地化配套協作能力。此外,還有利于構建產業供需對接平臺,強化產品、技術、人才、資金等關鍵要素的匹配和對接。
產業集群化帶來的集聚效應、關聯效應及擴散效應不斷顯現。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集群化,提高了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合作的效率,產業鏈協同效應初步顯現,競爭優勢大幅提升。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加強技術創新、完善供應鏈體系等措施,可以進一步推動汽車產業集群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產業鏈集群化發展也可以助力我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