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友好型農業的追求和對化學農藥危害認識的加深,蜘蛛作為天敵生物的治蟲潛力逐漸受到重視?;诖?。介紹了農田生態系統中麥田、稻田、玉米田生境內的害蟲發生種類、危害狀況和蜘蛛捕食害蟲的能力,闡述了蜘蛛主要發生種類、消長規律和部分生物學特性,并對蜘蛛治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出了建議,以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田蜘蛛;治蟲技術;捕食害蟲;消長規律
中圖分類號:S47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7–00-03
隨著生態友好型農業的不斷發展,蜘蛛作為天敵生物治蟲的潛力逐漸受到重視。蜘蛛主要通過捕食農田中的害蟲維護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從而保障糧食的產量和品質?;诖耍瑢闹┲氲牟妒承袨?、適應能力和捕食效果等方面詳細闡述其在農田保護中的重要作用,以期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 蜘蛛概況
1.1 敏捷的捕食行為
蜘蛛利用自身優異的捕食技巧和敏銳的感知能力,可在農田中迅速捕捉入侵的害蟲。其通常會選擇在植物葉片上或田間草叢中張網伏擊,這些網由蜘蛛體內分泌的蛛絲制成。蛛絲具有極強的韌性和黏性,能夠承受外來壓力,且不易被破壞[1]。在張網的位置選擇上,蜘蛛會考慮風向、光照、獵物活動規律等因素,最終選擇在最可能遇到獵物經過的地方結網,并通過網上傳來的微弱震動感知到獵物的位置和大小。捕獲獵物后,蜘蛛迅速從藏身之地出擊,運用其速度優勢和敏捷性,迅速到達獵物處。
農田蜘蛛常見的類型為游獵型蜘蛛,其具有發達的視覺系統,身體(尤其是腿部)長有細密的毛發,可以感知周圍環境的微小震動和氣流變化,幫助它們探測附近的響動,并利用自身的速度和敏捷性迅速接近害蟲,從而達到控制農田害蟲數量的目的。
1.2 較強的適應能力
在不同季節、不同類型的農田生境中,稻田蜘蛛都可生存和繁殖。這種適應能力使得蜘蛛在農田中的捕食活動能夠持續進行,且通過不斷調節捕食策略以適應環境變化,確保有效控制害蟲。
1.3 捕食效果顯著
麥田生境中,作為麥田害蟲(如蚜蟲、薊馬、飛虱、葉蟬)的天敵,蜘蛛可防止害蟲在麥田越冬傳代、避免害蟲在春季擴散至其他的生境。
稻田生境中,蜘蛛可以捕食多種稻田害蟲,如稻飛虱、稻蝗、蚜蟲等。根據稻田籠罩試驗,蜘蛛與飛虱在1∶10的情況下,每天可捕食2頭左右的飛虱;中等體型的擬環紋豹蛛(擬水狼蛛)與飛虱在1∶20的情況下,每天可捕食6頭左右的飛虱,6 d內,可使蟲口密度下降至88%左右。其不僅能控制大面積稻飛虱的危害,而且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等害蟲也有一定的防效[2]。
玉米田生境中,常見的蟲害有玉米螟、玉米根蟲、葉蟬、玉米蚜蟲等。玉米螟是影響玉米產量與品質最嚴重的害蟲之一。蜘蛛雖然不容易捕食成蟲階段的玉米螟,但可以捕食其幼蟲及待產卵的成蟲;玉米根蟲主要危害玉米的根部,但其在土壤表面活動的幼蟲和成蟲會成為地表或土壤層中蜘蛛的獵物;葉蟬和蚜蟲類的小型害蟲可以成群吸食植物汁液,嚴重時會導致玉米生長受阻。蜘蛛可有效地捕食這些小型害蟲,尤其是在玉米植株上活動的種群。
2 農田蜘蛛的發生種類及其消長規律
蜘蛛在農田中扮演重要的捕食性天敵角色。蜘蛛主要以各類中性害蟲為食,它們通過編織網或埋伏捕食的方式控制害蟲的數量。同時,蜘蛛通過調節農田中各種昆蟲種群的數量,保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有利于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此外,蜘蛛還能吸收環境中的有害物質,起到凈化土壤和水源的作用,對農田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2.1 麥田生境中蜘蛛的發生種類及其消長規律
麥田蜘蛛種類主要有擬環紋豹蛛、食蟲溝瘤蛛、類水狼蛛、隆背微蛛等。早春時節,蜘蛛開始從冬眠或低活動狀態中蘇醒,此時,麥田的蜘蛛數量較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作物的生長,蜘蛛的數量會逐漸增加。
在麥田生長中期,隨著生態系統內食物鏈的逐漸建立,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食物來源促進了蜘蛛種群的增長,其數量進一步增加。在麥子拔節至孕穗期間,作物為蜘蛛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其數量達到峰值。
小麥收割前后,蜘蛛的生境會因收割作業而受到干擾,一些地棲性蜘蛛的種群會暫時減少。一些蜘蛛可能會遷移至周邊的非耕作區域,以尋找新的棲息地和獵物資源。
2.2 稻田生境中蜘蛛發生種類和消長規律
稻田生境中,蜘蛛與稻田害蟲的發生周期相近,為稻田蜘蛛控蟲提供了條件。稻田蜘蛛種類主要有狼蛛科、盜蛛科狡蛛屬、園蛛科、蟹蛛科和肖蛸科等。
在水稻種植的早期階段,田地中的遮蓋物較少,蜘蛛多在接近土壤的區域(田間縫隙或土壤縫隙)活動[3]。隨著水稻種植或移栽稻插秧后,稻田周邊不同生境的蜘蛛會通過水流、風流、爬行等方式進入稻田。
稻田蜘蛛的數量會隨害蟲數量波動。水稻分蘗前,水稻植株群體小,田間害蟲數量相對較少,隨后蜘蛛種群數量隨害蟲數量增加而加速增長。水稻分蘗末,蜘蛛種群數量漸近高峰值。
2.3 玉米田生境中蜘蛛發生種類和消長規律
玉米田蜘蛛種類主要有擬環紋狼蛛、八斑球蛛、斑管巢蛛、草間小黑蛛等。在玉米播種后,隨著氣溫的升高和作物的生長,害蟲開始活動,從而為蜘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蜘蛛的活動和數量也逐漸增加。
在玉米生長的中期到抽穗期,玉米田為蜘蛛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和獵物資源,蜘蛛的數量達到高峰[4]。
玉米收割后,蜘蛛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減少,加之氣溫變冷也影響了蜘蛛的活動,其數量減少。
3 農田蜘蛛部分生物學特性
3.1 農田蜘蛛活動部位的分布
3.1.1 地面層
大部分蜘蛛種類喜歡在地面附近活動,如狼蛛通常在地表捕獵,不結網,它們依靠快速移動捕捉獵物。地面蜘蛛有助于防治對作物幼苗或根部造成不良影響的害蟲[5]。
3.1.2 低矮作物部分
部分蜘蛛喜歡在葉片交匯處、靠近地面的葉片和莖稈活動,捕捉飛行中的或是爬行的小型害蟲,如飛虱、蚜蟲、葉蟬等。
3.1.3 水面上
部分蜘蛛種類能在水面上移動,捕食在水面活動的昆蟲,例如,一些水蜘蛛會在水面上結網或直接在水面捕捉獵物。
3.1.4 農作物穗部位
在作物豐收季節時,蜘蛛可能會在農作物穗部位附近活躍,該部位對小型飛行昆蟲具有吸引力。
3.1.5 田埂和田邊生境
田埂是不同稻田之間的隔離帶,部分蜘蛛在此處活躍頻繁,在這些地帶結網或捕獵的同時,也可以作為其互相遷移的渠道。
3.2 農田蜘蛛的繁殖
蜘蛛的繁殖季節通常取決于氣候條件和季節變化。在溫帶地區,春末到夏初是大部分蜘蛛種類的繁殖期,農田生態系統為其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和棲息地,有利于蜘蛛的交配和產卵。
蜘蛛的繁殖行為因種類而異,常見類型有卵生和產卵后孵化2種。部分蜘蛛會儲備食物,以確保孵化后的幼蛛有足夠的營養供應。在繁殖季節,雄性蜘蛛會進行求偶行為,以吸引雌性蜘蛛的注意[6]。部分蜘蛛在交配后不久就會產卵,而其他則可能會存儲精子并在最適宜的情況下再產卵。此外,一些蜘蛛會對卵進行保護,直至幼蜘蛛孵化。
蜘蛛在生態系統中也面臨著各種天敵的威脅,如鳥類、蜥蜴、蜘蛛寄生蟲等。它們影響了蜘蛛的種群密度和繁殖能力[7]。為了抵御天敵的襲擊,蜘蛛會采取各種防御策略,例如,通過迅速逃離、蛛網結構設計、劇毒蜘蛛毒液等保護自身安全。
4 蜘蛛在農田控蟲技術方面的應用研究
蜘蛛在農田控蟲技術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其作為自然捕食者,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調控作用。通過引導和利用蜘蛛這一天然的生物防治因素,可以有效地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時維護生態平衡和促進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4.1 蜘蛛在農田控蟲技術方面的理論研究
在理論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在蘋果園、茶園、稻田和棉田等地對蜘蛛群落結構及動態進行研究,分析了植物生長期各個階段對蜘蛛群落的影響,為其在生物防治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998—2001年,南山對牡丹江地區農田蜘蛛種類進行調查,為黑龍江省大面積綜合防治害蟲提供了理論依據[8]。2010年,張欣穎等[9]在北京大興農區針對玉米農田生態系統中的蜘蛛群落結構特征進行研究,對影響蜘蛛種群變化的溫度和濕度2個氣象因素作了回歸分析,為實現以蛛治蟲奠定理論基礎。2018—2020年,洛芳珍等[10]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和慶陽市西峰區兩地的苜蓿田蜘蛛進行系統調查,建立了苜蓿田蜘蛛名錄,監測優勢蜘蛛的發生動態,并比較分析了苜蓿種植年齡對蜘蛛多樣性的影響,以期為苜蓿田蜘蛛的保護與利用提供理論依據。2021年,劉靖等[11]對貴州省稻田蜘蛛展開多樣性調查,研究水稻揮發物對稻田蜘蛛的選擇行為和對捕食能力的影響,為合理地利用稻田蜘蛛防治水稻害蟲的綠色防控技術奠定基礎。
4.2 蜘蛛在農田控蟲技術方面的實際應用
在實際應用方面,多地農民增加了農田周圍的生境多樣性,提供更多適宜蜘蛛生存和繁殖的環境,從而增加蜘蛛在農田中的密度[12]。農田蜘蛛數量的增加不僅可以幫助控制農田中的雜草,保持作物生長的通風、透光性,還能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質地,從而提高農田的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進而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同時,農民合理利用天敵蜘蛛,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使用,保持農田的生態平衡,減少了環境污染,并提高了農田的生態效益。農田蜘蛛的存在和活動促進了農田中的食物鏈平衡,有助于形成復雜的生態網絡,提高稻田生態系統的抗擾能力和穩定性[13]。
5 農田蜘蛛治蟲技術建議
對蜘蛛的早期研究主要包括蜘蛛種類的識別、數量統計及了解不同種類蜘蛛對不同害蟲的捕食效果[14]。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對綠色生態農業的研究,研究人員開始利用現代生物學和生態學技術深入探討蜘蛛在農田中的生態功能及其與害蟲之間的相互作用。并根據蜘蛛對農田的保護作用,提出以下保護蜘蛛、治理農田害蟲的相應策略。
5.1 生態恢復與優化
農民可通過改善農田周邊的自然植被、水體等生態環境,為蜘蛛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和棲息地,吸引更多的蜘蛛種群聚集于農田周邊,形成生態屏障,降低害蟲入侵概率。
5.2 引導多樣化種植
農民可在農田中實行多樣化種植,避免單一作物連作,減少害蟲的傳播和滋生,同時增加蜘蛛的食物來源,促進蜘蛛種群的多樣性發展。
5.3 合理施肥、科學用藥
農民應適量施用有機肥料和生物有機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養分含量,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和微生物數量,促進蜘蛛群體的繁殖和生長[15]。必要時,農民要合理使用生物農藥和植物提取物,選擇低毒性、對非靶生物友好的農藥,避免對蜘蛛等天敵的傷害,從而保持農田的生態平衡。
5.4 生態監測與評估
農民要定期對農田中的蜘蛛種群密度和多樣性進行監測和評估,了解害蟲和蜘蛛之間關系的變化,并制定相應的生態調控策略。
5.5 增強保護意識
農民對蜘蛛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作用的認識是推動蜘蛛控蟲應用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教育和培訓,增強農民對有益生物的保護意識,提升其保護有益生物的能力,從而維護農田生態系統平衡和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6 結束語
通過科學、合理地利用蜘蛛這一天然的控蟲資源,結合生態修復和生態管理措施,增加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未來,農業生產應更重視蜘蛛的生態價值和生物防治潛力,積極推廣蜘蛛在農田控蟲中的應用技術,實現農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童賢明,馬燕,高鵬舉,等.北方寒地水稻潛葉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控技術[J].當代畜牧,2021(2):61-64.
[2] 張策.黃河下游農區三種生境蜘蛛多樣性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22.
[3] 龍武賜,李天依,黎淳,等.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對5種農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樣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2021,29(3):483-491.
[4] 張鑫.農田景觀格局對地表步甲和蜘蛛多樣性影響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7.
[5] 張俊喜,成曉松,高波,等.江蘇稻田蜘蛛控蟲技術研究與應用[J].農學學報,2019,9(4):39-42.
[6] 孫政,賴忠曉,趙曉敏,等.渭北旱塬蘋果病蟲害全程生物防控技術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農業科學,2023,56(6):1102 -1112.
[7] 楊文強.宣漢縣玉米共性有害生物防控技術初探[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5):182-183.
[8] 南山.牡丹江地區農田捕食性蜘蛛種類調查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03(3):26-28.
[9] 張欣穎,李凱,曹玉成,等.北京農區玉米蜘蛛群落結構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2(5):63-67.
[10] 洛芳珍.苜蓿田蜘蛛物種多樣性調查及優勢蜘蛛的發生動態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0.
[11] 劉靖.貴州省稻田蜘蛛多樣性調查及優勢種對水稻揮發物的選擇行為[D].貴陽:貴州大學,2021.
[12] 黃蘭媚,閆雪影,樊林染,等.植草帶寬度對蜘蛛和步甲群落動態及比鄰玉米田害蟲發生的影響[J].生態學報, 2024,44(3):1079-1091.
[13] 張茂,周谷春,龍見坤,等.黔西北人工草地蜘蛛物種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關系[J].生態科學,2023,42(5):74-83.
[14] 吳筱萌,徐悅,程鴻浩,等.六種茶園茶尺蠖與其蜘蛛類天敵的空間和數量關系[J].浙江農業學報,2023,35(6): 1349-1359.
[15] 房超琦,楊寧,李瑞,等.魯南地區小麥紅蜘蛛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23(4):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