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浙江省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的建設對于提高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慈溪市省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設現狀,重點從政策和配套資金支持、部門協作、基層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等方面初步探討了縣級氣象部門在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設中的難點和堵點,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意見,以期高質量推動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的建設工作。
關鍵詞: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高質量建設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7–0-04
我國農村氣象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受災地域廣,防災減災能力不強,防災減災救災任務艱巨。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是關系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加強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是氣象部門落實氣象防災減災社會化管理職責的具體舉措,有利于解決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問題,守好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通過浙江省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以下簡稱氣象標準村)的建設實踐,可以有效激發村級基層政權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增強廣大群眾在氣象防災減災意識和提升其在救災工作中的參與感,為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找到堅實的抓手和落腳點[1-3]。
氣象標準村建設從村(社區)基本情況、制度機制建設、防災準備、避災設施、科普培訓和典型案例等方面著手,又對應急預案、氣象風險地圖和氣象服務站、避災設施等18個環節進行細分,從軟硬件建設等各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全流程考評。同時,在考核評分中強化對創建質量的綜合考核,有力推動了基層氣象標準村各項工作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在此基礎上,2022年又在預警分鄉鎮、網格+氣象、應急聯系反饋和宣傳指導等方面進行氣象標準村建設提標升級。2023年進一步優化為預警分鄉鎮、網格+氣象、復核檢查和宣傳指導,要求“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影響區域精細到鄉鎮,影響程度細化量級、有風險提示”“有直達鄉鎮的重大氣象災害‘叫應’服務機制,并落實到位;鄉鎮根據氣象預警及時開展針對性部署,措施到村”。預警信息直達推送網格,通過突發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直聯網格員業務平臺實現推送或通過氣象預警短信實現推送。氣象預警傳播等工作納入網格員工作職責,收到預警后及時通知群眾。同時,在全省全面開展對現有氣象標準村的復核工作,進一步由“好不好”向“可持續”轉變,推動氣象標準村建設工作高質量可持續發展[4-5]。
1 慈溪市氣象標準村建設的現狀
慈溪市在全國標準化氣象災害防御鄉(鎮)和浙江省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鄉鎮(街道)建設全覆蓋的經驗基礎上,于2012年開始啟動氣象標準村建設工作(圖1、圖2),并于2017年開始將其列入慈溪市級對鎮(街道)的績效考核,經過10余年的累計,截至2023年底共成功創建236個氣象標準村。
回顧慈溪市氣象標準村建設全過程,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2012—2018年是氣象標準村建設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創建主要為配合《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1—2015年)》的貫徹落實,依據2014年出臺的《美麗鄉村建設規范》和2016年出臺的《鄉村氣象防災減災建設規范》2個浙江省地方標準,對建立完善的鄉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增強鄉村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鄉村氣象災害宣傳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此階段需要創建氣象標準村的負責人將材料收集匯總成WORD或PDF文檔,創建標準逐步由摸索轉向明確清晰、申報材料逐步趨于完善,但存在資料復雜煩瑣、標準不一、格式多樣的弊端。同時,由于基層信息員基礎不強和學歷水平相對較低,創建壓力較大,此階段慈溪市共創建氣象標準村59個。
2019—2021年是氣象標準村創建的提速階段,以2019年《美麗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指南》國家標準實施為依據,該《指南》由浙江省氣象局牽頭起草,以浙江安吉縣“美麗鄉村“建設為樣本,全面解析了美麗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有關概念的內涵和界限。其內容提煉為基礎能力、風險識別與防范、信息傳播與反饋、氣象災害應急、氣象培訓科普5個方面的具體建設,更具有普遍性和指導性,基本上適于用全國范圍內以村級行政單位的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建設。以此為依據建設氣象標準村申報系統,實現網上填報,資料歸類明確、標準統一、形式歸一,有效減輕了基層負擔,此階段慈溪市共創建氣象標準村98個[6]。
2022年開始氣象標準村創建進入提標升級階段,以浙江省氣象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氣象服務能力提升實施方案(2022—2024年)》為標準,提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要有效融入鄉村治理體系和進一步落實標準化村提標升級新要求,在追求提高標準村覆蓋率的同時,提高標準村創建的質量。在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積累,在現有氣象標準村的基礎上,2023年正式開展對原有氣象標準村的實地復核,每年以10%為指標滾動開展,以此有效提升村級氣象災害防御硬實力和持續性,增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監測能力和鄉村極端天氣防范應對能力。此階段慈溪共創建標準村79個。
從慈溪市域范圍來看,慈溪市氣象標準村的覆蓋率(村、社區總數以2023年初慈溪市民政局的公布數據為準)為70%,遠低于相鄰的寧波市鎮海區(90%),略低于余姚市(71%),距氣象高質量發展要求差10%,氣象標準村建設工作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從鎮(街道)創建分布情況來看,慈溪市轄18個鎮(街道)氣象標準村創建覆蓋率差距較大,這主要是因為不同鎮(街道)所轄村(社區)數量存在較大差異,如周巷鎮和觀海衛鎮各轄40余個村(社區),而有的鎮轄區內村(社區)數不到10個。村(社區)數量少的鎮(街道)覆蓋率較高,其中,長河、橋頭、匡堰、勝山、逍林5個鎮實現了氣象標準村的全覆蓋,古塘街道、掌起鎮、附海鎮、崇壽鎮氣象標準村的覆蓋率也超過85%,而觀海衛鎮氣象標準村的覆蓋率僅為50%(表1)。
同時,由于慈溪市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村(社區)也處于不斷動態變化中,如附海鎮2022年已實現全覆蓋,2023年新增海聯社區。而觀海衛鎮和周巷鎮由于所轄村(社區)數量較大、氣象標準村覆蓋率較低,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圖3)。
2 氣象標準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部門間協同性不足
當前,浙江省除氣象部門有省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設任務,應急管理、住房和城鄉建 設、農業農村等部門也在開展防災減災綜合示范社區創建和美麗宜居示范村創建工作。在創建考核標準中,氣象標準村中的氣象防災減災風險地圖與應急管理部門負責編制的防汛抗臺形勢圖有不少相似之處,后者加上氣象元素后,可以基本供氣象標準村創建使用;而氣象標準村中的“應急計劃、演練”考核標準則可以充分借助應急管理部門管理應急預案和開展全市性演練的優勢,以3年為周期,拓寬演練范圍,充分發揮資源共享優勢。
但由于部門合作不夠深入,難以形成合力,導致各自為政,甚至出現重復建設,客觀上加重了村級基層組織負擔,造成人力、物力資源浪費,同時也使得基層組織對創建工作產生抵觸性情緒。
2.2 對基層政策性支持不足
氣象標準村創建,主要是根據每年的《浙江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考核細則》要求,在考核中層層分解、夯實責任,確定當年氣象標準村創建指標,以此推進省級氣象防災減災標準村的創建工作。
但是,氣象標準村創建主體責任僅落實到縣級層面,縣級創建主體基本上以當地氣象部門為主,未落實到鄉鎮一級,作為創建主體村(社區)更是無法涉及。通過對寧波市各縣(市、區)和別的地區氣象部門的調研,了解到各地區財政情況差異較大,作為創建主體的縣級氣象部門利用的資源也各有差異。
在氣象標準村建設過程中,有的地區利用考核杠桿將標準村創建納入對鄉鎮的績效考核(如慈溪),有的地區利用財政資金對創建村實行一定的補助(貼),有的地區聯合應急等相關職能部門共同推進。但大多數縣級氣象部門缺乏抓手,僅通過與鄉鎮建立的工作關系來推進氣象標準村建設。
此外,不少縣(市、區)行政區域內還設有上級政府設立的管委會、高新區等省、市級功能區,造成縣級氣象部門無法在其管轄范圍內進行有效創建。如慈溪市行政區域內設有前灣新區,縣級氣象部門無法直接在前灣新區開展氣象標準村創建,造成一定區域的局部空白,客觀上降低了慈溪市氣象標準村的覆蓋率。
2.3 資金支持不足
氣象標準村創建所需的硬件投入、各類氣象資料上報、氣象災害風險地圖設計、開展氣象科普、村級氣象服務站正常維持、基層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等,均需要資金投入[7]。但由于氣象標準村建設和維持所需經費未納入地方政府財政預算,同時近年來鎮(街道)財政債務的壓力,導致創建和維持工作多浮于形式,更多地停留在臺賬上,對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維持投入不足,造成隔年復查時需重新建設,從而導致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2.4 創建工作“最后一公里”亟待加強
氣象信息員在氣象標準村建設和維持中承擔重要角色,但大部分氣象信息員,尤其是部分山區村級信息員,年齡整體偏大、學歷低、待遇低,人員變動頻繁,無信息員兼職補助,無有效行政管理手段,極大制約了創建工作的開展。
以2022年慈溪市氣象信息員構成為例,高中及以下學歷占總人數的20.5%,50歲以上占總人數的13.0%。
盡管每年都對氣象信息員通過集中統一培訓和鎮(街道)委托培訓等方式開展,全員履職能力有所提升,但現代化信息設備使用率低,導致預報預警傳播速度遲緩、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更新不足等現象仍較為突出,造成氣象災情少報或基本不報,從而導致氣象信息員無法在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中發揮出應有作用。同時,由于氣象信息員對村民開展氣象科普能力不足、村級組織對氣象科普投入不足、氣象部門無法實現標準村科普宣傳全覆蓋等原因,導致部分群眾對氣象防災減災意識仍較為薄弱。
3 氣象標準村建設的改進建議
3.1 加強氣象標準村建設的政策可持續性
以人民為中心,全力做好農村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升鄉村氣象災害防御的硬實力,增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氣象監測能力,推進突發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向農村基層延伸,并結合基層綜合治理平臺網格的優勢,全面增強鄉村極端天氣防范應對能力。
加強省、市制度建設,出臺相關政策解決基層縣級氣象部門氣象標準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堵點,在保持現有創建工作業務指導以縣級氣象部門為主的前提下,將考核進一步向鄉鎮延伸,通過獎勵調動村級創建人員的積極性,調動公共資源,履行政府管理職能,全面加強鎮級基層政府在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作用[8]。
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力度,從組織上、經費上落實氣象信息員兼職體系,增強氣象信息員在氣象科普宣傳、災情上報及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方面的作用,更好地解決氣象預警傳播“最后一公里”問題。將氣象標準村建設納入各地鄉村振興建設整體規劃中,與鄉村振興、美麗宜居示范村一并規劃、一并建設、一并申報,保障氣象防災減災建設經費的投入和保障,將“要我建”轉變為“我要建”,穩妥推進氣象標準村建設工作“政府化”。
3.2 加強部門合作
在氣象標準村創建過程中應發揮氣象、農業農村、應急管理、自然資源和規劃、科學技術協會等職能部門各自優勢,加強調查研究,梳理各類標準化建設標準,抓同融異,避免重復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作用、有效減輕基層負擔,從而有效提高村(社區)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完善鄉村防災減災部門合作機制,推進部門間氣象監測規劃統籌和共享,實現資料共享。
3.3 創新標準村驗收方式
在審核電子化臺賬、完善系統申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修改創建臺賬的標準,將不適應新時代需求的資料淘汰出局,并增加相應適應新時代的內容,需嚴把氣象標準村創建質量關。
此外,氣象部門應聯合應急管理、農業農村等部門,根據《標準化村建設評分規則》等文件,改簡單復核為多部門實地抽樣的方式進行核對驗收。采取標準村分等級亮牌和準入退出機制,抓落實見成效,真正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標準村創建新機制。
4 結束語
浙江省氣象防災減災標準化村(社區)建設是提升基層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的重要舉措,是浙江省氣象局貫徹落實浙江省委、省政府貫徹“兩山理論”,“美麗鄉村”建設戰略部署,積極融入“美麗鄉村”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慈溪市通過氣象標準村建設,能有效發揮村(社區)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落實氣象災害防范軟硬件建設,增強市民災害防御意識,有效降低氣象災害風險和危害,提高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安全感,為建設共富共美新慈溪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劉玲,鄒琳,林嘉寶.南昌市標準化氣象防災減災示范校園建設實踐與思考[J].決策探索,2018(10):73-74.
[2] 戚妍妍.防災減災示范社區的城市氣象服務標準可行性分析[J].品牌與標準化,2023(2):187-189.
[3] 林潔,張正星,張俊.龍山縣:奮進接力在防災“戰場”筑起嚴密防線[J].湖南安全與防災,2020(6):22-23.
[4] 李曉婷,蘭雅萍.淺談標準化鄉鎮氣象服務站在當前農村防災減災作用[J].福建熱作科技,2019,44(4):65-67.
[5] 唐雙雙,黃洋博,文革.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公共氣象服務現狀及問題分析[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20(9):165-166.
[6] 張瑩,江杰,葉戴麟,等.GB/T 37926—2019《美麗鄉村氣象防災減災指南》國家標準解析[J].浙江氣象,2020,41(1):27 -29.
[7] 李曉婷,蘭雅萍.淺談標準化鄉鎮氣象服務站在當前農村防災減災作用[J].福建熱作科技,2019,44(4):65-67.
[8] 郭飛,汪悅國,謝韶,等.茂名市鄉鎮氣象服務站建設現狀與對策思考[J].南方農業,2019,1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