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過去,又到了開學的時間,學生們迎來了新的學年。對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這更是他們正式開始求學之旅的重要時刻。那么,在古代,學生都是怎么入學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古代學子上學的事。
“入學禮”是古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通常包括正衣冠、行拜師禮、凈手凈心、行開筆禮等流程。
古代入學禮的第一步,叫“正衣冠”。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先正衣冠,再做學問,只有衣冠整潔才能靜心做好學問,這是古人的共識。整理好衣冠,學童們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學堂。
“正衣冠”,表示對老師、知識的尊敬?!对娊洝分杏性娋洹扒嗲嘧玉?,悠悠我心”,其中“子衿”就是周朝學子的服裝,為青色交領的長衫。此后“青衿”也成為北齊、隋唐、兩宋時期的學子服。
到了明代,為了便于管理,國子監規定學生要穿統一的制服,這種“校服”叫“襕(lán)衫”,也寫作“藍衫”或“襤衫”。襕衫的樣式由明太祖朱元璋親自選定,中間為玉色,取“君子比德如玉”的美好寓意。
古代學子入學也要隨身帶好書包。現代的書包風格多樣、功能強大,相比之下,古代的“書包”就簡單一些。最常見的就是“包袱”,把書裹起來,往肩上一扛就能上學了。如果裝筆墨紙硯,就升級為了“褡褳(dā liɑn) ”,可用來分開存放學習用具。
如果帶的書很多,或者上京趕考,就要用到“篋笥(qiè sì)”,來裝更多貴重的書?!昂D笥”就是書箱,規格兩層或三層不等,內部空間合理,縱橫排列、有疏有密,書寫用具和書籍被分別放在不同的格子里。
書箱是知識和身份的象征,每個讀書人都將它視若珍寶。
入學堂之后,便要行拜師禮。學童們在先生的帶領下,先拜孔子先師,再拜先生。古時候,拜先生可不能空手去。開學那天,父母會早早為學童準備好“束脩(xiū)六禮”,分別是芹菜(寓意業精于勤)、蓮子(寓意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紅運高照)、紅棗(寓意早早高中)、桂圓(寓意功德圓滿)、干瘦肉條(表達弟子的心意)等。到了拜先生那會兒,學童只需要把準備好的拜師禮拿出來就好。之后,便是學童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行過拜師禮后,學童們需要根據先生的要求,將手放入水盆中,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寓意著“凈手凈心”,希望學童們在日后的學習中去除心中的雜念,從而發憤圖強,認真學習。
最后一個儀式,是開筆禮。首先,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童眉心處點上紅點。朱砂點痣,取的是古語中“智”的寓意,希望能開啟學童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學習一點就通。接著是“描紅開筆”,先生會握住學童的手,教他們寫出第一個字——人。古代的整個入學儀式里,每個步驟都含有尊重知識、尊敬師長的意思。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了拜師求學,古人往往要背著裝著筆墨紙硯的行囊,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相比之下今天的我們是多么幸福!希望所有同學在新的學期能夠刻苦學習,快樂成長,收獲滿滿的知識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