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津戰役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中最后一個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連同遼沈、淮海戰役的勝利確立了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局面,為新中國定都北平舉行了奠基禮。平津戰役以其輝煌戰績永載中外軍事史冊。
1948年11月初,隨著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戰場全境解放,淮海戰役順利進行,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已成驚弓之鳥。為了實現抑留傅作義集團于華北地區,就地殲滅,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的領導指揮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百萬余人,在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長達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華北國民黨傅作義集團發起戰略性決戰。歷時64天,經過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共殲滅、俘虜、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余人,基本解放了華北全境。
打開波瀾壯闊的戰斗畫卷,鋪陳出一幕幕氣勢恢弘的激戰場面:有我華北軍區戰士不畏嚴寒以血肉之軀三次徒涉大洋河;有16歲犧牲烈士鐘銀根在被炮彈炸斷雙腿的情況下四次將紅旗樹立的英雄壯舉;還有在兵力條件懸殊的情況下與敵軍貼身肉搏,堅守陣地12小時的浴血奮戰;還有眾多如支前模范戎冠秀老人那樣的軍民魚水情深、人民群眾全力支前的感人事跡。平津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戰略決戰軍事思想的勝利,是廣大指戰員英勇作戰,東北、華北地區人民群眾鼎力支援,中共平津地下黨組織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其他戰場人民解放軍密切協同的結果。

平津戰役連同遼沈、淮海等重要戰役的勝利,確立了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也為中共中央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進北平創造了條件。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人民解放軍總部,從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遷至北平,中國革命開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決定在天津修建平津戰役紀念館,并責成北京軍區牽頭,會同北京市、天津市共同完成建館工作。1995年11月29日工程奠基,1997年7月23日建成開館,館名由聶榮臻元帥親筆題寫。

平津戰役紀念館占地面積4.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由勝利廣場、主展館、多維演示館和軍威園四部分組成。開放式勝利廣場呈半圓形,反映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歡慶勝利以及軍民共慶解放的弧形花崗巖浮雕分列前廣場兩側,兩根高12米的圓柱構成勝利門,柱頂分別佇立著高4.7米的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戰士鳴槍歡慶勝利的塑像。勝利廣場中心64米高的紀念碑直插云霄,象征著平津戰役歷時64天;長城造型的基座上有一組巨型鋼環,象征著平津戰役中產生的“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綏遠方式”。廣場東西兩側有寬20米、高11米的《并肩作戰》、《人民支前》大型群雕以及火炮、坦克、裝甲車等兵器布列。
主展館為高22米的三層建筑,基本陳列內容共分為:序廳、戰役決策、戰役實施、人民支前、英烈業績、偉大勝利六個部分,通過1087件(套)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沙盤、圖表、景觀、雕塑、畫作等輔助展品,準確、客觀、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戰役的過程。多維演示館是亞洲第一大球體建筑,高43米,直徑50米,運用聲、光、電高科技與多元化視聽藝術手段,把全景式銀幕環球電影與背景畫和微縮景觀結合起來,氣勢恢宏地演示平津戰役多維空間歷史畫卷。軍威園位于館西側勝利花園內,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總體呈長方形。園內陳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捐贈的大型兵器展品16件。
平津戰役紀念館現有藏品1.1萬余件(套),其中國家一級25件(套),二級40件(套),三級274件(套)。藏品以革命文物為主體,涉及平津戰役期間的武器裝備、名人遺物、文獻手稿、書刊傳單、資料書籍、歷史照片等20大類,具有極高的展示和研究價值。

作為緬懷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的生動課堂、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場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開館至今,共接待國內外各界觀眾2600多萬人次,5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蒞臨紀念館參觀視察。
平津戰役紀念館開館以來,先后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先進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以及入選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和天津市首批紅色資源名錄等60多項榮譽稱號。

2024年2月2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平津戰役紀念館進行考察,前后歷時85分鐘。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到訪,正值平津戰役勝利75周年之際。他強調,對中國革命戰爭史要學而時習之,珍惜來之不易的紅色江山,發揚革命傳統,增強斗爭精神,勇于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
參觀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認真地觀看每一幅照片和每一件文物,期間還不時向工作人員詢問相關細節。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史、軍史非常熟悉,在談到平津戰役中主要戰斗的背景和過程時,脈絡清晰,娓娓道來;在提到雙方戰略得失及指揮員的特點時,信手拈來、如數家珍;在看到天津戰役中人民解放軍采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圍殲,先吃肉后啃骨頭”的作戰方針,僅僅歷經29個小時的激戰,就會師于金湯橋,將國民黨守軍原本以為固若金湯的防守打得潰敗如山倒,習近平總書記贊嘆:“軍隊打的就是士氣!”
兵戈火力之戰,也是民心向背之爭。1949年毛澤東同志回答“用的是什么妙計”時說,打仗沒有什么妙計,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計。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展板前,習近平總書記駐足良久,說:“民心最重要。”
展館內,看到炕桌、鍋碗、木榔頭、紡車、米袋子……萬千鄉親“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的場景,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戰爭勝利確實靠后勤,靠老百姓。”那一刻,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有著強烈而深厚的為民情懷和歷史擔當,那些為新中國成立做出巨大犧牲的普通民眾一直在他的心中。

在展館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一定要牢記革命先輩為中國革命事業付出的鮮血和生命,牢記新中國來之不易。”“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初心如磐,念茲在茲。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要把先輩們的英雄故事講給大家聽,講給年青一代聽,激勵人們堅定不移跟黨走,為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這次看了平津戰役紀念館,三大戰役紀念館我都看了。三大戰役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以經典之作載入史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已先后到過多個紅色場館,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對這些歷史都很早就了解,但還要學而時習之,反復琢磨、吸取營養,從中去提煉、去升華我們的領悟。”“作為紅色場館的管理者,不能只是簡單地把場館看護好,而是要深入挖掘革命精神,把紅色資源傳承好、利用好并宣傳好”。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平津戰役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大家紛紛表示,將以總書記此次考察為契機,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充分利用各項紅色載體,深挖紅色資源,廣泛宣傳革命事跡,開展“六進”巡展等多種形式的宣教活動,用心用情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廣大黨員、團員、少先隊員從紅色歷史中汲取豐厚滋養和強大精神力量,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一是加強史料整理,繼續策劃推出主題鮮明的展覽。在2022年和2023年推出10多個展覽,《紅色醫藥文化遺存展》成為天津唯一入選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沽上烽火——黨領導人民武裝在天津的戰斗歷程(1927-1949)》專題展覽,完整展現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天津軍事武裝斗爭歷史,填補了研究的空白。《共和國“戰神”——人民炮兵光輝歷程展》是全國革命類紀念館中首次以炮兵單一兵種作為主題的軍事類展覽。開館以來,平津戰役紀念館新征集到武器裝備、文獻手稿、獎章紀念章等文物1822件(套),從中甄選精品文物339件(套),策劃推出了《征藏傳承——平津戰役紀念館新征藏品展》,這是迄今展出文物數量最多的臨時展覽。

二是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將紅色故事講細、講實、講活。延展文物、人物、戰史背后的故事,對軍事將領、革命人物、支前模范的事跡,革命文物蘊藏的深刻內涵,親歷者的口述史等進一步整理并融入到講解當中。利用天津解放日、平津戰役勝利日、清明節、全國烈士紀念日等重要節點,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在公眾號開設“文物故事中的平津戰役歷史”專欄。以平津戰役歷時64天為主線,精選珍貴革命文物,共刊登文物故事64篇。舉辦了“革命文物故事大家講”線上視頻展播活動。邀請6位青少年學生講述館藏革命文物的故事,用孩子們的真情實感感受英雄的精神,傳播他們的事跡。
三是融合思政教育,打造紅色課堂。在堅守主陣地的基礎上,努力開創“館內外融通,線上下覆蓋,全時段服務”新平臺,積極與國防大學、武警指揮學院、天津大學、天津市委黨校等300多家單位結成共建關系,建立教學實踐基地;與中國人民大學、香山革命紀念館、南開大學、河北師范大學、西柏坡紀念館5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京津冀館校融合“大思政課”建設聯盟,創新了紀念館、博物館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構建館校全方位實踐育人共同體,打造了“六進”、“研學”、“科普”、“文創”、“思政”新品牌,走出了一條“共建、共育、共享、共贏”的新路子。
今年,我們邀請天津博物館、天津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京津冀的10多家博物館、紀念館和大學院校加入大思政聯盟,并在平津戰役紀念館組織召開“京津冀大思政課聯盟大會”,把此項活動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品牌,擴大影響。借助革命3D文物網站、視頻、圖片繼續深入開展“革命文物進校園”活動。今年,我們走進了10個區,50多所大中小學校,受眾學生3萬余名。先后與天津大學、南開大學、黃埔軍校同學會等20多家單位簽訂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協議,為2萬多名共建單位黨員、學員提供參觀服務。平津戰役紀念館“青春火炬”思政課入選全國“大思政課”優質資源精品項目。我們將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拓展和深化,樹立品牌,打造招牌。
四是推出“六進”巡展活動,將精品展覽送到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軍營、鄉村、學校,讓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需求的觀眾,足不出戶就能看到各種題材的展覽,其形式新穎、展出靈活、講解便捷的特點,受到觀眾廣泛歡迎。近三年來,我們先后將20多個精品展覽送到全市18個區縣的200多個機關、學校、軍營、街道、社區、村鎮,累計巡展500多次,義務講解近300場,專題宣講、講座100多次,受益民眾100多萬人次,觀眾滿意度達到100%。
五是打造“平小津紅色課堂”品牌,將紅色課堂送到機艙、高鐵、地鐵、影院,形成多元立體宣傳新模式。與天津航空聯合打造了“平小津紅色講堂進機艙”主題活動,在航班上開設“空中黨課”,開創了天津“六進”活動的先例,被天津電視臺譽為“最高推介”;聯合中尚傳媒利用全市地鐵電視媒體資源,發布了“平小津移動數字課堂”,今年,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在天津現有9條地鐵全面發布;與南開大悅城金逸影院聯合打造的“平小津紅色影廳”已于1月31日正式揭牌。將以平津戰役勝利75周年、建黨103周年、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三個重要時間節點為亮點,通過多方位、大密度宣傳,打造觀眾記憶熱點。我們將在原有基礎上,繼續開發線上創意場景活動。上線聾啞人同步手語講解視頻;繼續打造好“平小津科普課堂”品牌。
六是搭建“平津戰役紀念館革命文物數字展示平臺”,推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專題云展覽,讓公眾可以隨時隨地“進”館參觀,聆聽革命故事,打造永不閉館的紅色紀念館。
我們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以線上展覽的方式陸續展示紅船精神、八一精神、韶山精神、井岡山精神,方便觀眾觀看、學習,充分發揮紅色陣地作用,持續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走深走實,為祖國母親75歲生日獻上最誠摯的祝福,為“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在新征程上,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轉化為推動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的強大動力,以更加昂揚奮進的姿態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在津沽大地書寫文化建設的時代華章,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凝聚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動能,不辱身擔之職,不負應盡之責!
(執筆人:王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