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時期,由于經驗不足和戰爭環境,各根據地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財政不統一,財務管理較混亂。為扭轉這種局面,各級地方蘇維埃政府成立了財政(經濟)審查委員會。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為加強財政財務監督,先后設立財政部審計處、審計委員會、中央審計委員會等審計機構,其規格地位逐步提高,獨立性權威性逐步加強,最終形成了從上到下,包括部門單位內部審計組織在內的較為完整的審計組織體系。
蘇區審計機關建立后,圍繞預算、決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財政的統一,積極開展審計工作。中央審計委員會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審計項目,審查、稽核中央和各級蘇維埃政府預決算,審查中央各機關、團體的財政收支,審查國家企業的財務收支,開展對節省運動的專項審計監督,開展反貪污浪費斗爭,配合工農檢察部查處一批貪污腐敗分子,有效規范了財政收支,遏制了貪污浪費和腐敗現象,有力支援了蘇區的反“圍剿”戰爭,促進了蘇維埃廉政建設,使蘇維埃成為“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
中央蘇區是新中國紅色審計事業的搖籃,孕育發祥了新中國人民審計事業的機構雛形、制度樣本、實踐源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審計委員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的前身;當年探索實施的審計條例、審計制度等,是新中國人民審計制度的初始樣本;當年開展的卓有成效的審計監察等實踐,是新中國人民審計事業的初始經驗,共和國人民審計從瑞金走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審計,萌芽于早期工人運動組織中開展的內部審計工作。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新生的紅色政權為加強財政經濟監督,防止貪污腐敗,逐步建立起具有較高獨立性和權威性的審計機構,構建了包括部門單位內部審計在內的比較完備的審計監督制度和體系,制定頒布了中國紅色政權第一部審計法規《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審計條例》,緊張而有序地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審計監督工作。
(一)建立財政經濟審查委員會
1931年11月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地方蘇維埃政府暫行組織條例》,規定統一財政制度,要求統一國庫制度、統一會計制度和統一審計制度,明確規定將通過審計監察制度進行財政監督,審計監察工作有了法理依據。《地方蘇維埃政府暫行組織條例》還明確規定,要在各級政府內設立財政審查委員會,負責“審查各級蘇維埃政府的財政”。其中第51條明確規定了審查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審查預算和決算。蘇區的審計工作從開創之時起,便肩負著嚴肅財經法紀、遏制貪污浪費、推動蘇區經濟建設的光榮歷史使命。
(二)設立審計處和審計科
1932年8月17日,人民委員會第22次常務會通過了《財政部暫行組織綱要》,共14條,主要包括財政體制、財政職責、內設機構等方面內容,根據配合財政工作的需要,在人員配備上,審計處設處長一人,審計科設科長一人。在中央財政部之下暫設審計處;省財政部之下設審計科;縣財政與省同,但不設審計科。審計處作為中央財政部的主要經濟監督職能機構之一,其主要職能為:審核國家總預決算,檢查會計賬目,審核國家預備費支出,檢查國庫現金和存款。
(三)成立中央審計委員會
1934年1月21日至2月2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會議再次重申,在財政政策上,“應該使一切蘇維埃人員明白貪污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次大會正式選舉成立中央審計委員會。大會閉幕后第二天,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會上選舉阮嘯仙為中央審計委員會主任。
中央審計委員會主要職責是審核國家的歲入與歲出,監督國家預算的執行,組織結構為:“審計委員會由五人至九人組成,由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任之”;“審計委員會設立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其他職員按需要設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組織法》規定,中央審計委員會處于與人民委員會同等的地位,即與人民委員會、最高法院同屬于中央執行委員會直接領導下的三大權力機關。
(四)頒布第一部審計法規——《審計條例》
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之前,地方蘇維埃政府先后對加強財政經濟監督作出了決議、指示。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制定了與審計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蘇維埃審計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標準。1934年2月20日,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號命令公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會審計條例》(簡稱《審計條例》),這是蘇維埃政權的第一部審計法規,標志著蘇維埃審計制度更加完善,審計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中央審計委員會成立后,根據《審計條例》賦予的“為保障蘇維埃財政政策的充分執行,裁判檢舉貪污浪費的行為,使財政收支適合于目前革命戰爭的需要”的職能,陸續開展了一系列審計監察實踐活動。
(一)對各級政府部門進行審計監督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財政條例》明確規定,“各級行政經費,各軍伙食雜用等經費,統由各該部的財政機關造具預算”,各級財政機關在執行預算計劃后,應按照一定的規章編制決算表,“無預算決算者不給錢”。中央審計委員會實行嚴格的審查制度來防止政府浪費,一切政府機關經費的開支都必須嚴格審查,預決算審查就是其重要的監督手段。除對中央部門預決算審查監督外,中央審計委員會還同時對粵贛省和瑞金縣的預算進行了審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辦公費下的郵電一項,粵贛省審計前后比較,節省了56%,等等,明顯體現了審計監察工作的作用。
通過預決算審計,各部門各地方各級在執行預決算制度上的自覺性明顯提高,臨時中央政府對蘇區經濟的整體把握力度也上了一個臺階,也有力地改進了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杜絕了浪費等現象,推進了節省運動。
(二)認真開展綜合審計監督
為了保證革命戰爭的需要,監察國有企業中存在的貪污浪費現象,就必須強化審計監察手段。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34年初,中央蘇區內的大小國家工礦企業有32戶。中央審計委員會直接對中央印刷廠、造幣廠、郵政總局、貿易總局、糧食調劑總局等部門的財務收支狀況進行審計監察。如中央印刷廠有支出預算,無收入預算。該廠印刷《紅色中華》一期,只需油墨12磅,而報賬為24.5磅,排字只7.5工,而報賬為12工;又如“郵政總局去年十二月決算存余三百多元,沒有轉入一月份的賬”;再如“中央造幣廠對于國幣的鑄費是多少?合算不合算?”等等。
對審計發現的問題,中央審計委員會在1934年3月27日的《紅色中華》上發表——《審查國家企業會計的初步結論》作出結論:“上列諸廠局不明了本身在蘇維埃經濟上的性質和作用,不知道也不考察產品的成本,不知道計算盈虧,有錢就用,沒錢向國家主管機關要”,“沒有從斗爭中去抓住各廠局的特殊性質與缺點,來從積極方面整理賬簿,建立會計制度和管理制度,以致貪污浪費現象無法肅清,官僚主義的領導方式未能徹底轉變”。這反映出中央蘇區的統一財政工作仍然存有缺陷。而通過中央審計委員會的財務收支審計,對國家企業和群眾團體加強自身管理和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這也是蘇區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開展專項審計
專項審計是針對特定委托事項開展的專門審計。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委托,1933年底,中央審計委員會對上半年的節省運動開展了專項審計。在對中央各部3月份節省情況的審核中發現,“3月份實支總數與2月份比較,節省2962.6元,達到40%”。此外,對于中央蘇區臨時中央政府提出的從4月至7月節省行政費80萬元的任務完成情況的專項審計監察工作,審計委員會在總結報告中認為,4月至7月的節省運動,節省款包括各部門繳納的捐助、自繳伙食費及已開支的工資、津貼而又自動繳還的等等。總體上來看,這次的專項審計監察工作表明,節省運動不僅完成了80萬元計劃,而且可以說是幾乎翻番了,達到了130萬元以上,且“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出來了”,“這一成績比節省的金錢還要大,這是偉大的成績,不能以數字估計的”。從上述實踐活動中可以看出,中央審計委員會的專項審計監察工作,對加強財政管理,反腐反貪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央蘇區時期,臨時中央政府組織建立的審計監察制度對反腐反貪的清廉黨風建設,以及鞏固蘇維埃財政、穩定民心和加強蘇維埃政權基礎及支援武裝革命戰爭都發揮了顯著作用。蘇區審計工作者,恪盡職守,勤勉盡責,對黨政機關、部隊、群眾團體和部分企業單位的預決算、財糧供應等進行審計,筑成一道捍衛財經秩序的“鋼鐵長城”。
(一)確保各種經濟政策落到實處
中央蘇區審計監察制度的建立與實施,確保各種經濟政策能夠真正落到實處。這在《中央審計委員會檢查中央各部3月份節省成績的總結》中有明顯反映,其中關于行政經費的節省顯示:“總務部(廳)1934年2月份實支2968.544元,3月份預算1446.5元,實支1455.587元;與2月份比,3月份減少行政經費1512.957元。”關于工作人員節省伙食簡表顯示:“總務部(廳)節省米207斤6兩,節省菜錢121元8角6分(其中包括輸送隊存了好久的伙食尾子85元8角6分全部捐入)”。由此可見,審計工作的細致和監督作用,讓蘇區的經濟情況更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再比如,中央蘇區各部門乃至每個企業團體都能嚴格執行預決算制度,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審計監察的實施。“嚴格執行預決算制度,就是堅持量入為出的原則,這是工農民主政府實現有計劃地安排各項收支,保證革命戰爭、政府經費和經濟文化建設需要的重要措施”。中央審計委員會就是監督工作落實的一個部門,哪怕是對軍政機關的預決算核實,都是嚴格按照預決算審計制度施行的,最終核減了中央蘇區軍政機關的隨意浮開預算,“僅僅12月份已經節省了二十萬元以上”。除此以外,對紅軍軍費的審計,對公共財政分配與使用的審計,這些大的收入項目審計以及審計后對薄弱環節所采取的相應反饋,都積極影響著當時蘇區經濟、財政和軍事的形勢發展,且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切實加強對地方財政預算的審計監察力度
中央審計委員會切實加強了對地方財政預算的審計監察力度,提出要深刻地檢查和了解各機關財政的實際支付情形,不僅要注意大處,即在小的消費上也不許忽視,同時要求省審計委員會要很快地認真工作起來,并將預決算情況及時上報。在對互濟會、反帝擁蘇同盟財政收支的審計監察總結報告中,中央審計委員會明確提出兩機關在財政支出方面存在著的不恰當現象。同時,中央審計委員會還提出了轉變互濟會工作的具體要求,不僅要認清互濟會本身的特別任務,而且要切實建立起各級會計制度,發動會員群眾來監督款項的保管和檢查用途。而在審查國家企業會計的初步結論中,中央審計委員會則對中央印刷廠等國家公辦企業中存在的貪污浪費、預決算混亂、會計制度缺失等情形進行了批評,切實履行并發揮了審計機關的監察職能。
(三)推動“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建設
中央蘇區審計監察制度的實踐與落實,有效促進了蘇維埃政府的廉政建設,起到了反腐肅貪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清廉黨風建設,進而維護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形象。毛澤東在“二蘇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對于蘇維埃政府內的貪污腐化分子,一經查出,必須“給予嚴厲的紀律上的制裁”。經過中央審計委員會和工農檢察部的共同努力,反腐肅貪等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很大程度上維護了黨和蘇維埃政府在蘇區群眾中的良好形象,正如1934年9月中央審計委員會的審計報告結論中指出,“只有蘇維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