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2023年,我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就是統籌之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成果。
就整體而言,新質生產力主要來自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大潮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展現創新實力的賽道,是新質生產力動能釋放的核心領域。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前沿產業0a565443ce311d35db4aa2990a63e3503a6340c7aa76643824bcc20b83e445e8必須積極發展;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需要積極打造;量子技術、生命科學、深海經濟等未來產業更應該努力開辟。但具體到一個地方,從哪里找突破點,卻需要量體裁衣,據實而為。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這實際上是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包括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這中間給出的方法和路徑,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離不開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不是對立關系,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就能孕育出新質生產力。從本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出發,不貪大求洋,不跟風狂奔,才能真正取得實效,一路長虹。
今年許多地方在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時,大都考慮到了本地的實際。上海堅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聚焦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推動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河南的重點就是更好推進創新平臺建設、產學研融合發展、人才引育;浙江還提到了企業家隊伍建設、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從中不難悟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擺脫傳統生產力另起爐灶,而是需要做好打基礎的工作。
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忌同質化,應本著求異而為,避免零和競爭。一股腦兒上新能源汽車,必然導致產能過剩。要想紅花綻放得更美麗,就少不得綠葉陪襯。對于大多地區來說,立足傳統產業,加快綠色轉型,全鏈條推進源頭減碳、過程降碳、末端固碳,一體推進控煤、穩油、增氣、引電、擴新,推進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就是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繞不開傳統產業。各地產業基礎迥異,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定套不進一個模子。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也要善于利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讓老樹著新花,形成更多的新質生產力。
鋪攤子、擴規模,盲目擴大產能的做法,不是真正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河北構建了全產業鏈協同創新體系。河鋼集團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賦予鋼鐵材料新的價值內涵。邯鄲鋼鐵之城轉型,以綠色低碳鋼鐵為核心,走低成本、高效益之路,造高品質、高端化之勢,能耗下降40%以上、排污下降70%以上,已基本實現傳統產業向綠色轉型。由此看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然要避免低水平投入和重復建設。
新概念新理論來自實踐,必須回歸實踐。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并不是兩條道跑車,而是相互促進的遞進關系。傳統產業也出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是重頭戲。不斷深化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探索,才能實實在在造福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