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新四軍先遣支隊、第一支隊、第二支隊先后進入茅山地區,創建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蘇南抗日根據地與汪偽政權的政治中心南京相連,又緊鄰被日寇占領的大城市上海,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受到很大制約,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建立獨立的財政金融體制。尤其是1935年國民黨政府規定“法幣”為流通貨幣,禁止銀元市面流通,根據地在一段時間只能將法幣作為主要流通工具。
隨著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國民政府在上海的銀行被日偽沒收,導致法幣在長江下游地區無承兌機構,造成法幣貶值、輔幣奇缺、各種代幣券和代幣物充斥市場。1942年6月初,汪偽政府又宣布禁止法幣流通,要求蘇浙皖三省停止使用法幣,造成貨幣市場極度混亂,導致根據地物價上漲,誘發了通貨膨脹,金融秩序失控,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新四軍從1941年至1945年,先后成立了江淮銀行、鄂豫邊區建設銀行、淮南銀行、鹽阜銀行、淮北地方票號、淮海地方銀行、惠農銀行、大江銀行、江南銀行、浙東銀行等十大銀行,發行自己的抗幣,保障我軍的供給,阻止敵人掠奪物資。根據地出現了抗幣、國民政府法幣、敵汪偽幣、日本軍用券同時流通的局面。
新四軍的十大銀行和抗幣的出現,開辟了蘇南根據地的敵后“金融戰場”,共同支撐起蘇南抗戰的經濟生命線,在與日偽爭奪戰略物資,擺脫經濟封鎖,打破日軍“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妄想,為黨中央提供經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蘇南抗日根據地成立的第一家銀行,是在鎮江丹陽誕生的惠農銀行。
1942年春,為穩定和發展根據地經濟、保護鞏固人民群眾利益,抵制日偽經濟封鎖,新四軍江南財經局堅持“發展經濟,保障供給”工作總方針,針對根據地偽幣侵入、法幣貶值、輔幣缺乏、貨幣混亂的金融狀況,決定成立惠農銀行,發行抗日貨幣,逐步代替法幣流通,堅決與偽幣進行斗爭。銀行取名“惠農”,寓意是支持當地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給農民以真正的實惠。
經過半年多精心籌備,惠農銀行于7月在延陵鎮上的一家鹽棧掛牌。當天還展出不少金錠、金條、銀錠、銀元和珠寶等,旨在彰顯銀行資本金雄厚,借以提高惠農幣信用?;蒉r銀行發行的惠農幣是蘇南根據地最早發行的“抗日貨幣”。
惠農銀行發行10元、5元幣值的惠農幣和1元、5角的惠農銀號流通券,共20萬元。主要流通于茅山東部和金壇、溧陽、溧水、江寧、句容、丹陽、丹徒、武進等地區。

在籌建惠農銀行時,為保證圖案設計美觀,特意從上海請來技術人員繪制票面,并通過上海地下黨微縮制版。
惠農銀行10元幣,色調為藍色,票面尺寸142×81毫米。正面上方印有“惠農銀行”四字,行名兩側是紅色阿拉伯數字號碼;中間的主景圖案是典型的農村勞作場景,有農民背糧、揚稻、房屋和樹木等,兩側均有中文幣值“拾圓”兩字。背面主景圖案為池塘、寶塔及房屋,兩側有阿拉伯幣值“10”,下方有英文“TEN YUAN”及“1942”字樣?;蒉r銀行5元幣,色調為紅色,正面上方印“惠農銀行”四字。惠農銀行1元流通券,色調為紫色,為確保紙幣印刷質量,采用印《大眾報》的腳踏圓盤印刷機印制。為躲避日寇的“清鄉”,茅山印刷所隱蔽設在延陵鎮西高莊南邊的一個小湖蕩里,且工作地點不固定。印刷所有一個小木船,白天在這個村上工作,晚上就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當時工作條件十分艱苦,印刷機還要隱藏到柴房里,在密不透風的環境下,大家汗流浹背地工作,有的同志在轉移過程中為保護公款、公物不幸犧牲。
新四軍成立自己的銀行,流通自己的貨幣,給根據地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僅西旸辦事處就累計發放農貸10萬元,還貸款1萬元給句容縣修建引水渠,解決耕地灌溉用水,受到農民的拍手稱贊。各項農貸的及時發放,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對穩定民心、提升抗日民主政府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惠農幣發行后,抗日民主政府為維護惠農幣信用,保證幣值穩定,曾聯合法幣共同抵御偽幣入侵,限制其流通。1943年3月18日,中共蘇皖區黨委頒布了《蘇南施政綱領》,其中第十條明確指出:“調整金融關系,堅決禁止偽幣,保護法幣,鞏固惠農幣之流通,以利經濟之發展與財政之充裕。”
1943年5月,日偽軍瘋狂對根據地進行“掃蕩”和“清鄉”,大舉進攻兩溧(溧水、溧陽)中心區域,這里是蘇南黨政軍領導機關的駐地。面對南北夾擊的險惡局勢,新四軍迅速采取措施,決定撤銷惠農銀行,撤出延陵地區,停止發行惠農幣,并按原值兌換收回流通的惠農幣。1945年日軍投降后,新四軍奉命北撤前,又用銀元和實物回收了惠農幣,沒讓當地老百姓吃虧。
惠農銀行和惠農幣存續雖然不到一年,但對打擊偽幣、限制法幣、穩定物價、防止法幣貶值而損害根據地群眾的利益等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特殊時期特定區域的“錢袋子”,在經濟上與敵人展開了反“掠奪”、反“封鎖”斗爭,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中國紅色金融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