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持“上連黨心,下接民心,為民生服務”的辦刊理念,堅持正確導向,聚焦民生問題,反映社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
為更好助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煥新改版后的《民生周刊》今起開設“民生服務窗”欄目,針對百姓關心、社會關注的民生問題,采訪有關部門和權威專家,提供權威、科學、實用的民生服務信息,及時回應,解疑釋惑。
——編者
9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明確自2025年1月1日起,我國將同步啟動延遲男、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這是我國職工法定退休年齡70多年來首次進行調整。
《國務院關于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辦法》詳細規定了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的調整方式,并附有男女職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對照表。
“法定退休年齡計算器”小程序同步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網站、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掌上12333APP等平臺上線,居民可以通過小程序計算自己的退休年齡。
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關于延遲退休政策的探討一直在進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按照自愿、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背后,是我國人口形勢的變化。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少子化從供需兩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老齡化持續加重醫療、社保和家庭負擔。”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毅分析。
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從2012年起持續下降,年均減少300萬人以上,未來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還將進一步降低。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表示,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能夠減緩勞動年齡人口下降趨勢,更好地釋放人力資源紅利,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在加劇。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人、占比21.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17億人、占比15.4%,我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本世紀內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將先增后降,老齡化程度在世界格局中的位次將不斷上升。當前至2060年將是我國老齡化速度最快的階段,也是我國養老和醫療負擔最重的階段。
據預測,2055年至206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88億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98億人。
史毅認為:“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快,但老年人口年齡結構較輕,借此機會完善延遲退休政策,構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完備政策體系迫在眉睫。”
“延遲退休政策可以更好地推動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養,激活老年人力資源,提升老年人口經濟社會活動參與水平,為穩定第一支柱養老金(基本養老保險)和第二支柱養老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規模提供支撐,為優化調整第三支柱養老金(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的比例提供時間和空間。”史毅說。
延遲退休政策發布后,有人很高興,能夠多干幾年,繼續“發光發熱”;同時也有人擔憂,萬一身體扛不住了怎么辦?
根據《關于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堅持漸進的方式。方案設計堅持小步調整,逐步到位。從2025年起,用15年的時間,逐步將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調整至63周歲,將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分別調整至58周歲、55周歲。
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堅持彈性實施,自愿選擇。充分尊重職工意愿,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選擇彈性提前或彈性延遲退休,最長不超過3年,且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齡。
“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后,職工的退休年齡由原來的一個剛性節點,拓展成為一個彈性區間,增加了自由選擇空間。”王曉萍表示。
史毅認為,盡管我國正在面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的影響,但這種影響不僅僅是總量變化帶來的,還存在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差異。
“我國人口國情復雜。由于年輕勞動力人口持續從農村流向城鎮,未來人口老齡化程度或將出現城市最低、城鎮居中、農村最高的局面。”史毅說,“漸進式”實施延遲退休政策,既能保障平穩過渡,又能適應不同區域和階段的發展需要。
“老年勞動者的職業健康怎么保障?”“大齡失業怎么辦?”……延遲退休政策發布后,相關問題備受關注。
加強對相關群體的權益保障,也是這次改革的重要考量。辦法規定,對于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大齡勞動者,加強就業促進和權益保護。對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其獲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工傷保障等基本權益。
史毅提出,延遲退休和提高老年人勞動參與率的過程中,應該改善老年健康服務,提升老年人口素質,強化老年能力培訓。
“為保障延遲退休政策實施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需要持續豐富健康養老服務內容,提高老年人口健康預期壽命,更加注重健康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穩定提升活力老人的規模和比例。”史毅強調。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于學軍表示,下一步要將勞動者特別是大齡勞動者的健康保護工作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做好職業健康監測工作,分析掌握勞動者健康狀況,防范大齡勞動者職業病及職業健康風險。
對于大齡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史毅建議,建立健全老年人力資源供需對接平臺、人才信息庫和評價制度,將老年人力資源開發納入公共就業服務范圍,為有勞動意愿和能力的老年人提供需求信息、技能培訓和創業指導等服務。同時,完善大齡勞動者就業支持政策,破除不合理限制。推動用人單位在聘用大齡勞動者或者退休人員時簽訂勞動合同,提供必要的勞動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