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聲樂活動對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增強群眾的文化自信、鄉土情感有著積極的意義。在鄉村群眾聲樂互動開展過程中,文化館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首先,從文化館的社會功能來看,它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政策宣傳與社會風尚引領,滿足鄉村群眾的文化需求,以及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針對當前鄉村群眾聲樂活動中存在的困難,各地各級文化館應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紓困,即輔助鄉村完善聲樂活動硬件設施,舉辦群眾性聲樂培訓和交流活動,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建立活動機制,整理音樂資源打造特色村歌品牌。
【關鍵詞】鄉村振興 群眾聲樂活動 文化館 社會功能 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4-0183-06
文化館作為政府設立的群眾文化事業單位,承擔著公益性文化服務的重要任務。尤其是在人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當下,如何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對文化館服務職能的發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以“政府主導、統籌規劃、雙重管理、資源共享、服務創新”為理念的總分館制模式的建設和推行,使得各地在縮小城鄉群眾文化服務差異、推動城鄉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及資源配置優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總分館制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如何使文化館職能更多地向鄉村地區傾斜,進而滿足鄉村群眾對文化服務的需求,仍然需要在實踐路徑上進行探索和創新,由此才能使文化館的服務效能得到最大化發揮?!蛾P于做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深化農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建設,支持鄉村自辦群眾性文化活動。”而在這一建設活動中,作為具有文化服務職能的文化館應在其中起到引領、指導和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鄉村群眾聲樂活動的開展和建設方面,應給予積極的支持。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館的社會功能
(一)政策宣傳與社會風尚引領
陳吉慶等人認為,政府要加強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和發揮積極的價值導向作用,并“善于運用群眾能夠接受的,樂于接受的多樣化、通俗化的宣傳方式”。文化館作為指導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單位和直接引領者,應將對國家政策的宣傳和對社會風尚的引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2024年5月,由文化和旅游部組織,各省市區縣主辦和承辦的文化館服務宣傳周主題活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本次宣傳周活動以“文化館:人民的終身美育學?!睘橹黝},旨在通過展演、培訓、講座、展覽等文化活動形式進行政策宣傳,由此達到文化惠民的目的。以福建省為例,2024年全省各級文化館(包括藝術館等)共舉辦477場文化惠民主題活動,其中福建省藝術館全年舉辦“美在民間——中國農民漆畫、唐卡漆畫展”,并定期常態舉辦“福建省藝術館藝術普及志愿服務進鄉村社區、進校園教學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在政策宣傳與社會風尚引領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還為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加油助力。
(二)滿足鄉村群眾的文化需求
當前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縮小城鄉差距,也需要在文化發展方面實現均衡化發展。雖然在現代網絡化社會中,網絡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城鄉文化一體化的發展,但是在硬件設施、專業文化人才集聚等方面,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劉麗偉認為,當前中國式鄉村文化振興面臨著兩個十分顯著的困境,即“原有的鄉村文化生態系統遭受沖擊,鄉村文化內容在消解”和“鄉村文化主體建設缺失,鄉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凝聚力出現危機?!边@兩種情況既是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在文化方面需要破解的難題,同時也是文化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需要高度重視的問題。因此,文化館工作人員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深入鄉村,通過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和掌握鄉村群眾在文化方面的需求與意愿,進而為鄉村群眾制定具體的文化服務計劃,開展符合鄉村群眾需求的文化活動。以云南省玉龍縣文化館為例,該館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從“文化樂民、文化為民”出發,開展了“一對一”“一站式”服務。如為該縣石鼓鎮竹園村群眾編排了《歡迎來到竹園村》《豐收來》等舞蹈;在納西族村寨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端午”主題文化活動和“紅領巾愛祖國”少兒書畫作品展活動,以滿足當地鄉村群眾的文化需求。
(三)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鄉村作為傳統文化的聚集區,不僅在不同的區域中產生了風格各異的文化品種,展現出了具有地域或者民族色彩的文化個性,同時也承載著鄉村群眾的審美心理、生活理想以及鄉土記憶。趙秀玲認為,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振興、產業振興”,同時也要注重“習俗振興、道德振興和精神提升”。對于鄉村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而言,政府文化部門以及文化館等具體執行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為鄉村振興的全面實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以湖南省瀏陽市為例,近年來在當地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各級文化單位的支持下,秧田村耕讀文化館、洞陽村道遠書院、雙江口村段江華鄉村美術館等相繼開館。這些場館既有當地非遺項目的展示,又通過技藝講解、傳授與教學,培養新一代鄉村文化傳承人,從而承擔著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重要任務。在當地市、縣兩級文化館的支持和參與下,定期在這些鄉村文化館舉辦文化主題活動,達到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效果。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上述鄉村文化館的開設,為當地文旅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使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更加深入。
二、鄉村地區群眾聲樂活動現狀分析
聲樂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有序地開展鄉村地區的群眾聲樂活動既能夠提高人們參與社會文化實踐的積極性,培養人們健康的審美樂趣,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和家庭的和諧,增強人們之間的交際。在當前文化館公益文化服務方面,群眾聲樂活動不僅是服務工作的重點內容,同時也為文化館社會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平臺。雖然近年來在鄉村振興和文化建設中取得了諸多的成績,各地文化館也在為鄉村群眾文化發展積極出謀劃策、發揮引領作用,但就群眾聲樂活動而言,仍然面臨著如下四個方面的困境:
(一)聲樂活動硬件設施落后
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群眾聲樂活動與家庭式、個人式聲樂活動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其具有群體集中性的特征。所謂群體集中性,指的是在群眾聲樂活動開展過程中,活動對象是生活在某一村落或社區的全體成員,并非某一家庭或者個人。而從文化館公益服務的角度看,鄉村群眾聲樂活動的開展主要面向的是群體,這樣的模式能夠充分體現文化普及和惠民的意義。因此,在聲樂活動開展過程中,固定的場所和技術設施是必不可少的,這具體涵蓋了排練場地、樂器配置、音響設備等方面。然而,由于各地在經濟水平、思想重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聲樂活動在硬件設施建設方面的不均衡現象仍然十分顯著。特別是由于資金的限制,很多鄉村地區并沒有自己的聲樂活動場所,更是缺乏音響設備、樂器以及技術方面的支持,這就導致難以舉辦群眾聲樂活動。此外,隨著抖音、全民K歌等網絡平臺的推廣,群體性聲樂活動向家庭式、個人式聲樂活動轉向明顯。
(二)缺乏專業聲樂教師指導
聲樂是一種有著專業技術特點的藝術形式。對于非專業的群眾而言,掌握一定的聲樂技術不僅可以解決在聲樂演唱中遇到的一些疑點和難點問題,還可以在專業聲樂教師的指導下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和審美能力。當前鄉村群眾聲樂活動大都具有自發性的特點,也就是由群眾自行組織活動,由于缺乏專業聲樂教師的指導,因此鄉村群眾聲樂活動在藝術呈現方面出現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轄區內文化館聲樂專業人員較少,難以實現均衡化分配。加之館內聲樂活動多,導致聲樂專業人員難以下鄉進行指導。而有的鄉村距離轄區文化館(站)較遠,在組織學習和排練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造成了難以滿足鄉村群眾聲樂活動需求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鄉村地區群眾對聲樂活動的認知與重視程度不足,導致活動在開展時未能得到充分重視。盡管當前互聯網技術已經得到普及,但在群眾聲樂活動開展過程中,這一技術資源并沒有被有效利用。例如,本可以通過網絡引入遠程聲樂教學課程以滿足群眾的需求,然而這一方式并沒有得到普及。
(三)活動組織與管理難健全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組織與管理工作是開展群眾聲樂活動的重要保障,無論是鄉村自主組織管理還是在文化職能部門引導下進行,都應當有著一定的制度,由此才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相對于城區,鄉村群眾聲樂組織與管理并不是很健全,這主要有如下兩個原因:一是,在鄉村,群眾對聲樂活動的認知度和參與度較低。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常年為生計而忙碌,所以對參加聲樂活動的興趣并不是很大。這導致在聲樂活動組織和管理過程中難以得到群眾的支持。此外,這也與政策宣傳的廣泛程度密切相關。二是,在活動的策劃方面并沒有得到專業人員的支持。在群眾聲樂活動的開展上,不僅需要有科學的活動計劃、規則和章程,還需要考慮如何從提高興趣以及專業指導的角度,輔助群眾在活動中獲得身心的愉悅和技能的提升。
(四)鄉村音樂資源難以整合
從我國傳統音樂的分布情況看,民歌、戲曲、歌曲、器樂等民間音樂形式大都出自鄉村。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基本上在某一聚居區域內都有著獨具特色的鄉村音樂資源。以天津市塘沽地區為例,由于此地主要以漁業為生,因此孕育了很多以漁業勞動、海洋生產為內容的小調、號子以及民間歌舞。這些音樂形式不僅在音樂體裁上十分豐富,在地域分布上也十分廣泛,幾乎遍布該地區的整個角落。然而,在當前的群眾聲樂活動中,不難發現,本土鄉村音樂資源并沒有得到深入挖掘和運用,也未對音樂資源進行整合。一方面,盡管很多音樂資源已經被專家、學者整理出來,付諸文字、曲譜進行出版,但是并沒有在聲樂實踐中進行運用,導致只有紙質文本而無有聲文本,缺乏可以參考的音響文本;另一方面,由于很多鄉村音樂是從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其主題與當代社會的潮流和熱點可能并不完全契合,因此也就很少有人進行傳唱。然而,在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這些資源也未受到高度的重視,因而導致在群眾聲樂活動中很少關注本土鄉村音樂資源的運用。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館職能的具體實踐
對于在鄉村群眾聲樂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困境,文化館應根據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身的社會功能,聯合政府行政部門、鄉村干部為鄉村文化建設和群眾活動排憂解難。在具體的問題解決路徑上,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輔助鄉村完善聲樂活動硬件設施
在鄉村聲樂活動硬件設施的建設上,政府應專門設置鄉村文化建設啟動資金,或鼓勵社會各界為鄉村文化建設助力,加大對鄉村聲樂活動場所的投入。與此同時,也需要鼓勵社會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一定的物質支持。在鄉村文化建設資金充實的情況下,作為文化館,應當在其中積極發揮輔助作用,幫助鄉村完善聲樂活動的硬件設施。如在音響設備方面,文化館可以委派專業的音響設備人員下鄉幫助鄉村群眾進行調節,教授鄉村群眾日常使用和維修音響設備的方法。同時,文化館還應培養一批鄉村中的中青年力量,保證群眾聲樂活動的有效進行。
另外,在樂器的使用和維護上,文化館也可以委派專門的器樂專業人員對群眾進行指導。尤其是在樂隊伴奏方面,文化館可以向群眾講授伴奏知識和伴奏技巧等。在教授群眾性伴奏樂隊時,可以選擇經典的群眾歌曲作為講授教材,以提高群眾掌握樂隊伴奏的方法。因此,在鄉村群眾聲樂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文化館應結合鄉村聲樂活動設施的特點,從自身客觀實際出發,為鄉村群眾排憂解難,提供便利性、專業性的服務,進行一對一的技術幫扶和手把手的教授。除此之外,文化館還需要定期委派專業人員對聲樂活動設施進行檢查,為每一個鄉村建立設備使用和維修檔案,對使用、維修項目和過程進行記錄并存檔。
(二)舉辦群眾性聲樂培訓和交流活動
鄉村群眾聲樂活動中缺乏專業師資的情況,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解決:一是當地文化館與鄉(鎮、街道)政府部門及村(社區)委員會進行協商,確定具體的培訓項目和日期,固定好每周或者每月的次數,由文化館委派聲樂專業人員下鄉進行輔導。以湖南省長沙縣金井鎮石井村為例,該村于2023年10月在駐村干部的倡導下成立了農民合唱團,并與長沙市群眾藝術館、長沙縣文化館進行合作,平均每周一次由專業聲樂、指揮人員為該村合唱團進行輔導。經過為期半年的培訓,該村合唱團便參加了湖南衛視“花兒綻放”節目的錄制,成員由最初的10余人擴大到80余人。由此可以看出,在鄉村群眾聲樂活動開展方面,通過與文化館的合作,既能夠滿足群眾尋求專業聲樂技術的愿望,也能體現出當地文化館在鄉村振興中所發揮的社會作用。除了由文化館委派聲樂專業技術人員下鄉進行輔導外,還可以通過開辦鄉村聲樂師資培訓班或工作坊的形式,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組織各村、社區有意愿擔任聲樂教師的人員進行定期培訓,以滿足鄉村群眾聲樂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二是當地文化館應重視以演出交流的形式促進城鄉群眾文化一體化發展。2019年8月26日,在湖北省利川市文化館主辦、毛壩鎮夾壁村承辦的“精準扶貧,文化惠民”活動中,利川市文化館時代之聲合唱團與夾壁村藝術團共同演繹了合唱、女聲獨唱、男聲獨唱、歌伴舞等16個紅色文藝節目,既起到了政策宣傳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又加強了城區群眾與鄉村群眾之間的藝術交流。
(三)根據鄉村實際情況建立活動機制
目前,很多鄉村在群眾聲樂活動的建設和發展方面,還存在著思想觀念不足以及機制不健全的情況。從政府層面看,需要在各級部門的協調下,根據鄉村振興政策加強群眾文化的宣傳,改善鄉村群眾的傳統觀念,并且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群眾聲樂活動實施辦法和細則,以此作為指導性文件。
從文化館的角度看,其主要任務便是能夠幫助鄉村健全活動機制,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由文化館組織相關人員下鄉對群眾文化生活情況進行精準調研,深入了解每一個村落、社區群眾的愿望和需求,尤其是對群眾的音樂愛好以及興趣進行摸底,進而能夠為政府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同時,在調查的過程中,還需要積極發現鄉村音樂人才,為群眾聲樂活動的開展儲備人力資源。因此,在鄉村群眾聲樂活動的開展上,文化館要與鄉村群眾共建共促。尤其是在鄉村音樂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方面,文化館需要在其中發揮積極的主動幫扶作用。
二是與當地鄉(鎮、街道)政府部門、村(社區)委員會共同制定群眾聲樂活動的具體實施方案,如定期或根據節日、集會舉辦各種主題式聲樂比賽、鄉村音樂節、才藝展示等活動,進而起到激發群眾參加聲樂活動的興趣。特別是在當前鄉村文旅事業與產業繁榮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應充分抓住這一機遇,開展具有當地鄉村特色或者能夠體現當地文化特征、反映當地群眾生活面貌的聲樂活動。這不僅能夠激活鄉村各項產業的發展,還能夠提振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凝聚集體的向心力。
三是要注重利用網絡、數字技術建設鄉村群眾聲樂活動線上平臺或社交媒體賬號,用以發布聲樂培訓、表演等活動的通知和信息,同時也可以通過平臺展示鄉村群眾的聲樂成果。以2022年12月由天津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舉辦的新時代、新征程、新風采——天津市“千村百站”優秀社團群眾文化節目展演活動為例,此次活動均是通過線上發布、線下組織的方式進行?;顒幼詈笤诟鲄^縣報送的600余個節目中選取120個進行線上展演,并通過學習強國、國家公共文化云天津頻道、津云App、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網和微信公眾號、天津市群眾藝術館以及各區縣數字文化館等平臺、媒體進行推廣。
(四)整理音樂資源打造特色村歌品牌
對鄉村特色音樂資源進行挖掘和整理應是當前鄉村振興實施中文化館社會功能發揮的一個重要方向。尤其是利用鄉村音樂資源進行村歌創作和表演,對鄉村文化建設和群眾聲樂活動的開展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從具體的實踐方式來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由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進行采風活動,對鄉村音樂資源進行錄音、錄像,并對民間老藝人進行采訪,其目的是獲得原生態化的音樂資料。采風活動不僅是為了能夠更為有效地傳承當地的民間文化,也是為鄉村群眾歌曲的創作積累素材。特別是在以族群為基礎的鄉村結構中,群眾對自己的鄉土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和認同,因此在群眾歌曲的創作上,貼合本土文化并反映群眾生活,有助于群眾從情感方面強化對聲樂活動的認知。
二是組織創作人員對民間音樂進行改編和創作,在突出鄉土風格特色的基礎上打造屬于自己的村歌品牌。以四川省資陽市為例,截至2024年,該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四屆村歌創作采風活動。就村歌創作人員的構成看,有來自該市文化館、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各區縣文化館的30余名詞曲創作人員。通過采風活動,不僅對本市鄉村民間音樂進行了挖掘和整理,還結合鄉村振興事業的時代化發展需要創作了具有眾多民歌風格的作品。如雁江區文化館的創作人員為保和鎮黃谷村天府花溪景區創作的村歌《花溪河》,在歌詞中就描繪了花溪景區的自然與人文風光,歌頌了本村人民在新時代征程上的精神面貌。該曲的旋律則借鑒了資陽地區的民間小調旋律,展現了當地的音樂風格特色。從歌曲的推廣和傳播來看,該曲不僅通過文旅結合的方式為游客進行展演,還被運用到了當地群眾的歌詠活動和聲樂比賽中,對增強群眾的本土文化自信和家鄉情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在當代鄉村振興的實施過程中,文化振興作為其中的重點,需要各級行政及文化部門給予高度重視。尤其是從文化館在公益文化服務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來看,它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承擔著具體的任務。在推動鄉村群眾聲樂活動的開展上,文化館應積極主動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愿望,幫助他們解決在活動組織、策劃、開展、專業培訓與排練等方面存在的難點問題,積極發揮政策宣傳、社會風尚引領以及鄉村音樂資源傳承的主體作用,在鄉村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主動承擔起必要的責任,為鄉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吉慶,田慶.鄉村振興視域下鄉風文明建設的價值、困境及路徑[J].農業經濟,2024(07):70-72.
[2]劉麗偉.中國式鄉村文化振興:理論內涵、價值耦合及未來進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4):49-58.
[3]趙秀玲.鄉村文化振興的歷史演進與創新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4):38-48.
[4]張強.談公益性藝術培訓的引導與發展[J].四川戲劇,2017(10):
181-184.
[5]周建新,王燕妮.群眾文化視角下中華民族故事敘事策略研究[J].現代出版,2024(06):9-17.
[6]劉艷楓.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路徑分析[J].核農學報,2022(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