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巴以沖突一周年之際,世界沒有看到和平降臨加沙,兩個中東大國伊朗與以色列的沖突卻呈一觸即發之勢。中東再次面臨多點爆發、多線輪動并向全面戰爭墜落的危險態勢。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東地區共發生過五次規模較大的戰爭。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及巴勒斯坦阿拉伯武裝組成的聯軍隨即向以色列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初始階段極為被動,其后借助美國的財政援助和聯合國的停火調解獲得喘息。最終,反敗為勝的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77%的土地以及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地區,將聯合國分治決議劃分的1.5萬多平方公里領土擴大到2.07萬平方公里。近100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流落在約旦河西岸、加沙和附近的阿拉伯國家。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入侵埃及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這次戰爭又被稱為蘇伊士運河戰爭,英、法試圖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推翻埃及總統納賽爾領導的民族進步政府,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以色列則想打開通航門戶,令本國船只可以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以色列發動閃電戰后,英、法假裝從中斡旋,向埃及發出“最后通牒”,遭拒后立即派出聯軍入侵埃及。三國軍事行動遭到埃及的抵抗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在美國和蘇聯的介入下,英法聯軍和以軍先后撤出埃及領土。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蘇聯對中東的爭奪日益激烈,阿以沖突不斷升級。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突然襲擊,開戰首日就使對方空軍陷入癱瘓,從而掌握了主動權。經過6天的戰爭,以色列占領包括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在內累計約8.1萬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是其戰前土地的4倍。戰爭也導致巴勒斯坦人第二次大外逃,據估計,外逃人數達到50萬。
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教贖罪日和伊斯蘭教齋月期間。為收復失地,同時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被動局面,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埃及軍隊橫渡蘇伊士運河,摧毀了以軍的“巴列夫防線”,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同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就地停火”決議,埃、以雙方表示接受,第四次中東戰爭宣告結束。這次戰爭加強了和平解決阿以爭端的趨勢,但和談的道路挑戰重重。
前四次中東戰爭后,巴勒斯坦難民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以下簡稱巴解組織)武裝力量涌入黎巴嫩,使之成為襲擊以色列的基地。黎巴嫩隨之成為阿以沖突的新熱點。1982年6月,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裝刺殺,出動軍隊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6天之內,以色列占領黎巴嫩1/4的領土,攻占了巴解組織的大部分基地。黎巴嫩南部許多地區被夷為平地,70萬人失去家園。在以色列承諾保障巴勒斯坦難民的安全后,巴解組織撤出黎巴嫩,轉到其他鄰近國家。但以色列占領黎巴嫩領土達3年之久,撤軍后又扶持黎巴嫩親以民兵,變相占領約占黎國土面積1/10的黎巴嫩南部地帶。1987年,被占領的巴勒斯坦地區發生反以抗暴行動,以色列的鎮壓導致大量巴勒斯坦平民傷亡。
戰爭之殤、民生之劫不能重演。新一輪巴以沖突已釀成二戰結束以來世所罕見的人道災難,擴大了中東局勢的風險缺口。
以往歷次中東戰爭均在阿以之間發生,本輪沖突則脫離阿以軌道,異化為伊以沖突,在歷次沖突中外溢范圍最廣。
戰爭的倫理底線不斷被突破。超限戰被廣泛使用,紅海商船成為襲擊目標,民用通信工具被武器化,對經濟全球化構成現實威脅。“定點清除”、襲擊外交機構等事件頻繁發生,戰爭形式不斷被刷新,播下仇恨的種子,使中東局勢更加兇險。
不過,迄今為止,本輪沖突尚未導致領土和邊界變化,中東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并未卷入。沖突使巴勒斯坦問題被重新拉回聚光燈下,國際和平呼聲正在匯聚,中國等“全球南方”國家為停火止戰奔走,成為和平力量的中流砥柱。
當地時間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安理會中東問題高級別會議并致辭,提出了中方的4點主張。他表示,本輪巴以沖突已經持續了300多個日夜,人道危機前所未有,戰爭慘劇駭人聽聞。從黎巴嫩到敘利亞、從也門到伊朗,沖突外溢持續蔓延,地區熱點交織共振,沖突烈度螺旋上升,中東局勢令人擔憂。中東不穩,天下難安。面對當前困難和挑戰,國際社會不能置身事外,安理會更不能無所作為。
中東沖突的解決不會一蹴而就,但中東和平應成為雖遠必至的目標。巴以沖突是當前中東危局的根源,停火止戰仍是當務之急。在未來促成停火后,還需通過鞏固巴勒斯坦內部和解、召開新的中東和平會議、賦予巴勒斯坦聯合國正式會員國地位等措施,進一步擴大和平成果,真正化危為機,努力踏上中東和平進程的新起點。
編輯 許陳靜/美編 潘大鵬/編審 呂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