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公眾考古的概念引入國內之后,各地方省市及學界均有考古學如何走近大眾的相關探討、實踐。各形各色公眾考古如火如荼地開展,其中不乏佼佼者以新形式、新手段點燃大眾對于考古學的熱情。2023年,廈門市汲取前人經驗,依托地方特色,初次進行公眾考古相關實踐,所獲頗豐。
關鍵詞:公眾考古;廈門;博物館;傳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42
1 讓考古學走向公眾
公眾考古,源自歐美的“Public Archaeology”一詞,有時抑或翻譯為公共考古。學界由于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對于“Public”一詞的不同理解,在考古學與公眾關系之中各取所倚進行探討,衍生出公眾考古與公共考古兩種理念。前者聚焦于考古學的社會化,偏向于強調考古學與大眾的實踐互動;后者更加偏重于考古資源公共化,重點落在了職能部門如何使得考古資源惠及大眾①。然兩種理念殊途同歸,本質都在于推動考古學揭下神秘面紗走向公眾,即延續蘇秉琦先生所倡導的“考古是人民的事業”之理念。
于此,國內已有諸多實踐,此處簡要劃分為體驗類實踐與傳播類實踐兩種。
體驗類實踐注重于加強公眾的體驗感、參與感。譬如:考古遺址公園、博物館對于考古遺址遺跡進行原址展示,考古遺址社會志愿者招募等嘗試。大眾可以通過遺址遺跡了解考古;可以對考古現場觀摩學習甚至親身體驗,感受真實的考古現場,以此加深對考古的理解。
傳播類實踐則是對考古學的再解構與泛傳播。譬如:出版考古相關科普書籍刊物、運用社交網絡平臺對考古工地現場進行直播、拍攝播放考古相關紀錄片、制作考古相關衍生綜藝等。媒體在新時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傳統紙媒或是新型流媒體,以多種渠道擴大考古的輻射力,更能廣泛地影響大眾。
以聞名遐邇的三星堆遺址為例,其一系列公眾考古活動亦可劃分為遺址展示體驗與社交媒體傳播兩大類別,二者相結合,于公眾、于考古,均有裨益。例如,在考古發掘現場進行《三星堆新發現》的直播,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讓三星堆遺址與世界各地的觀眾實現了實時交流互動,突破了時空限制,搭建了良性溝通的橋梁。又如,當地修建的三星堆考古遺址公園與三星堆保護修復館,游客可以通過透明窗戶觀看文物修復師們的工作,通過開放的文保平臺了解文物修復、保護的日常。再如,《探秘三星堆》《走進三星堆》《三星堆新發現》《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等系列紀錄片將三星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修復及相關實踐操作拍攝記錄,進行宣傳推廣。
截至目前(2024年3月),2022年推出的《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已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上獲得1.5億的高播放量與9.8分的高評分,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紀錄片,拉近了古蜀文明與大眾的距離。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發布的2023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中,三星堆博物館突破重圍占據中博熱搜綜合指數第六名(圖1),在體驗與傳播的結合之中,古蜀文明揭開神秘面紗走向公眾,獲得熱烈反響。
2023年,廈門市博物館(廈門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亦結合了以上兩種實踐類型,在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與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首次開展了面向大眾的“廈門公眾考古月”系列活動,進行公眾考古初實踐,并選定于當年的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開始,于文化遺產保護日(6月10日)結束。
2 廈門公眾考古實踐
2.1 體驗之前
2.1.1 濃縮課堂
由于考古本身存在著一定的技術門檻,但本次公眾考古活動報名前來參與的考古體驗員大多沒有考古學相關基礎,田野考古的操作規范與現場安全問題在活動規劃之中納入了考量。在正式走進考古體驗之前,考古體驗員們需要參與主辦方安排的田野考古相關講座并進行一個隨堂小測試。盡管這樣的濃縮課堂與真正的考古教學相差甚遠,但可以讓考古體驗員們對考古學與田野操作形成一個大致認識,為后續的考古體驗打下了基礎。
課堂雖濃縮,知識分量不減。本次公眾考古月除了廈門市博物館深耕閩南本地考古的考古專家鄭東副館長前來《“鏟”釋廈門》,對廈門近年本土考古發現進行回溯外,亦與其他科研機構聯合開授考古講座,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劉翀老師、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梁國慶副研究員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劉志巖主任皆受邀到館開授考古學相關講座。其中不僅涵蓋考古學的基本知識、考古發掘技術要領與相關工具使用,還有以漳州圣杯嶼沉船為典例的水下考古科普及別具特色的張獻忠遺寶發掘親歷分享。此外,在考古體驗員動手體驗的現場,全程皆有經驗豐富的考古工作人員進行技術指導與現場保障,確保考古體驗員在考古體驗全程的安全性與田野操作的規范性。
2.1.2 古道古寨古民居
本次廈門公眾考古的選址為位于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前格村的半嶺古道,是古代安溪通往泉州府的必經之路,因主要通過古道運送糧食、食鹽、茶葉等,使用驢騾牲畜進行馱運,亦被稱為廈門的“茶馬古道”,是廈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有力見證之一②。半嶺古道以數塊不規則鵝卵石、山石鋪設而成,從前格村五里林自然村環山蜿蜒通至半嶺村,全長約為2.5千米。此古道于宋元時期修筑,一直使用至20世紀30年代,因使用時間長,目前保存較為完整,是廈門同安地區乃至于福建省唯一現存最原始、最為完整的古道遺跡。與此同時,同安作為廈門文化薈萃之地,因其歷史悠久,所存文物古跡不在少數。單此處選址而言,除主活動區域的半嶺古道之外,附近還有炮樓、古寨址以及古厝共六處遺跡點,造就一幅古色古香人文之景,與山環水繞的田園風光相輝映,考古體驗員在體驗考古之余亦能感受同安古村落之美(圖2、圖3)。
2.2 流程完整
大眾所了解的“考古”,可能僅僅局限于考古發掘這一手段。但在田野考古工作之中包含著三種不同的工作方式:田野調查、發掘、清理。落到實際工作之中,經常是幾種工作方式的混合運用,在田野調查時往往會配合著試掘,發掘之中也會繼續著田野調查。而以上三種工作方式皆屬于野外工作的范疇,完整的田野考古工作還包括野外工作之前的準備、野外工作之后的室內整理以及最后的考古報告編寫。本次廈門公眾考古月之中,設計了田野調查、試掘、器物修復模擬以及繪圖四大環節,將田野考古工作簡化但較為完整地保留,讓考古體驗員們更能感受到完整的考古流程,同時更好地普及考古知識。
在時間上本次公眾考古體驗安排也做到了盡量貼合真實的考古工作,依照事前準備、野外工作、室內整理與報告編寫的流程進行。考古體驗員們首先在半嶺村附近進行了全面的田野調查,范圍包括后期主要活動區域的半嶺古道,以及古道附近的半嶺8號民居和半嶺寨址。深耕汀溪文化多年,熟知同安歷史的汀溪鎮文化站原站長劉良陣鼎力相助本次公眾考古月活動,在田野調查期間他為考古體驗員們介紹半嶺古道的古往今來(圖4),帶來關于半嶺的獨家記憶。田野調查之后,考古體驗員們在實地進一步學習考古勘探相關知識,包括探鏟、手鏟的使用,如何布方,如何對遺跡進行清理,遺跡平面示意圖繪制等(圖5~圖7)。
本次公眾考古月活動與實際中的考古工作具有較大差異的是,由于本次活動是面向大眾普及考古知識的公眾考古活動,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這一環節簡化為考古體驗員們提交一份自行制作的考古vlog(短視頻日記)作為對于本次活動總結。大多數參與本次公眾考古活動的考古體驗員或在廈學習,或在廈工作、生活,本次公眾考古活動不僅讓他們對于考古有了初步認識,更讓他們進一步地了解廈門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以此,既可以讓考古體驗員們在考古體驗結束后進行一個簡短的回顧,又可以形成公眾考古活動的二次傳播。
2.3 媒體宣傳
本次廈門市公眾考古活動與廈門本地知名媒體海峽導報建立深度合作,后續亦得到廈門日報等多家媒體支持。在活動前期的公開招募階段就收到了上百份申請表,可見公眾對于考古體驗活動的熱情。在公眾考古活動進行時,海峽導報、廈門日報等多家媒體對于活動持續跟蹤,并以多種形式進行報道,其中有時興的短視頻形式制作的《體驗員趕“考”記》每日進行更新,有公眾號圖文新聞推送,也有傳統紙媒版面報道(圖8)。媒體多形式、多角度的宣傳活動,讓考古通過本次公眾考古月活動揭開神秘面紗走向公眾。
3 對于日后廈門公眾考古的遐想
由于本次公眾考古月活動是廈門地區進行公眾考古初嘗試,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我們需要對活動進行及時反思,便于進一步推動公眾考古活動的開展,對于日后的類似活動亦有借鑒意義。首先,是建立考古志愿者團隊。對此,國內各地已有不少先例。本次廈門公眾考古月活動已將所有報名參與活動的考古體驗員信息留檔建庫,后續如果能建立屬于廈門的考古志愿者團隊,開展持續性的合作,公眾考古活動將不僅僅局限于一個月,對于推動廈門的考古事業走向公眾大有裨益。其次,是對公眾考古類型的拓寬。目前廈門正在著手廈門城遺址的發掘工作并推動廈門城遺址公園的建設。若干年后,廈門城遺址公園建成時,公眾可以到廈門城遺址原址參觀,于古城墻之中遠眺今日之廈門,更加深入了解廈門本土的歷史文化。同時,本次公眾考古月活動推出了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日后加入最新的AR技術等搭建考古云探索平臺,則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學習考古相關操作知識,利于考古愛好者自行進一步學習。最后,是關于傳媒手段的利用。新媒體時代可以乘媒體之風讓考古知識傳播得更廣更深更遠,廈門在城市之中并不缺乏流量,反而還有些“網紅”。龐大的流量可以讓廈門考古更快進入公眾視野,但在宣傳推廣的過程中需要抓住科普這一核心,切忌將考古過度娛樂化。
注釋
①魏峭巍,方輝.公共性與社會化:公共考古學與公眾考古學之思辨[J].考古,2018(8):114-120.
②洪卜仁,靳維柏.廈門傳統村落[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