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提供/ 耿朔
整理撰文/ 杜娟
耿朔
北京大學考古學博士,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央視《國家寶藏》節目“國寶守護人”,擔任多檔考古文博類電視節目的專家顧問。
近幾年,“文博熱”悄然興起,每逢節假日,博物館就人滿為患。文物漸漸“活”了起來,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這背后除了技術的進步,也離不開專家學者的努力。其中,耿朔憑借自己扎實的學術研究,成為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的“國寶守護人”,后來又擔任該節目的顧問,還參與制作了《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國寶大會》《書畫里的中國》等一系列考古文博類電視節目。這位活躍的“80 后”還出版科普讀物、策劃展覽、為中小學生做講座、制作線上博物館課程、旅行直播講解文物故事……是一位十分受學生與家長喜愛的“ 孩子王”,也是一位閑不住的“旅行達人”。
考古不是挖寶
耿朔出生于安徽省,家鄉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小時候的他對歷史的理解是家里一抽屜的連環畫,在那些圖畫中,他知道了三國、水滸、隋唐英雄和岳飛……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耿朔喜歡旅游,正是對旅游的熱愛,促成了他選擇考古專業——小學二年級的暑假,父親帶耿朔去安徽的古徽州地區旅游,那一次的經歷打開了耿朔的眼界。徽州地區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筑,父親發現耿朔和別的小孩有點不一樣,雖然他年紀很小,但對這些古老的東西很感興趣。那一次的旅行讓耿朔意識到,歷史不是只能從書本上學來的,更是立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這對他后來學習考古,以及研究藝術史是一個重要的推動。
耿朔從本科到博士讀的都是考古專業。不過,考古在那時還是比較冷門的專業,大眾對其了解很少。據耿朔回憶,他2002 年考入安徽大學考古專業,班上共有26 個人,其中只有兩三個人是主動選擇這個專業的。在那個時代,人們對考古這個專業還很陌生。近年來,隨著“文博熱”的興起,考古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耿朔還記得,他剛上大學時,別人聽說他學的是考古專業,不經意會發出疑問的“啊”,而現在,聽到更多的是帶有羨慕口氣的“哇”。
不過,長期以來,人們對考古有很多誤解。比如,不少人會把考古和盜墓放在一起說;而現在人們關注的往往是珍貴文物被發現的瞬間,還停留在獵奇的層面。在耿朔看來,這并不是考古的整體,“我甚至擔心這樣反而會誤導公眾,導致公眾認為考古就是挖寶?!?/p>
耿朔認為考古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考古是通過地下發掘的過程,探尋古人社會的面貌。作為學術研究者,我更希望大家關注過程??脊?ins id="d8351fcc36735741aab655ba5dc4ab1e8910b54f">學不只有浪漫,同時也有嚴謹的推理。現在流行短視頻,這種形式會讓受眾快速獲取結論信息,但結論得出前仍然需要邏輯的鏈條。如果這個過程被過分壓縮甚至沒有展示,那么受眾就不會知道這個知識是怎么產生的。從這一層面來講,考古工作的公眾傳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正是對考古的這種理解,耿朔在從事學術研究、教學工作,甚至在旅途游玩時,都多了一種“歷史的眼光”。
閑不住的“旅行達人”
翻看耿朔的朋友圈,我們仿佛翻開了一本旅游攻略。中國目前有5000 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耿朔已經去了1300 多處。愛好旅游的耿朔,甚至在寫博士論文那段最緊張的日子里,還同步寫了一本旅游隨筆。在他畢業后的第一年,這本《總有一段時光,虛度在江南》就出版面世了,成為他的“處女作”。
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大學老師不是應該以教書為主嗎?為什么耿朔會去過這么多地方呢?在耿朔看來,人文學者不能只悶在書齋里,而是要在廣闊的天地里做學問。中國古代,由于客觀條件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能走出去的人太少了。像司馬遷、徐霞客這樣能走出去的人,他們的思想是非常超前的。行走游歷多了,人們才能學會用一種歷史的眼光來觀察世界。
比如, 很多人參觀古代遺址后,往往會“發思古之幽情”,這是中國文人自古以來的傳統。然而,在耿朔看來,這限制了我們面對歷史的豐富感受。他們經受過專業學術訓練的研究者,恰恰不是借助歷史抒發自己情感的人,他們去歷史現場尋找理解歷史的線索,思考歷史的發展規律,包括歷史變遷由哪些因素促成、又給了他們哪些啟示等。
耿朔以大運河為例,介紹了他作為考古學家在面對大運河時的歷史感受: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對它的積極意義,怎么評價都不為過。但這只是歷史的一面,如果看一下另一面,就會意識到,運河本質上是改變自然的—— 運河需要從其他河流引水過來,這就導致其他地方的水源會出現問題。蘇中和蘇北地區過去經常發生洪澇災難,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保運河”?!爱斈阈凶叩枚嗔酥螅瑢@些歷史中自然現象,你會用一種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會停留在一個歷史的斷面上,不會簡單地評判它好或不好。如果你能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這些現象的話,你對當下很多事情的評判,可能就不是那么簡單了,不會輕易表達一個非此即彼的看法?!?/p>
耿朔正是帶著這樣一種探尋歷史奧秘的心情去旅行的,旅行又不斷豐富了他理解世界的維度。這大概就是他獨特的旅行方式和其中的意義。
“國寶守護人”的煉成
“嵇下行四、嵇下行十八、向下行九……每塊磚都有自己的‘身份證’?!?017 年,《國家寶藏》節目播出了,耿朔成為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的“國寶守護人”。
其實,受邀參加《國家寶藏》時,耿朔一度非常猶豫。因為其他“國寶守護人”幾乎都是有著精深研究的學者,其中還包括耿朔的博士生導師齊東方教授。相比較而言,耿朔還是一個學界新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當時,很多師長和同行都對他表達了鼓勵,齊東方教授還給他發微信說:“你好好參與,必超過我?!?/p>
耿朔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仔細觀察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到最后,那幅畫面就像印在了我的腦子里一樣?!敝钡浆F在,耿朔還記得阮籍邊上那棵柳樹有43 根柳枝,嵇康的胡子是在嵇中行二那塊磚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耿朔在《國家寶藏》節目中,用一個“拼圖游戲”破譯了南朝墓葬大型拼砌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背后的秘密:“在燒制畫像磚之前,工匠先在磚塊最寬的一面寫上編號,最后再根據編號將磚塊砌在墓葬中,保證圖像完美地呈現。”
耿朔說:“作為一名‘80 后’的年輕學人,我就想下苦功,盡全力,一塊磚一塊磚比對,一根線條一根線條去研究,把磚畫最精彩的東西呈獻給大家?!?/p>
走近孩子的“孩子王”
耿朔作為青年教師,和學生年紀差不多,他很愿意做學生的朋友。隨著耿朔走進公眾視野,他面對的教學對象,還增加了孩子。在錄制《國家寶藏》節目時,耿朔就在后臺被來自岱山小學的學生圍住了,大家問題不斷:“為什么要把榮啟期和竹林七賢放在一幅磚畫上?”“怎么評價阮籍這個人物?”這段經歷對耿朔的觸動很大,讓他意識到,孩子才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者,這也促使他走進了孩子當中。
然而,孩子與成人明顯不同。耿朔還記得第一次受邀給孩子上博物館課時,下面的孩子不是趴在桌子上,就是沉默著,對他的課程并不感興趣。耿朔沒有氣餒,在與老師和家長充分溝通后,他根據孩子的特點,調整了講課方式,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讓孩子們對歷史有了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有人評價說,耿朔之所以能得到家長和孩子的認可,是因為他知道蹲下來和孩子一起交流,知道如何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如今,耿朔不僅在網上給孩子們上歷史課,還為孩子們寫書,如《八條古道游中國:給孩子的人文地理課》《一物一世界:看國寶,學歷史》,讓孩子們對歷史、地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