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地名打卡,古城往事溢芳華
西江月·葫蘆島市
◎祥和文化傳佳話◎
往事錦西當憶,葫蘆新地堪夸。
塔山血戰震天涯,英烈忠魂華夏。
古邑城墻猶立,新城文化傳佳。
壽星拐杖系芳華,長壽安康入畫。
葫蘆島市
經典老電影《三進山城》,講述了八路軍某部連長帶領戰士們三進山城、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電影拍攝地就在葫蘆島市下屬的興城市。興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 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近600 年的風雨侵蝕,外城現已無存,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持了原貌。
葫蘆島市原名錦西市,地處遼寧省西部沿海,因地形類似于葫蘆而得名。這里曾經是遼沈戰役的主戰場,因塔山阻擊戰而彪炳軍史、揚名天下。1948 年9月,在東北戰場,我東北野戰軍將55 萬國民黨軍分割、壓縮在長春、沈陽、錦州3 個孤立的城域,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決戰態勢。此時,攻克錦州成為整個東北戰局的關鍵, 而在塔山阻擊來自葫蘆島的國民黨強大援軍,又成為關鍵之關鍵。
塔山屬平原地貌,名為山,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山,無險可守。10月10 日凌晨,塔山阻擊戰打響,東北野戰軍第2 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委黃克成率領的第4、第11 縱隊等部8 個師,拼死阻擊國民黨第17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11 個精銳師,歷時6 天6 夜血戰,生生擋住了強大的敵人援軍,為解放錦州立下了不朽功勛。
戰斗最膠著時,號稱“趙子龍師”的敵軍精銳組成“敢死隊”,個個手提機關槍,背插大砍刀,赤裸上身,瘋狂沖鋒,我軍陣地險象環生。程子華用電話向上級報告傷亡數字,林彪司令員吼道:“告訴程子華,我不要他的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只要塔山!”戰斗之慘烈,由此可見一斑。
葫蘆島市號稱是葫蘆的發源地。葫蘆又名匏(páo)、瓠(hù), 是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成熟果實白中帶黃,可作蔬菜食用。受長期栽培影響,葫蘆形狀多異,有的呈啞鈴狀,有的為扁球形,還有的是棒狀或構狀。據《中華本草》載:葫蘆“利水,消腫,通淋,散結。主治水腫……”由此可見,葫蘆的藥用價值堪稱上佳。
在中國人心中,葫蘆是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有著許多美好、吉祥的寓意,如南極仙翁壽星拄的拐杖上就系著一個葫蘆,代表著長壽和安康。如今,戰爭早已遠遁,葫蘆島市政府定期舉辦葫蘆文化節,宣傳吉祥、美好、和睦的葫蘆文化,號召人們珍愛和平,鞏固國防,民心所向。
破陣子·棗莊市
◎鐵道英名耀九州◎
古邑棗莊時憶,薛國舊事長留。
焚券孟嘗仁義顯,名將捐軀壯志酬。運河千古流。
棗木密實堅硬,游擊威震敵酋。
基地紅旗薪火遞,鐵道英名耀九州。煤城歌放喉。
棗莊市
“ 在我的后園, 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秋夜》開頭的一句話,作品1924 年9 月創作于北京。棗樹是北方最常見的果樹,離開遼寧向東南方向走,山東省最南部就有一個城市以棗樹命名。當地人告訴我,唐、宋時期,這里開始形成村落,因多棗樹形成村莊,棗莊由此而得名。
棗莊市,又稱煤城、炭城,京杭大運河穿流而過。它在古代歸屬魯國,所屬轄區多經變遷,1961 年被定為省直轄市,現轄五區一市,分別為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和滕州市。薛城區就是戰國時期的薛國,曾是“戰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封地。當年孟嘗君的門客馮諼代他到薛地收債,見當地民眾苦不堪言,遂將所有債券合同全部燒毀,為孟嘗君買得仁義,留得后路。“焚券市義”的典故就出自這里。如今,在棗莊的滕州市官橋鎮,仍存有孟嘗君的墓冢。
說起滕州,就不得不提抗日名將王銘章。1938 年3 月,臺兒莊戰役爆發,國民革命軍第41 軍122 師師長王銘章將軍率所部川軍將士拼死守衛滕縣(今滕州市),戰至彈盡糧絕,壯烈殉國,為臺兒莊大捷贏得了先機。2014 年9 月1 日,國家民政部將王銘章將軍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如今,滕州市烈士陵園建有王銘章將軍塑像,供后人瞻仰、憑吊。
棗樹為鼠李科棗屬植物,落葉小喬木,對土壤要求不高,非常容易存活。棗木質地堅硬密實,木紋細密,蟲不易蛀,古代刻書多用棗木做雕版。和棗樹的品性相似,抗日戰爭期間,棗莊一帶的共產黨抗日武裝在艱苦的環境下依托鐵路線,運用游擊戰術打鬼子、奪武器、除漢奸、炸橋梁,給山里的八路軍搞軍需、送藥品、運軍糧,打得鬼子心膽寒。
知俠創作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和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同名老電影,讓棗莊的鐵道游擊隊名揚天下。小讀者們如果去棗莊旅游,可別忘了參觀鐵道游擊隊紀念館。如今,鐵道游擊隊紀念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旅游打卡的熱門地點。
定風波·梧州市
◎水都古郡樂神游◎
潯桂西江匯梧州,一城建筑半騎樓。
文化嶺南彰魅力,寶地,百年商埠競風流。
開放改革繁富秀。深究,梧桐六旺細籌謀。
兒女邊陲觀粵劇,歡聚,水都古郡樂神游。
梧州市
“一座騎樓城,半個梧州市。” 這句俗語可謂對梧州市城市風貌和建筑風格最準確的概括。繼續南下,就來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梧州。
梧州位于桂東,扼(è)潯江、桂江、西江總匯,自古有“三江總匯”“綠城水都”之美譽,是粵語、粵劇、粵菜和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1897 年,梧州被辟為對外通商口岸,開始興建騎樓建筑,昔日的騎樓城商賈云集,鼎盛時共有大小商號1500 多家,成就了“百年商埠(bù)”之美稱。
騎樓是一種商住兩用建筑,多為三四層,臨街店鋪二樓以上部分凸出來,二樓以下罩著的空間成為人行道,遠遠看去像騎在人行道上一樣,故名“騎樓”。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騎樓的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而現代意義上的騎樓則起源于英國殖民統治者在印度建造的廊房。18 世紀后期,騎樓經南亞、東南亞傳至中國,這種獨特的建筑既可遮風擋雨,又能遮蔽驕陽,為商家住戶營造出清涼通透的經營、居住環境。
梧州老城區現存騎樓街道22條,全區匯聚有560 棟中西經典騎樓建筑,其面積之大、綿延之長、范圍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在嶺南各城市中實屬罕見,成為昔日商貿繁華的標志。梧州的騎樓建筑多為前鋪后宅、下鋪上宅、住商合一。老城由于三面環水,常年遭遇水患,這里的騎樓大多采用堅固的磚木結構,每家的二樓住宅臨街處大多專設一水門,便于發大水時棄樓乘船逃生。
“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梧桐樹與梧州市諧音,1990 年, 正值該市改革開放、招商引資大潮興起,市人大遂將梧桐定為市樹。后因梧桐樹在梧州沒有自然分布,且病蟲害較多,秋冬季多有落葉,綠化美化效果不佳,故2018 年又把六旺樹定為新市樹。
六旺樹寓意“六六大順、興旺發達”,它屬梧桐科蘋婆屬植物,具有發達的根系和濃密的樹冠,樹葉呈矩圓形或橢圓形,可長到20 多米高,樹形美,綠化好,種植廣,被視為吉祥樹,深受當地民眾喜愛。
礦石地名解密,資源發掘探地
浪淘沙·三沙市
◎踏浪巡洋刷卡島◎
藍綠泛青波,五色調和。黑礁白水映魚螺。
踏浪巡洋刷卡島,椰影婆娑。
側耳聽濤歌,平仄蹉跎。咸風掠耳放聲梭。
保衛祖國南疆美,戰艦巡邏。
三沙市
從海口美蘭機場乘海南航空公司HU7071 航班飛行一個多小時,就到了讓人魂牽夢縈的三沙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永興島。
三沙,地處中國南海中南部,為海南省所屬地級市,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陸地面積20 多平方千米,陸海面積約200 萬平方千米。三沙市是中國最南端的地級行政區,同時也是全國總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常住人口約1800 人。
永興島是為紀念1946 年11 月24 日國民政府“永興號”軍艦接收西沙群島以艦名而命名的島嶼,因島上林木茂密又被稱為“林島”。該島坐標位置為北緯16°50.1 ',東經112°19.8 ',是一座由白色珊瑚、貝殼沙堆積在礁平臺上而形成的珊瑚島,全島陸地面積3.16 平方千米,是西沙群島和整個南海諸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
沙,是自然界里被分割得很細小的巖石,其尺度通常為0.0625 毫米~ 2 毫米,在這一尺度范圍內的單一巖石粒子都被稱為沙粒。沙子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可被風或水堆積成海灘、沙丘、沙洲及其他種類的地形。沙子用途廣泛,除用于建筑、修路、鑄造等外,還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在三沙,軍民們通過用沙等建筑原料填海,將原本孤立的一個緊鄰小島——石島,與永興島連成了一體。
乘電瓶車環島游,公路兩旁都是高大的椰子樹,據說島上僅百年以上樹齡的椰子樹就有1000 多棵。沿途經過政府大樓、銀行、郵局、商店、學校、賓館、民舍等建筑,還可以下車參觀“二戰”時日軍留下的炮樓、法軍侵占中國南海時修建的教堂、中華民國政府設立的“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和“南海諸島紀念碑”,見證中國古代漁民在島上生活的兄弟廟,以及“守島部隊軍史館”“海洋博物館”。
在三沙時,我們還乘摩托快艇登上了距永興島七八海里的趙述島。趙述島是西沙群島所屬宣德群島七連嶼中的第三大島,為紀念明朝趙述奉命出使三佛齊王國而命名。早在宋朝,海南省瓊海市潭門鎮墨香村的漁民就發現了這個小島,這片海域遂成為中國漁民重要的漁業基地。
三沙海域,黑色的礁石聳立,海水如夢幻般清澈,祖國的海疆遼闊、壯麗,神圣不可侵犯。此時此刻,《我愛這藍色的海疆》優美、雄壯的曲調,從心頭油然哼唱出來。
臨江仙·瑞金市
◎偉人科普身垂范◎
紅都瑞金尋真諦,翻天覆地豐功。
長征路啟意從容。貴稀金元素,恰似黨初衷。
衛生科普開先例,人民領袖情濃。
水喝不忘井挖公。陋習從此破,佳話播蒼穹。
瑞金市
游江西省,不到瑞金市,就無法領略紅色蘇區初心使命的真諦。作為紅色故都、共和國搖籃,瑞金既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地,也是中央蘇區時期黨中央駐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初始發祥地,還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黨史專家以“上海建黨,開天辟地;南昌建軍,驚天動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國,改天換地”,精辟地概括了瑞金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的重要地位。
瑞金市位于江西省東南邊陲,屬省轄縣級市,由贛州市代管,因“掘地得金,金為瑞”而得名。該市所轄域內擁有13 類26 種礦藏,其中石灰巖、白云巖、螢石、金為主要礦種 ;鉭鈮(tǎnní)、鎢、錫、鋁、銀、鋅、鐵、銅、錳等為次要礦種;鈾、稀土為稀有礦種。
金子稀有、珍貴、難得,優秀共產黨員因為無私、奉獻,常常被民眾譽為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毛澤東就是這樣一位有著金子般的心的人民領袖。1931 年11 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大會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主席。1933 年9 月,毛主席帶領當地軍民,在瑞金城外的沙洲壩挖了一口“紅井”。于是,小學《語文》課本里就有了《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課文里說,沙洲壩“村子里沒有井,(村民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毛主席就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了一口井。”在我看來,毛主席不光是帶人為沙洲壩人民挖了一口“紅井”,還革除了當地村民長年喝不衛生塘水的生活陋習,倡導了一種全新的、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小時候在南方農村生活過,那個年代,人們習慣了全方位用門前水塘里的水——挑塘里的水喝,在水塘里洗衣、洗菜,甚至刷馬桶,非常不衛生。曾在長沙和北京等大城市接受過現代文明教育的毛主席,一定目睹過紅軍戰士和村民因常年飲用不潔塘水而拉肚子、鬧蛔蟲、發高燒的慘景——這可是損害紅軍戰斗力和民眾后勤保障力的大事啊!于是,毛主席便萌發了帶領紅軍和鄉親們挖井的念頭。因此,我認為,是毛主席開啟了中國鄉村飲食衛生科普的先河。
虞美人·金昌市
◎鎳都豐礦驚天下◎
鎳都豐礦驚天下,絲路名城畫。
紅軍熱血灑金昌,歲月如歌難忘憶滄桑。
文明地域新風尚,車禮行人讓。
彩餃羊卷味無窮,鮮嫩清香縈繞意融融。
金昌市
1958 年10 月7 日,通過群眾報礦,祁連山地質隊一分隊技術員湯中立和4 位同事趕到位于甘肅省永昌縣龍首山的白家咀(zuǐ),經現場勘探、采樣、測繪和隨后化驗,從一塊孔雀石中發現銅、鎳均達品位,其中鎳的含量高達0.90%。自此,這個沉睡了14 億多年的古老礦床,被一群年輕的中國地質隊員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中國“鎳都”就此誕生。
1959 年1 月,地質隊開始在白家咀鉆探;同年6 月,永昌鎳礦成立,后定名為金川集團。1981 年2月,金川區和永昌縣合并,金昌市由此而得名。
金昌礦區鎳儲量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三,鈷儲量居中國第一,鉑族貴金屬儲量居全國之首,其礦床之大、礦體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屬元素之多,在國內外都屬罕見。
歷史上的金昌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祁連山北麓,曾是西域要地,絲綢之路名城;1936 年12 月,西路軍在永昌建立蘇維埃政權,與馬步芳部鏖(áo)戰40 余天,2000多名紅軍將士血灑荒丘、長眠此地。
如今,金昌市是甘肅省第一個全國文明城市,這里還有受人喜愛的特色小吃——七彩餃子和羊肉墊卷子。餃子皮中各種各樣的顏色都是從花卉、水果和蔬菜中手工提取,經廚師匠心巧手烹飪,色、形、餡、味各異,讓人不忍下箸;羊肉墊卷子以當地特有的綿羊羔肉、菜子油、胡麻油和小麥粉為原料,經特殊烹飪,卷子充分吸入了羊肉湯汁的鮮香,真個是色正味純、鮮嫩可口、香氣四溢,令人食而難忘。
滿庭芳·大理白族自治州
◎雪月風花聚蒼洱◎
洱海蒼山,碧波蕩漾,峰青塔聳堆芳。
古城流韻,三月金花訪。
雪月風花齊聚,聞盟誓,蝴蝶泉旁。
有緣客,葉榆初度,閬苑忘思鄉。
南詔國舊憶,邦興民富,大理中央。
蜀古道,白彝匯聚一堂。
博館巖石珍品,觀璀璨,滿目琳瑯。
感沉醉,一生何幸,圣地暖心房。
大理市
大理地名的由來,可追溯到 南詔國(738 年~ 902 年), 該國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國號為“ 大禮國”,“禮”與“理”諧音,寓意“大治大理,富國興邦”。公元937 年,洱海節度使 段思平在此建立大理國,大理遂成為以蒼山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的專有地名。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大理是以當地盛產大理石而得名。該地這種特有的石灰巖白色中帶有黑色花紋,剖面似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畫,古人常用它來制作畫屏或鑲嵌畫。后來,人們把那些凡是具有各種顏色花紋并用作建筑裝飾材料的石灰巖,通稱為大理石。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地區,為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緬公路、滇藏公路的交匯地,古為“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中轉站。這里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類型,一年四季風景如畫,在諸多美麗的風景中,又以“風、花、雪、月”四景最為著名, 即“ 下關的風”“ 上關的花”“蒼山的雪”和“洱海的月”。
游大理古城,你會發現,南門龍泉坊內有一座新建的大理石博物館,占地約 5000 平方米,收藏有上千余件大理石名品,涵蓋二十余類石種,通過影像、視頻、圖片、實物、模型、文字、實景模擬體驗等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外形華美、內涵豐富的大理石文化。
知道大理這座美麗的城市,還是源于我年輕時觀看的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59 年拍攝的彩色故事片《五朵金花》。蒼山、洱海、崇圣寺、大理三塔、喜洲古鎮、蝴蝶泉……這些大理知名的風景,都是《五朵金花》的拍攝取景地。
對于大理,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定義,于我而言,大理是美麗、浪漫、圣潔的,是人們一生中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
動物地名呆萌,趣聞掌故欣聞
小重山·鷹潭市
◎鷹潭勝景浩如煙◎
龍虎山中逸事傳。天師丹煉地,盛名延。
丹霞絕美映云天。道宗圣,古越韻如弦。
崖墓惑千年。陰陽奇特景,妙無邊。
鷹潭勝景浩如煙。心沉醉,客返忘流連。
鷹潭市
我是通過讀《水滸傳》知道龍虎山的,繼而又知道了貴溪縣和鷹潭市。鷹潭位于江西省東部偏南方向,地處武夷山脈向鄱陽湖平原過渡交接地帶,因“漣漪旋其中,雄鷹舞其上”而得名。
《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ráng)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有如下敘述:宋嘉祐三年(1058 年)京師瘟疫盛行,傷損軍民甚多。仁宗帝欽點太尉洪信前往龍虎山,宣請嗣漢天師張真人來朝做法,驅除瘟疫。洪太尉完成任務后,游龍虎山至三清殿,見廊后一殿宇大門緊閉,鐵鎖把門,封條重疊,上書“伏魔之殿”4 個金字。眾真人告曰:“這是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子子孫孫不得妄自打開。若走了魔君,那可是了不得的事啊!”洪太尉好奇心重,不聽勸阻,執意命人揭了封皮,錘開大鎖,推開殿門,掀開石碑,掘開地穴,放出那天罡地煞108 妖魔,從此攪得大宋王朝不得安寧……這當然是戲說,當不得真,但龍虎山是鷹潭最有名的風景區卻不假。
鷹,是鷹形目鷹科鷹屬的鳥類,它的喙(huì)和爪子都呈彎鉤狀,鋒利無比,是捕食的利器;虎,是哺乳綱大型貓科動物,呼嘯于山林,享有“山中之王”的美稱。蒼鷹和老虎都以骨骼結實、體格健壯、動作兇猛而著稱。像鷹和虎一樣,鷹潭人民勇敢、勤勞、威武,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方志敏曾率當地農民武裝打破國民黨軍“清剿”,取得關王殿大捷,為鞏固和擴大貴(溪)、余(江)、萬(年)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龍虎山位于鷹潭市下轄貴溪縣的上清鎮,是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 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東漢時期,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地煉丹,“丹成而龍虎現”,龍虎山因此而得名。
龍虎山以“丹霞絕美、道宗絕圣、古越絕唱、陰陽絕妙”四絕而聞名于天下。所謂“丹霞絕美”,是因為龍虎山為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景區由此被譽為“丹霞仙境”;所謂“道宗絕圣”,是因為這里是中國道教發祥地,有“南國無雙地,西江第一家”之美譽的天師府就坐落于此;所謂“古越絕唱”,是指龍虎山的古越文化和崖墓文化,數百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懸葬于崖上,以分布廣、數量多、位置險、造型奇、文物豐堪稱一絕;所謂“陰陽絕妙”,則是指龍虎山的“仙女巖”和“金槍峰”遙相呼應,象征天地陰陽交泰,萬物生生不息,堪稱舉世無雙、天下絕景。
漁家傲·龍巖市
◎龍巖處處皆榮耀◎
當年閩西革命鬧,朱毛挺進龍騰嘯,蔣桂紛爭機遇妙。
上杭傲,汀江躍過紅旗俏。
商鋪協成華章造,古田會議光輝照。
星火燎原高潮到。心長繞,龍巖處處皆榮耀。
龍巖市
“風云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ōu)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29 年3 月,第一次蔣桂戰爭爆發,閩西敵軍空虛,朱德、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以下簡稱紅四軍)趁機進入,至當年10月,將閩西根據地和贛南根據地連成一片,所在各縣紛紛建立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力量迅速發展。毛澤東為之歡欣鼓舞,于是,《清平樂·蔣桂戰爭》這首詞在馬背上哼成。詞中的“龍巖”位于福建省西部,這一帶統稱閩西,是閩、粵、贛三省交界處。龍巖市是中國唯一以“龍”字命名的地級市,它是福建最重要的三條大江——閩江、九龍江、汀江的發源地,更是我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的地方和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以及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
龍巖之名,源自轄區一處名叫“龍巖洞”的喀斯特溶洞。《龍巖縣志》載,該溶洞內原有一龍形巨巖,后被火焚毀,但巖石上依稀可見青白小龍紋,故稱龍巖洞。據說,當地民眾以此為由,要求將原雜羅縣改名為龍巖縣,唐天寶元年(742 年)得以批準更名。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誕生于人們的想象之中,它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shèn)、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為鱗蟲之長。相傳龍能飛行,擅變化,會呼風喚雨,承載著勇敢奮進、活力無窮、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是華夏民族最重要的圖騰。當年的工農紅軍就像一條活力四射的巨龍,把舊中國攪得天翻地覆,最終贏得了創建新中國的偉大勝利。
到龍巖來旅游, 古田會議會址是必須打卡的勝地。古田會議是1929 年12 月28 日~ 29 日紅四軍召開的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因會議在龍巖市所轄上杭縣古田鎮的古田村召開而得名。
古田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宣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重申了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反對以任何借口削弱黨對紅軍的領導,必須使黨成為軍隊中的堅強領導和團結核心。
游龍巖的時候,我參觀了毛澤東經典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創作地——位于古田鎮賴坊村的協成店。這個商鋪建于1922 年,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筑,面闊3 間,進深4間,占地面積180 平方米。就在這里,1930 年1 月5 日,毛澤東以回信的方式,特別強調堅持農村革命斗爭的重要意義,堅信中國革命的高潮必將到來。這封信最初以《時局的估量與紅軍行動問題》為題印發給紅四軍官兵閱讀,1951 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題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版。
江城子·馬鞍山市
◎采石磯畔憶詩仙◎
采石磯畔憶詩仙,水云間,錦袍翩。醉酒捉月,騎鯨上九天。
衣冠冢前憑吊念,芳草繞,綠枝鮮。
散之墨韻信筆拈,草書妍,美名宣。墓體莊嚴,照壁挽詞鐫。
才子相隔千載后,同葬處,意情綿。
馬鞍山市
采石磯(jī),古稱牛渚磯,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 千米處的長江南岸,與岳陽的城陵磯、南京的燕子磯并稱“長江三磯”。采石磯絕壁臨江,水湍石奇,為長江重要津渡、江防要地,集“雄、奇、秀、險”于一身,自古兵家必爭、游客必訪,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就是一生都鐘情采石磯的文人騷客之一。
位于采石磯風景區翠螺山南麓的李白衣冠冢,是我來馬鞍山最想要去的地方。關于李白的死因,學界一直沒有定論,采石磯景區有一聯璧石——又名捉月臺,聽導游介紹,李白就是從這里身著錦袍,泛舟江上,飲酒賞月,醉后俯身撈月,不幸溺水而亡。“醉酒捉月,騎鯨升天”,成為最契合享有“詩仙”美譽的李白浪漫特質的美麗傳說。
馬鞍山市名的來歷很悲情。相傳,楚漢相爭,楚霸王 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 烏騅坐騎渡至對岸,遂拔劍自刎。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qiāng), 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得名。
馬是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哺乳動物,其頭小,而面部長,耳殼直立,頸部有鬣(liè)毛,四肢強健,善奔跑,有力氣,可供人拉車、耕地、乘騎。馬奔跑時,身體舒展,姿態優美,天馬行空,獨往獨來,更是令人神往。李白鐘情于馬鞍山,自然是喜歡馬,他一生寫了許多以馬為題材的詩,如《白馬篇》《君馬黃》《紫騮馬》《天馬歌》《幽州胡馬客歌》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他在《將進酒》中寫下的這一狂句,被古往今來的飲者視為座右銘。
李白衣冠冢基座用青石壘砌,冢形如圓籠屜狀,基座四周用石欄圈圍, 綠樹簇擁,芳草環繞,清涼幽靜。原墓碑經損毀后遺失, 后立墓碑“ 唐詩人李白衣冠冢”,由書法家林散之題寫。
林散之,1898 年11 月20 日出生于南京市江浦縣(今浦口區),為當代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尤擅草書,其書法廣被日本同行推崇,被譽為“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享有“當代草圣”之美稱。去世前兩個月,林散之書“生天成佛”四字,享年92 歲。有意思的是,林散之的墓地離李白衣冠冢不遠,就在采石磯風景區的林散之藝術館內。墓園占地約500 平方米,由東南大學單踴教授設計,整個墓體由黑色花崗巖砌成,墓碑名“林散之先生之墓”由啟功先生題寫,趙樸初先生為墓后照壁題寫挽詞:“雄筆映千古,巨川非一源”。
李白和林散之,這兩位相距1100多年的才子,在去世后相葬一處,想必也了卻了林散之的一番心愿。
結語:
本以為,延慶百里畫廊的五彩斑斕千嬌百媚,家門前的秋景竟也如天然油畫般點綴,是旅行收官的最美;沒想到,竟發現——祖國大好河山的遼闊和壯美, 我根本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描繪。”
這是前面所提《本以為》抒情長詩的最后一段,以此作為本文結尾,我以為是合適的。